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如何思考:对外政策中的理性
更新时间:2024-11-29 14:49:36 最新章节:索引
书籍简介
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意孤行动武并深陷泥潭似乎就是非理性的典型表征。但是,于国际政治的研究和实践而言,得出结论认为国家是非理性的,实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假定国家是理性的,学者和决策者才有可能理解和预测国家的行为,否则,整个国际政治研究的大厦都将倾覆,政治领导人也将无从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外政策。由此,本书系统论述了国家的思考方式与过程,重新定义了对外政策中的理性,指出: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决策依托于阐释世界如何运作的可信理论,并且经由审议性决策过程产生。基于这个标准,本书分析了1900年以来,在一战、二战、冷战等重大国际政治事件背景下,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美国的15个对外政策决策案例,并得出的结论:大多数国家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理性的,即使它们的决策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候甚至是违背道德的,而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现实。
品牌:中信出版社
译者:任月园
上架时间:2024-10-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美)约翰·J.米尔斯海默 (美)塞巴斯蒂安·罗萨托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全书内容由三大板块构成:一是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一般性理论探讨及框架建构;二是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战略环境研究,包括澜湄区域合作的历史基础、动力机制、现实条件、推进障碍及他方行为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澜湄合作和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认知等内容;三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方案政治25.8万字
- 会员本书以中国地方外事发展的客观需求为现实起点,结合地方政府的内生经验、央地关系与国际关系的外部视野,阐释了对外系统中地方对中央的独特价值。本书通过建构一种一般性概念框架以解释中国省级政府如何在外交场域中留下自身的“地方印痕”。借助结构性资本与施动性资本两个维度,本书分析了省级政府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属性。此外,基于对不同省份外事工作的差异性考察,本书发展了基于中国背景的比较平行外交理论。最后,本书论述了政治16.5万字
- 会员在民国外交史上,“英美派”外交官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本书将“英美派”外交官置于1931~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全局视野里,考察这个群体产生的内外环境,探讨“英美派”外交官与国民政府美援外交的关系,及其在国民政府美援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揭示“英美派”外交官主要代表人物之间及其与国民党高层政治之关系,进而审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为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政治17.2万字
- 会员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亦越来越密切,对外部世界的深入了解也越来越迫切。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术领域在国内迅速成长。2022年,区域国别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之学。2022年9月,聊城大学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为推动该学科建设,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秘书处、聊城大学联合创办《区域国别学文摘》。文摘收录了2022年政治46.5万字
- 会员本书在吸收借鉴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关系学、外交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概念界定、环境评估、策略规划、路径选择等环节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这一命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书聚焦“为何表达和实施”“谁来表达和实施”“向谁表达和实施”“实施和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和实施”等核心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公政治24.9万字
- 会员本书从丝路地缘环境切入,对丝路绿洲地带、丝路草原地带、丝路海陆交会地带等三个不同区域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梳理丝路不同地带的商路或古道、驿站或古都等的地缘环境变迁的内涵、方式,分析丝路不同地带间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的规律、特征,以及廓清中国西部周边地区间在辟路交往、靠路发展、借路繁荣的文明成长中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经验与教训等,为建设中国西部周边地区“丝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政治14.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