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复合词的特点

今文《尚书》的语言系统是介于甲骨文和先秦两汉文献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其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今文《尚书》复合词的特点也反映了这一种过渡性。

1.词类的多样性

今文《尚书》复合词的这一特点主要是通过与甲骨文复合词的对比显示出来的。甲骨文的复合词词类单一,都是名词,而且绝大多数是专有名词。今文《尚书》的复合词既有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和数词。以《周书·洪范》为例。

名词有:箕子、彝伦、洪水、洪范、皇极、无行、五事、八政、五纪、三德、庶征、五福、六极、稼穑(见“稼穑作甘”句)、司空、司徒、司寇、星辰、历数、庶民、淫朋、比德、好德、茕独、正人、王道、天子、天下、玉食、卜筮(见“择建立卜筮人”)、卿士、庶人、子孙、龟筮、休征、咎征、师尹、百谷、俊民、日月、风雨。动词有:阴骘、震怒、稼穑(见“土爰稼穑”句)、沈潜、僭忒、建立、卜筮(见“乃命卜筮”句)。形容词有:曲直、高明、正直、康强、蕃庑、平康、康宁。数词有:初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

今文《尚书》复合词类的多样性还反映在专有名词的小类十分丰富。甲骨文复合名词以专有名词为主,今文《尚书》的复合名词也是以专有名词为主的。甲骨文专有名词主要是人名地名,今文《尚书》则有十五种小类。表示人名的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放齐、共工、皋陶、伯与、朱虎、熊罴(以上见《尧典》)、丹朱(《皋陶谟》)、伊尹(《汤誓》)、祖尹(《西伯戡黎》)、微子(《微子》)、箕子(《洪范》)、君奭、太甲、保衡、大戊、伊陟、臣扈、祖乙、巫咸、武丁、甘盘、虢叔、闳夭、泰颠(以上见《君奭》)、仲桓、吕伋(《顾命》)、蚩尤(《吕刑》)、义和(《文侯之命》)。表示官名的有:秩宗、纳言(以上见《尧典》)、司空(《尧典》)(《立政》)、司徒(《尧典》)(《牧誓》)(《立政》)、父师、少师(以上见《微子》)、司马(《牧誓》)、亚旅、师氏、大夫、卿士(以上见《牧誓》)、司寇(《洪范》)(《立政》)、庶子、训人、小臣、诸节(以上见《康诰》)、祈父、农父、宏父(以上见《酒诰》)、太保(《召诰》)、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任人、准夫、趣马、小尹、艺人、太史、太宗(以上见《顾命》)。表示国名的有:涂山(《皋陶谟》)、织皮(《禹贡》)、淮夷、徐戎(以上见《费誓》)。表示地名的有:嵎夷、旸谷、昧谷、幽都、幽州(以上见《尧典》)、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太原、东原、孟津、原隰、华阴、陶丘(以上见《禹贡》)、牧野(《牧誓》)、三亳(《立政》)。表示山名的有:岱宗、崇山、羽山(以上见《尧典》)、壶口、西倾、终南、惇物、鸟鼠、三危、积石、龙门、析支、渠搜、荆山、雷首、太岳、厎柱、王屋、太行、碣石、恒山、朱圉、太华、熊耳、外方、桐柏、陪尾、嶓冢、内方、大别、岷山、衡山、合黎、大伾(以上见《禹贡》)。表示水名的有:大野、雷夏、震泽、云梦、弱水、沣水、猪野、流沙、荥波、菏泽、黑水、西河、沧浪(以上见《禹贡》)、黎水、涧水、瀍水(以上见《洛诰》)。表示动物的有:华虫、凤皇(以上见《皋陶谟》)、雊雉(《高宗肜日》)、鸣鸟(《君奭》)。表示植物的有:粉米(《皋陶谟》)、菁茅、孤桐(以上见《禹贡》)。表示乐曲名的有:箫韶(《皋陶谟》)。表示乐器名的有:鸣球、搏拊(以上见《皋陶谟》)、鼗鼓(《皋陶谟》)(《顾命》)。表示车名的有:大辂、辍辂、先辂、次辂(以上见《顾命》)。表示器物名的有:蠙珠、浮磬(以上见《禹贡》)、梓材(《梓材》)、赤刀、大训、夷玉、天球、河图(以上见《顾命》)。表示刑罚名的有:墨辟、劓辟、剕辟、宫辟、大辟(以上见《吕刑》)。表示星宿名的有:星鸟、星火、星虚、星昴(以上见《尧典》)、星启(《皋陶谟》)。表示干支名的有:甲子(《牧誓》)、乙未、丙午、戊申、甲寅、乙卯、丁巳、戊午(以上见《召诰》)、庚戌、丁亥(以上见《多方》)、乙丑、丁卯、癸酉(以上见《顾命》)。

