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潮州行记

  • 录心集
  • l岭下秋
  • 1305字
  • 2025-04-09 22:09:18

傍晚时分的潮州,尤其一场雨过,整个天地顿时凉爽起来。行走在街巷,尽皆低楼老院,重荫蔽道,与往常的高楼阔街,摩登现代的城市比起来,显得小众而独特。

古城与周围居民区融为一体,只有阻隔着行车的障碍物,才将其与外界区分开来。成排的两三层店面门市,虽与其他城市的商业街类似,但这里面的老字号却格外多,与其他地方的千篇一律相比,这里的商品的本地风格是比较浓厚的,如比较出名的潮汕牛肉丸、炒裸粉、秘制中药膏等。深入古巷,巷道交错,人烟集凑,只随性游走,任脚丈量着这粤东异境。

久寄漳州,亦略其形。而江穿城过的景致,在斯是领略不到的,而这江名姓又怪,又古桥横跨期间,偏偏这桥又行人禁止,多少令人顿觉憾事。沿这江,东向而立,左古城而右远山,左依江而建的是仿古的城墙高阁,登高而眺,半个古城似乎尽收眼底了。江右在雾气笼罩处,隐隐的远山轻轻地浮现在眼前,而日暮的路灯下目光所及,依稀的房屋被树荫遮住,最耀眼的古桥此时发出了五彩缤纷的光,映照在水天夜幕之中。

似乎南方的不少城市热衷给本地的湖山命名为“西湖”,就像有些城市给本地的公园取名为中山公园,潮州亦有一处公园名曰西湖公园。湖水从众,没有什么可讲的由头,而这山确实大有名头。古人好提名,往往天下之名山,尽皆石刻,或名言,或诗话,都给各处的山川提高了知名度,或者说给各处留下了人文气息。此处也不例外,山石之刻,瞬间让人感到到此处,不仅仅是游玩,更是身临其境,同古人对话,与前人神交。更令我惊讶之处,在山石之巅,竟然有处烈士陵墓,墓主皆抗日亡灵,顿时我深感崇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百年的近代史赫然在目,今逢盛世,我辈更应该珍惜这大好年华,为自己的事业,为中华的再次崛起而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穿城而过,名字怪异的江流,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直到从江右高岗上的韩祠下来的时候,我才知道了其中的原由。韩江,他担得起这江的名字,甚至这山这水,尽皆为韩山韩水才好。古者,人皆以为八闽之地为海岛,悬于东洋之上。入粤往往要穿越两湖之地,从中原到潮州,足迹不仅仅要千里之行到达羊城,更是由此再一路涉海而上,经千难万险才能至敝处。而作为左迁为潮州刺史的韩退之,也是这么一路舟车劳顿,奔波而来的。

作为古粤之地,距京师万里之遥,古语所言“凡江汉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在此处是讲不通的,处蛮荒之地,民未开化,像极了楚之荆蛮,巫风盛行。更棘手的是此处鳄鱼泛滥,当此之时这江里时不时有鳄鱼出来伤人,而民智未开的当地人还以为这鳄鱼是神圣,不敢侵犯。对于此等情况下,新官上任的韩退之先提前令兵士暗地里将这江中之鳄捕杀掉大部分,只留些小,后撰《祭鳄鱼文》,声势浩大地搞了个仪式,怒告鳄鱼返回大海,不许再溯江而上,祸害民众,后鳄患渐除,百姓乐业,因江而名韩江。更是为了民智的开化,他在此处大办学堂,大兴教育事业。唐前时期,潮州别说是进士,连正儿八经的读书人都寥寥无几,经他的这一番努力,学文之风渐渐兴盛,究明一朝,潮州地方就有进士若干,近代名人文士更是数不胜数。韩愈诗曰“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从韩祠下来之时,再回望后景,“万世师表”,或许这是潮州人对他最诚挚的评价罢!

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