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馆珍藏古籍图录
- 金延林编著
- 1251字
- 2025-04-03 17:26:52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線裝四册。版框高20釐米,廣28.6釐米。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思想家、政治家、今文經學大師,漢廣川郡(今河北棗强縣舊縣村)人。漢景帝時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説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爲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爲中國社會正統思想。
據《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説《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蕃露》是他講《春秋》諸篇中的一篇。『蕃』與『繁』古字相通。其書立名之義今不可解。《漢書·藝文志》未見此名,《隋書·經籍志》始云:『《春秋繁露》十七卷,漢膠西相董仲舒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書發揮《春秋》之旨多主《公羊》,而往往及陰陽五行。』是書前載北宋樓郁序,云:『太原王君家藏此書,常謂仲舒之學,久鬱不發,將以廣之天下,就予求序,因書其本末云。慶曆七年二月大理評寺四明樓郁書。』此書祖本或刊於慶曆七年(1047)之後。
《春秋繁露》十七卷久已殘缺,經南宋樓鑰搜輯,基本恢復十七卷之貌,而唯缺三篇。是書末載宋胡榘跋:『榘傾歲刻《春秋繁露》於萍鄉,凡十卷三十七篇,雖非全書,然亦人間之所未見,故樂與吾黨共之,後五年官中都復從攻媿先生大參樓公得善本凡八十二篇,爲十七卷,視隋唐《志》《崇文總目》諸家所記篇卷皆同,唯三篇亡耳……秘閣兄重刊于江右之計台以惠後學云。嘉定辛(原書作平,誤)未四月。』知此書爲南宋嘉定四年(1211)江右計台刻本。
是書半葉九行,行十七字,四周雙邊,黑口,單黑魚尾,魚尾下方刻卷數及葉碼。每卷卷首題『《春秋繁露》卷第幾』,次行上空兩格,題『篇名第幾』,正文皆頂格。
是書《序》葉鈐趙元方『人生一樂』朱文方印,『曾在趙元方家』朱文長方印,『趙鈁珍藏』白文方印;目録葉鈐葉樹廉『樸學齋』朱文方印,『葉樹廉印』白文方印,『石君』朱文方印;卷一首葉鈐傅增湘『沅叔審定』朱文方印,『清泉吟社』白文方印;倒數第二葉鈐葉樹廉『歸來草堂』朱文方印;末葉鈐『元方審定』朱文方印。知此書曾爲葉樹廉、馮武、傅增湘、趙鈁所藏。
葉樹廉(1619~1685),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一作樹蓮,又名萬,字石君,號潜夫,江蘇吴縣(今江蘇蘇州)人。性嗜書,遇宋元善本,雖零缺單卷必購。建『樸學齋』『歸來草堂』『懷峰山房』等藏書樓。編校之書有《東山詩紀》;《(梁)江文通文集》十卷,附校補一卷《古碑證文》(不分卷);《花間集》(二册);等等。著作有《樸學齋集》《續金石録》《論史石鏡》《史記私論》《金石文隨筆》等。
馮武,明末清初藏書家、刻書家。精於校勘學,其抄本世稱『馮抄』,與毛晉、錢謙益、錢曾等名家抄本齊名。家有『世豸堂』,是其藏書和刻書之所。
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四川省江安縣人。中國近代著名藏書家。無論是在藏書、校書方面,還是在目録學、版本學方面,都有極高成就。傅氏所藏除此本外,又有明正德十一年華堅蘭雪堂活字印本、明初刊本、清孔葒穀繼涵重校明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