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变与变:教育在坚守与创新中行进
- 刘信生
- 1902字
- 2025-04-13 13:42:34
再版序言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由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的转折点上,教育也进入了全面深入的改革阶段。我国传统学校教育模式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使其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在当下的中国,其主要职责还是群体化教育,培养群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这种教育模式难以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回首初心,教育应是一个需要摒弃聒噪、平心静气去完成的事业,它不应该有热闹,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然而当下中国的教育确实有点浮躁,大家都希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实际上,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应该像涓涓细流浸润着我们的校园,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恩惠,在学校的平台上自由成长。
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培养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使其成为对社会有深刻洞察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成为敬畏和热爱生命的人,而不是培养成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时刻守望教育的初衷,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异彩,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成长,让孩子们逐渐懂得当下的努力是为了以后能够拥有选择的权利,从而拥有有意义的人生。
学校教育在教会学生外在知识的同时,还应挖掘出孩子们内在的潜力,激发孩子们的内动力,点燃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由成长,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为他们奠定有意义的人生。目前大多数学校由于政策、体制、师资、经费和历史等原因无法全面顾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一刀切”的应试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以死读书、读死书的方式升入名校,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投身教育事业30年,担任中学校长15载,离开西北师大附中校长岗位后的反思,使我对教育的本源和真谛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而牺牲当下,在很多时候是必要的,但在教育上有些牺牲却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应当抛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观念——有些苦吃不得,特别是那些可能摧毁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苦,吃了就会中毒,终身无药可救。”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曾说过:“善良比聪明重要。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来得容易,因为它们与生俱来,但选择往往很困难。”学校需要办“善良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在充分尊重个体的前提下教会学生敬畏生命,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注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自信并不断追求卓越。教育是项神圣的接力工程,先传承,后创新,是有序发展的,不变才能把握教育的本真,变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无论是“不变”还是“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是以“善良”为先导和根基的,所以“善良的教育”是所有学校应遵从的教育规律。我把“办善良的教育”作为新兴的兰州中学的办学理念,不仅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的设置、教学与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方面,而且在硬件建设方面都实实在在地践行“办善良的教育”的理念。
《不变与变》是我在西北师大附中工作15载的教育总结和反思,出版后,在甘肃省乃至全国教育界引起不同的反响。2016年10月荣获由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书中提到的一些教育理论和管理方法被各大媒体、报纸争相报道,甚至有学校将本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范本。也有很多关心教育事业的读者给我打电话一起探讨关于教育的话题,有位叫牛志强的读者在《甘肃日报》发表书评说:“我将刘信生校长的书概括为一本‘厚书’,这本书首先‘厚’在理论,许多新颖的观点是作者长期立足教育实践的总结,是发自肺腑的卓见;其次‘厚’在哲思,这本书的绪论部分是全书立言的纲,是行文的引擎;最后‘厚’在感情,这是这本书的特色,也是引人入胜之处。”应广大读者和教育同行的要求,对本书稍作修订,将2013年之后至我离开附中前的一些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在此感谢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读者对本书给予的厚爱。
教育是一个让生命展开的慢过程,需要大爱、需要情感,更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这一伟业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的神圣使命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重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西北附中的经历,是我永远不可能再逆转的曾经,是一段留在记忆里无比珍贵、永不褪色的时光;是一群承载了使命、担当了责任,筚路蓝缕、共同奋斗、心心相印、志同道合者的心路历程。这次对《不变与变》的修订,就是将那些美好时光中遗落的珠玉细细捡出,将它们串在一起,留给自己以做纪念,留给读者用以参考。时光荏苒,深深的背影留给曾经,茫茫的前路,我将认真去走。这里,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的各界同仁道一声感谢,向为本书再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校人员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