
会员
黄沙下的世界:埃及学黄金时代的探险和考古
更新时间:2024-05-13 16:16:43 最新章节:插图
书籍简介
西方对古埃及的迷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收藏埃及文物的做法早在古罗马就已相当普遍。没有什么能比在埃及的黄沙中挖掘法老时代的黄金宝藏更令人兴奋。几个世纪以来,尼罗河的文物一直是西方人想象力和灵感的源泉。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埃及学。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埃及学的鼎盛时期,这一复杂年代见证了所有伟大的发现,促使西方反复出现“埃及热”。这一学术研究与探险故事的黄金时代以两个划时代的事件为始终:1822年商博良破译象形文字,以及整整100年后图坦卡蒙墓的发现。前者提供了解开法老文明之谜的钥匙,促使人们不顾一切地不断前往埃及寻找更多文物;后者展现了法老文明的繁荣和复杂,为西方在埃及的主导地位敲响了丧钟。剑桥埃及考古学家托比·威尔金森的《黄沙下的世界》以埃及学发展的时间线为主轴,对埃及学的产生及其黄金时代的探险和考古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还原。他对埃及学的梳理,帮助我们逐渐看清一个真实的古埃及文明——从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智慧的源头,到《圣经》和古典文献框架中的异类,再到与古罗马帝国共享荣光的文明。《黄沙下的世界》在记录英、法、德、美四国为争夺古埃及文物而展开的宏大探险以及残醋竞争和掠夺的同时,也折射了被欧洲殖民侵略的埃及是如何一路坎坷走进现代化进程的。书中讲述了形形色色的人——不择手段的文物经销商、挑战新奇事物的探险家、投身学问的考古学家、老谋深算的外交官、执迷欧化的埃及统治者,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们对古埃及文明的痴迷,改变了我们对尼罗河流域及其人民的认知,增进了我们对于当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对埃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采用何种方法,他们历时一个多世纪的探险和考古,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埃及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被埋在黄沙之下几个世纪的失落世界。
品牌:中信出版社
译者:杜菁菁
上架时间:2024-04-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英)托比·威尔金森
- 会员英国的埃及考古学家托比·威尔金森在《图坦卡蒙的号角》一书中,采用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来看这座墓葬及出土物件。他没有把重点放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发现该墓葬的过程上,也没有对这位少年法老短暂的一生以及他统治期间埃及在政治上的分崩离析过多着墨,而是通过法老的随葬品,详细介绍流光溢彩的古埃及文化及其深远影响。从5000余件随葬品中,他选取了100件器物,划分成10组,按照10个主题全面介绍了古埃及文明所处的自然文物考古19.4万字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作者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和已发表资料的研究,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从功能、出土地、品类、数量、质地、使用痕迹等方面讨论唐三彩的属性,同时,结合古代文献,对唐朝时期的唐三彩诸问题进行探析。此外,作者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唐三彩的鉴赏心得。历史10.2万字
- 会员本书以从汉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画为切入点,来解读图像背后的生动历史。这是一部由线条和色彩绘就的历史,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从神祇仙境到庄园牧歌,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鲜衣怒马的出行,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上,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被折射在画面上。历史27.7万字
- 会员本书收录20世纪50年代至2003年期间新发表的魏晋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国之始,迄杨隋之末(220—618),共计231方。全书分为魏晋十六国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五个部分,每方墓志包括录文和疏证,注明图版刊载、录文著录和研究概况,并对墓志所涉史事作简单的考证和说明,是集资料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典范之作。历史32.5万字
- 会员本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珍贵简牍,精选了其中关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创新性地挖掘简牍这一文化遗产,生动地讲述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耐人寻味且真实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书中不曾记载的普通丝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带领读者重温丝绸之路的建设历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简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历史12.9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本书以田野考古调查所获新资料为基础,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芒康、察雅两县的吐蕃佛教石刻造像进行了类型排比和分期研究,并结合宗教文献、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对各期的年代、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基本廓清了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的发展演变脉络及其与同期佛教史的关系。本书特别关注了佛教传入吐蕃后的本土化,即“吐蕃化”问题,通过对各种造像特征的详细分析,说明吐蕃佛教石刻造像的主体因素来自本土文化,并融合了印度佛教和汉文物考古12.8万字
- 会员本书共收入文章15篇,内容涉及考古调查与发掘、专题研究、科技考古以及考古学史等方面,还重点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明铁佩古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赴外考古新发现论坛”情况。文物考古25万字
- 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馆内藏有珍贵的宗教典籍、文献资料、手抄经卷,还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书画、名人信札题跋等多种典藏文物。本书收録了文博馆珍藏的古籍文献六十九种,多数为明清善本,且有几种是目前极为珍贵的孤本,如《渊颖吴先生文集》被鉴定为元刻本,是目前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对此数十种古籍逐一进行整理,内容包括图书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等,并附有高清书影。文物考古8.5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以不同时期、地区与文化类型进行章节排序,利用地层学、器型学等方法,部分论文还利用了古代文献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黄河流域的考古挖掘的成果包括陶器、石器、尸骨、宫殿、地形等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考察了所属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商文化等的类型、年代、分期、特征等。全书包括《关于磁县下潘汪仰韶文化的讨论》《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初探》《庙底沟第二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等20文物考古24.7万字
- 会员本书揭秘清末文物如何大量流出国境、蒋介石战败逃亡之时为何以当时万分珍贵的军船搬运文物,这些文物在台湾经历了怎样的仓库阶段,后来又在怎样的国际情形下开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民进党的"去中国化"阴谋对台北故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今故宫博物院又如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纽带,并顺带描述了近年海外华人回购文物的动态。大视角包括了历代政治斗争的各方动机、小视角则详细到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访谈,既是一部丰富的近代文物文物考古10.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