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未贪恋:爱情原本就是这样清洁
- 沈念
- 1902字
- 2020-06-24 15:05:04
重遇昔日翩翩少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古往今来多少痴男怨女追崇爱情,为爱化灰不惜生死两茫茫,仍然无法参透。毕竟,爱本无垠,缥缈难定,相濡以沫是爱,暗自思量是爱,乃至唇枪舌剑亦是爱。被爱情青睐的人总是沉浸在甜蜜的糖罐中安享白头,而不得者难免奔走于凡尘俗世中颠沛流离。
也许,爱与错不过一念之间,甘之若饴未必得以相守,而一粥一饭亦有其乐趣。在没有重遇梁思成之前,林徽因心中的爱情大多源于年幼时所读过的书,它是相遇时的怦然心动,是相拥时的柔软温热,而徐志摩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她对爱情的幻想,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在错的时间遇到相爱的人,结局难免黯然。
回国以后,林徽因回到了熟悉的校园生活中。那是一个和煦的午后,她跟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身边白衫黑裙的姑娘三五成群,偶尔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引得路人频频回望。阳光下道路两侧青瓦红砖闪烁着朴实的光,偶尔一株杜鹃从墙后探出头来,甚是调皮。
家中熟悉的庭院总让林徽因更觉舒坦,客厅此时有来客拜访,林徽因见状不欲干扰,便自顾往小院走去。自从林长民一家搬到北京景山后街以后,林徽因与母亲便跟随迁往这座典雅的院落。母女俩居住的小院中架有一株紫藤,苍翠的叶片密密匝匝地缠藤绕茎,常把晴空万里筛成满地斑点。
正当林徽因穿过回廊时,母亲碎步走来,见她顿时大喜,并邀其同往大厅。大厅内,二娘程桂林正招待着来客。厅内来客二人,年纪稍大者林徽因自然认得,他便是以提倡维新变法而名震一时的梁启超。梁启超与林长民早年便于政界相识,结为挚友后来往频密。而梁启超身旁正襟危坐的少年郎虽然有那么一点面熟,但林徽因却无从记起了。林徽因的到来让这名斯文有礼的少年仿佛多了一丝局促,偶尔与她四目相视的瞬间少年总将眼神抽离,略显不安。
后来,在母亲的提醒下林徽因方才忆起,其实自己早在三年前便已经与梁思成有过一面之缘。那一年林徽因才14岁,一名叫梁思成的少年独自前往林家拜访,他精神抖擞且目光坚毅,厚实的眼镜片后仿佛有让人无法看穿的一面。
当时林长民告诉她,这位少年便是维新派领军人物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让林徽因以礼相待。梁思成离开以后,二娘程桂林曾偷偷告诉林徽因说林长民有意撮合二人,吓得林徽因面红耳赤悻悻离去。
人生偶合皆由天定,任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偶然且短暂的相遇在日后竟化作繁花万千,林徽因淡雅的形象恍如一团飘落的柳絮般悠悠荡荡,在徐徐清风中飘过滚滚红尘,轻眠在梁思成稚嫩的心田,落地生根。
梁再冰曾在《回忆我的父亲》中这样描述父母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林徽因的美丽、清淡、纯洁、稚气给梁思成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转眼三年过去了,当年羞涩懵懂的小女孩如今已褪去了稚气,亭亭玉立,而梁思成也在八年清华学堂时光的雕琢下变成了翩翩少年。
如果说三年前两人的匆匆一瞥不过是清风微拂,轻点心弦,那么三年后的重遇则让两人走进了彼此的心中。在梁思成的眼中,经历了一年多异国生活的林徽因已不再是当年一脸稚气的小女孩,她的见识阅历、气质风度乃至一颦一笑都让他无比倾心。
红尘世事便是如此不可预料,刚刚从一段失败爱情中抽离出来的林徽因并没有拒绝梁思成的追求。也许对于林徽因而言,山盟海誓始终不如岁月静好。最好的爱情并不是轰轰烈烈,山雨欲来,而是细水长流,尘埃落定。
与梁思成同行的时光总是如此柔暖迷人,他们结伴同游北海,看暖阳下的湖光山色如何明媚;他们相约参拜太庙,在庄严敦厚的传统氛围下感受人声鼎沸;他们并肩走在清华学堂的校道上,感受着最高学府深厚的文化氛围……
也许,连林徽因自己也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与梁思成在一起的时光,甚至难以言明他们之间的这种莫名情愫缘起何处。也许是在烈日下的那把遮阳伞下,也许是在人潮汹涌处,又或者是紫藤花下彼此的腼腆,寻常街道上的并肩无言。想着想着,林徽因发现无论思绪飘向何方,她的身边总有那么一个熟悉的身影相伴,他不善言辞却不至木讷呆滞,他相貌平平却宽厚有礼,让人深觉无比安稳。
与梁思成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如同暖阳般洒在每个角落,让她的世界从此风和日丽。在暖阳下,她不自主地傻笑,望着窗外的枝丫;在清风中,她发自内心地歌唱,伴随着雏鸟的呼唤。在梁思成的身边,林徽因总可以无拘无束地做最真实的自己,她的欢欣总能换来他真挚的祝福,她的烦恼总能换来他体贴的开解,就连她的小脾气也总能换来他的包容与信赖。
也许此时林徽因并不知道,甜蜜并非只是如梦如幻的承诺,这种白云一般轻柔的情愫也是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