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众筹

文/婴宁

曾“慢人一步”的淘宝众筹

在众筹领域,淘宝的发力一直被认为是慢人一步。既不如号称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众筹平台众筹网项目繁多、琳琅满目,也不如京东推出的众筹平台一路高歌猛进,屡创纪录。淘宝众筹的诞生可追溯到2013年“双12”的一个分会场“淘星愿”。包括林志颖、汪峰在内的明星们通过在“淘星愿”平台发起自己的愿望,来获得粉丝的支持。其中,林志颖的新书项目在6天时间内得到3000名粉丝预购,筹资金额20万元,并通过林志颖微博的带动形成一波热门话题。这个如今看来筹资额颇低的明星项目,被看做是“淘星愿”早期的经典案例。

淘星愿平台创建的初衷,是明星们对于电商模式和淘宝这一大流量平台的需求。但基于淘宝店铺门槛设置较高,后期运营又耗时耗力,明星及其团队没有太多时间打理。淘星愿则承载了这一需求。在这里,汪峰和你一起给孩子们送上免费午餐,温岚和你一起筹建音乐教室,欧弟在帮助山区贫困留守儿童实现父母回家过年的梦想,刘涛在帮助山西小老乡抗癌……以明星的示范效应带动粉丝的支持,是淘宝粉丝经济的又一次变现。但在初期的眼球效应之后,“淘星愿”上的明星项目便后续乏力。

在“淘星愿”的时代,明星的参与确实给平台带来了相当一部分流量与号召力,但长期来看,明星发起的众筹项目更多是宣传以及粉丝互动,并不能支持平台的长期运转,也无法与淘宝引以为傲的数据资源产生联动,难以成为淘宝众筹发展壮大的优势。

找准定位,淘宝众筹完成战略探索

到2014年3月,已有一些小名气的“淘星愿”改名为淘宝众筹(次日又改为“淘宝星愿”,5月正式改为“淘宝众筹”),但被放在“特色购物”栏里,占据着一个小小的位置。貌似这传达给我们信息——淘宝并不重视众筹这条业务线。随后,淘宝众筹开始经历徘徊期,在智能硬件、农业、文化、动漫、游戏、公益等数个领域皆有发力,但始终未能有重大突破。而几个月后,京东众筹平台“凑份子”上线并迅速打造的千万级明星项目,也让淘宝众筹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显得黯然失色。

直到2015年,淘宝众筹才开始真正发声。先是控客小K智能插座系列的第三代产品MiNiK及MiNi Pro上线,这款曾在点名时间创下25小时突破100万元纪录的智能插座同样在淘宝创造了神话,仅用半天即筹得220万元资金,让淘宝众筹在智能硬件这一领域迅速获得突破。随后的3月14日,淘宝众筹、三亚玫瑰谷、周大生共同发起的“爱情地标”成为国内旅游界首个众筹成功的项目。该项目达成远超300万的众筹目标,打破27万人参与单个众筹项目的世界纪录。

截至2015年3月,淘宝众筹共有877个项目上线筹款,累计金额过亿元。科技类产品占到90%的资金比例,估值过亿的科技类商家超过20个。科技领域远超其他行业的筹资表现,粉丝对定制化、个性化产品的喜爱,以及产品背后庞大的销售渠道需求,让淘宝众筹捕捉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与京东一样,淘宝众筹背后的淘宝、天猫、聚划算等一条龙服务,对商家而言都是求之不得的渠道。这条路线,也是淘宝开启3.0“孵化计划”的优势所在。

“C+孵化计划”,进入“众筹3.0”时代?

2015年4月11日,淘宝众筹正式宣布启动“C+孵化计划”。该计划将淘宝众筹平台定位于“创新创意者的孵化器”,未来将打造100个100万级的众筹项目。

这项计划也拉开了淘宝众筹战略规划中的“众筹3.0”时代。从爆发期的1.0时代到流量主导的2.0时代,再到以“创新孵化,资源整合”为核心的3.0时代,众筹在中国已脱离原有的移植模式,彻底进行了一番本土改造。在阿里最新公布的计划中,淘宝众筹将成为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业部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集合阿里系众多平台资源,为创业者铺设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依照淘宝众筹总经理高征的解释,众筹的核心其实在于孵化阶段,而淘宝强大的社会资源自主能力可以让这些创意从容孵化,我们有能力帮助产品打通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

在这个理念基础上,“众筹3.0”使得项目方、平台方与投资方的合作不仅停留在电商阶段,更进入了众筹平台的孵化阶段,包括对创业项目的天使轮、A轮投资,以及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而从目前主流众筹平台推出的服务升级模型来看,这也正是国内众筹网站正在探索的营利之路。

在“众筹3.0”时代,参与者们已不再满足“筹一把就走”的一次性众筹,开始寻求一整套的持续性服务。即从产品的创意策划、定位包装、生产加工,到资金、用户的引入,再到众筹项目的营销推广,众筹后期的持续运营,甚至产品的迭代升级,整个流程都与众筹环环相扣。而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成为众筹平台发展自身的第一要务。

淘宝众筹的“C+孵化计划”,似乎能够解决这一需求。在淘宝的设想里,众筹平台只是一块敲门砖。项目赢得了资金和用户,相当于敲开了阿里的大门,而接下来,将是整个阿里资源为创新者的持续助力。比如聚划算的扶持跟进、阿里百川计划的办公场所、阿里云提供的运算平台、未来阿里投资部门的注资等,阿里以其整个生态系统当做一个项目孵化器,为创业者铺设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当然,所有的战略都只是“看上去很美”。国内最早的众筹平台点名时间的转型已经证明抽取众筹佣金的模式在中国无路可走,而依靠股权众筹、天使投资、销售分成等方式赚取的资金是否持续为平台造血也尚是未知数。此外,中国创业市场多的是靠一张纸就要筹资百万的说客,少的是专业敬业又踏实肯干的团队。如何评估筛选进一步孵化的项目,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和法律法规,如何真正贯通这条想象中的“产业链”,是巨头众筹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