2.词义的单一性

今文《尚书》复合词的单一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证明。

(1)今文《尚书》的复合词绝大多数是单义单类。上文列举《周书·洪范》62个复合词,仅“稼穑”和“卜筮”是多义兼类词。单义单类复合词占《洪范》复合词总数的96.8%。今文《尚书》还有些联合式复合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仅仅表示一个词素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偏义词。例如《召诰》:“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尚书易解》:“吉凶,吉也。”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06。这些也是单义单类复合词。

(2)今文《尚书》的复合词与单音词比较,单音词绝大多数是多义多类词,而由同一单音词作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则绝大多数是单义单类词。例如:“义”,今文《尚书》凡16见,作单音词13见,有5个义项。①法。《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尚书今古文注疏》引《吕氏春秋·贵公篇》注:“义,法也。”(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页304。②合宜。《皋陶谟》:“强而义。”《白话尚书》:“义,宜,合宜。”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29。金履祥《尚书表注》:“强者恃勇而审宜,故以强而义为德也。”③贤明。《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尚书易解》:“义,贤也。”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56。④循理、行事。《高宗肜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淮南子·齐俗训》:“义者,循礼而行宜也。”⑤善。《立政》:“不敢替厥义德。”《尚书易解》:“义,《诗经》:善也。”同上书,页269。复合词3见。①义民。《多方》:“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尚书易解》:“义民,多方首长。”同上书,页256。②义嗣。《顾命》:“王义嗣,德答拜。”《尚书易解》引黄式三《尚书启蒙》:“义嗣,礼辞也。经传言礼辞者,以礼辞之,不坚辞也。辞、嗣古通用,转写作嗣。”同上书,页285。③义和。《文侯之命》:“王曰:父义和。”《尚书易解》:“义和,晋文侯仇之字也。郑玄曰:义,读为仪。仪、仇皆匹也,顾名仇之仪。”又如:方,今文《尚书》凡54见。“方”作单音词12见,有6个义项。①并。1见。《微子》:“小民方兴。”《仪礼·乡射礼》:“不方足。”郑玄注:“方犹并也。”方兴,《史记》引作“乃并兴。”②国。2见。《梓材》:“庶邦享作,兄弟方来。”王国维曰:“方,犹国也。”③正在。4见。例见《皋陶谟》“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句。④常,经常。见《洪范》:“凡厥正入,既富方谷。”见《国语·晋语四》:“官方定物。”韦昭注。⑤通“放”,放弃。1见。《尧典》:“方命圯族。”郑玄注:“方,放。谓放弃教命。”⑥通“旁”,普遍。3见。《尧典》:“共工方鸠僝功。”以“方”为词素构成的复合词有8个义项。①朔方,即“北方”。《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②南方。《金縢》:“为坛于南方。”③东方。《顾命》:“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④西方。《顾命》:“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⑤内方,山名。《禹贡》:“内方至于大别。”⑥外方,山名。《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⑦多方,犹言众国。12例见于《周书·多方》。⑧四方,犹言天下。凡24见。⑦⑧多词一义,①—⑥都是一词一义。

(3)今文《尚书》的复合词与今文《尚书》的单音词相比是一种横向对比,对今文《尚书》的复合词与后代文献语言的复合词相比是一种纵向的对比,今文《尚书》复合词词义的单一性在纵向比较中尤为明显。例如“大家”一词仅见于《周书·梓材》的“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句。大家,即指“卿大夫”,一词一义。“大家”在后代文献语言中发展成为有五六个义项的多义词。兹摘引《辞海》“大家”词条各义项以名之。①旧指世家望族,大户人家。《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②古代宫中的侍从对帝后的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第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帝坐宫中,外事听老奴解决。”③著名的专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绪经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崇李、杜始。”④众人,大伙儿。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⑤古代女子的尊称。如汉代班昭世称曹大家。⑥婆婆,丈夫的母亲。《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二“陈义郎”:“大家见之,即不忘息(媳)妇。”“大家”在现代汉语里仍是一个常用词,仍保留文献语言中的①③④三个义项。“大家”古今所有的义项与今文《尚书》“卿大夫”这一义项均有联系,如下图示:

