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变与变:教育在坚守与创新中行进
- 刘信生
- 1221字
- 2025-04-13 13:42:34
一 不变与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1.不变与变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意义上说,不变是指事物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的状态,指事物在位置、形态或性质上的稳定状况,是相对的。而变则基于事物的运动,是事物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或过程,指事物在位置、形态、性质上产生的新状况。变包括量变与质变,是绝对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时时刻刻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恩格斯曾说:“运动就一般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这段话,阐释了物质世界变的绝对性的一面。但不变与变又是辩证的,变必须以不变为参照,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双方不可分割地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变与变的对立统一的状态下存在并发展的。
我国古人也指出:“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不懂治理国家的人,一定会说:“不要变改古法,不要更改常规。”变与不变,圣人不管,只管正确地治理。既然如此,那么古法变不变,常规改不改,只在于它们可行还是不可行。)
2.不变与变的教育思考
《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说明教育是教会一个孩子原来所不能或不会的东西,并培养他良好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好人。从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可以看到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变”字。墨学家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荀子又说“人之性恶”,主张“化性起伪”,也就是通过教育使恶的人性得到改善。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虽然对人性的认识有分歧,但对教育的习染作用都给予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即肯定了教育变的功能。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永恒的,每一个事物都在特定的时空里,在不变与变的对立统一的状态下存在。
学校教育的一切工作也是如此,既有对昨天工作的重复和延续,又有对未来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在这种不变与变的交替与融合、继承和发展中,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达到新的层次与境界。
在教育领域,所谓不变,就是培养人、服务人、塑造人的目标不能变。不变是一种坚持,是在确认目标、内容、结构等正确的情况下的一种坚守。所谓变,就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方法、途径、手段、措施更科学,更高效、更直接、更有的放矢,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关注社会、贴近时代、注重个性。改变,是一种策略行为。管理者的改变就是策略的改变。管理策略是管理者在完成某项任务前选择最佳的实施方法。从学校的管理角度看,改变就是管理的策略需要及时地选择和调整,由此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我们观察身边事物、处理学校的管理工作时,用心领悟这种不变与变的道理,正确处理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就能不断认识并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