“大家”在今文《尚书》中词义单一,然而,在历时的语言发展变化中,“大家”衍化成一个多义词。词义演变的方式繁复,既有辐射式引申,又有辐射式中连锁式引申。

3.词形的变异性

今文《尚书》的复合词较之甲骨文,虽然词汇量急剧增加,词类也增多了。但词形仍不够稳定,复合词和短语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1)复合词和短语并存。上古汉语的复合词有相当部分是短语的紧缩形式。短语紧缩成复合词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必然有一个短语及其紧缩形式复合词的并存时期,应该说这个时期复合词的词形还处在短语向复合词演变的变异中。今文《尚书》中有不少这样的短语和复合词。诸如:“天命”和“天之命”,“天威”和“天之威”,“天罚”和“天之罚”等。“天命”是今文《尚书》常见复合词,凡16见,《虞夏书》《商书》和《周书》都有分布。《大诰》和《召诰》各3见,《多士》和《多方》各2见,《皋陶谟》《盘庚》《康诰》《洛诰》《无逸》《君奭》各1见。今文《尚书》中也有“天之命”这个偏正短语,见于《周书·多方》,凡5见。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多方》的5例“天之命”、2例“天命”。

 

天之命

洪惟图天之命。

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

图天之命屑有辞。

尔曷不夹乂我王享天之命。

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

天命

尔乃不大宅天命。

尔乃屑播天命。

 

“天命”分别作动词“宅、播”的宾语,词义不变;“天之命”分别作动词“图、享、熙”的宾语,词义有变化。“天命”显然为“天之命”的紧缩。在今文《尚书》中“天命”和“天之命”的使用篇目比是10∶2。“天命”这个偏正式复合词已经趋于定型。

今文《尚书》“天威”6见。《君奭》4见,《顾命》和《吕刑》各1见。“天之威”仅见于《多方》的“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句。“天威”和“天之威”使用频率比为6∶1,使用篇目比为3∶1。“天威”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篇目范围均比“天命”小,但“天威”作为复合词亦已趋于定型。

今文《尚书》“天罚”仅《多士》和《吕刑》各1见。“天之罚”却有5见,《虞夏书》《商书》、《周书》皆有,《皋陶谟》《汤誓》《牧誓》《多士》、《多方》各1见。《多士》“天罚”和“天之罚”各1例,现作具体分析。

 

天之罚天罚

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我乃明致天罚。

 

“天之罚”和“天罚”的动词谓语皆为“致”,二者的句法作用和语意完全相同。“天罚”和“天之罚”使用的频率比和篇目比均为2∶5,说明“天罚”这个复合词在今文《尚书》中刚刚形成。

(2)相同的双音节在有些语境中是复合词,在有些语境中,仍是短语。这些语言现象在联合式结构中较多。联合式结构的语素多有相同相似、相对相反义,易于连文,然独用时多为单音节词,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其组合的初始阶段是偶然的不经意的,大概因为经常组合,久而久之,成为联合式短语。短语义开始仅仅是两个词义的简单组合,后来表示的概念渐趋抽象概括,产生新的融合义,这就演变成复合词。今文《尚书》里有相当数量形态相同的复合词和短语。例如,“上下”在今文《尚书》里凡10见。短语2见,均见于《禹贡》。“厥田惟上下”“厥赋上下”中的“上下”即“上等中的下等”的省略式,“上下”是短语。复合词8见,6个义项。①天地。《尧典》:“格于上下。”《尚书易解》:“上下,指天地。”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3。《洛诰》:“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尚书今古文注疏》:“言周公之德,光于天地。”(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页411。②山丘草泽。《尧典》:“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尚书易解》:“上,指山;下,指泽。”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4。③上天下民。《皋陶谟》:“达于上下。”《尚书今古文注疏》:“上谓天,下谓民。”(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页87。《君奭》:“大弗克恭上下。”《尚书易解》:“上下,谓天与民。”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44。④天神地祇。《召诰》:“毖祀于上下。”《尚书易解》:“上下,天神地祇也。”同上书,页204。⑤君臣。《召诰》:“上下勤恤。”《尚书易解》:“君臣勤劳忧恤。”同上书,页207。⑥上下刑。《吕刑》:“上下比罪。”《书集传》:“罪无正律。则以上下刑而比附其罪也。”

“上”和“下”是两个方位词,本义是“上面”和“下面”。因为“上”和“下”显性形态短语与复合词无异,其隐性形态短语却是“上等中的下等”。短语的结构是松散的,可以增减变换语素。《虞夏书》的“上下”,短语2见,复合词3见,比值为2∶3,短语正在向复合词的演变中。《周书》的“上下”,无一例短语均为复合词。可见,在《周书》时代,“上下”作为复合词已经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