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文:创业世界的邓布利多

picture
picture

人物名片:

牛文文

1984级经济学系本科生

创业黑马创始人、董事长、黑马学院院长

在被创业者奉为“创业教父”的人里,可能极少数人的身份不是投资人,牛文文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办的黑马学院就像《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一样,已经成为那些有魔法的中国创业者们最向往的学府。而作为“邓布利多”,牛文文的梦想也从没离开过这群热血的年轻人,他希望把黑马学院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创业学院。

创业时代的推动者

198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十年,是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第四年。也是在这一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通过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对科技进步做出贡献,来改善自身的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当时还是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柳传志创立了香港联想。这一年,牛文文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

1991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深化改革的氛围日益浓厚。上海《解放日报》发表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指出不能再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种种推进改革的动作都在为次年的邓小平视察南方打基础。在那之后,一批有意愿、有胆识的公务员和科技人员打破“铁饭碗”,到市场中搏杀。这些人包括陈东升、潘石屹、易小迪、冯仑等,他们后来被称为“92派”。现在回头看,这是新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潮。这一年,牛文文从中共中央党校硕士毕业。第二年,他进入经济日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

2000年,互联网已经在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年的1月1日,美国归来的李彦宏在中关村成立了百度;也是这一年,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此前一年,马云拿着孙正义的投资成立了阿里巴巴。再之前的一年,马化腾成立了腾讯。这些如今统治中国互联网的巨头们,当时正在蹒跚学步。这一年,牛文文成为了《中国企业家》杂志的总编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但科技创业的萌芽也在悄然萌发。这一年3月,风靡一时的开心网上线,迅速成为白领社交领域的老大;7月,1号店上线,如今仍是网上超市的领军者;苹果App Store上线,成了日后众多App创业者最为理想的平台。这一年,牛文文离开了体制,放弃了很多人羡慕的副局级岗位,创办了《创业家》杂志。

2012年,手机超越电脑成为第一大互联网终端,微信用户数突破2亿,“双11”支付宝交易量破万亿,雷军和周鸿祎成了最受争议的偶像… …创业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这一年,牛文文决定,其创业公司的业务重心由创业资讯平台转型成为一个创业服务机构。

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将创客比喻为经济“新引擎”。3月的“两会”上, “创业”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13次,为历年之冠。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5月4日,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 …

中国创业者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而牛文文和他的黑马学院也从时代的见证者变成了时代的推动者。

“纸媒已死”

从创业的第一天,牛文文就没打算只做一个传统的媒体平台,他要做中国的创业服务平台。 “我不会再重复《中国企业家》的历史,我不做追星族,我要做‘星探’。”2010年9月, “黑马成长营”第一期开营;2011年6月,黑马大赛第一季举办;2012年4月,创业资讯平台———i黑马网上线;2013年年初,黑马会在深圳成立;2014年12月,黑马学院成立。牛文文的“黑马链条”正在一环一环地延长。

“我们这样一群草根媒体人,能不能干好创业服务业? ”这是牛文文创业之初,看客对他发出的质疑,也是牛文文一直在问自己的。但无论如何,这一步必须要跨出来。尽管从事媒体20年,尽管仍深爱着传媒这个行业,但牛文文仍然喊出了这句话: “纸媒已死。”

“没有普通大众的参与,作为新闻媒体就没有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微博现在可以是,因为互联网有三四亿人参与进来,微博变成表达平台,这才是媒体。”

在牛文文看来,过去传统的媒体模式是“美国人在100多年前发明的”,只要做好内容就可以卖广告。但谷歌出现后,依靠大数据就把广告做到了最好,这导致传统媒体的广告完全无效。 “尤其是移动互联和电商加速了这一灭亡进程。”牛文文认为,当谷歌、百度、微博、微信出现之后,传统媒体的广告价值消失殆尽。

“传统媒体的整个产业链都遭到了解构。” ———除了广告、发行,内容端更是遭到了无情肢解。当Facebook、微信等平台出现后, “任何人都获得了话语权,人家业内人士不比记者说得精辟吗? ”

所以,2013年,牛文文决定终止关于杂志业务的合作,因为“每年花三四百万元做纸媒宣传也是浪费”。

一切都要为“黑马链条”服务。 “一个员工必须会三种活———首先会看项目,其次会做黑马大赛服务,最后才是会写文章。”

传媒的运营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2013年8月15日,牛文文和酒仙网董事长郝鸿峰联合发起“转发送杂志”活动,仅用了14小时,转发量就超过了10万。送杂志当然是赔钱的,但酒仙网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创业家》也获得了10万目标读者的大数据储备。

如今,牛文文的称呼已经发生变化了。 “叫我牛哥我最舒服,大部分人叫我老牛… …我现在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用创业的心态做创业家传媒———你要想做什么,就先变成什么。”

摆脱了文人心态,牛文文带领着“黑马链条”一路高歌猛进。2015年公司更名为“创业黑马”,并完成股改,筹备登陆资本市场。截至2016年, “创业黑马”包括微博、微信、网站在内的媒体平台覆盖人群超过500万,是中国创投圈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媒体;截至2016年,黑马营累计学员超1 064人次,其中5家公司已经上市,66家挂牌新三板。12万名创始人组成的黑马会,是全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创业黑马商圈组织。2015年一年时间,黑马社群共发生了835起融资,融资总金额达到60963亿元,共有33家黑马企业登陆新三板,另有15家黑马企业被BAT(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首字母缩写)等大买家并购、投资… …

picture

“巨头根本挡不住任何人”

牛文文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敏锐,更得益于这个时代。 “我了解的每家创业公司都在招人。对年轻人来说,央企进不去、公务员考不上,小的创业公司还是可以练练的。原来大家不愿意来,现在很有可能拿到期权和股份。这种中国合伙人和美式创业公司导致的风向,意味着谁都可以加入成为颠覆者的行业,很有可能是下一个亿万富翁。”

如果说1992年是中国的第一波创业浪潮,从2008年到现在的创业者应该赶上了第二波。不过,在牛文文看来,这两次创业潮的推动力并不相同。“1992年更多的是释放被压抑的活力,所谓的‘92派’是主流政界人士进入商界,而今天的创业浪潮是来自于技术和商业的驱动。”

在牛文文看来,过去20年,中国经历了三波商业革命。第一波是制造业的复兴,把廉价劳动力发挥到极致,成为世界工厂。接下来的一波发生在制造过剩之后,是把制造能力和消费能力对接起来的革命。BAT(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首字母缩写)加上京东是它的代表公司,它们是基于PC(个人计算机)平台的。马云做的是零售,制造过剩后,提供一个去物流化、去门店化的低成本的销售;百度是推广,你想卖东西就需要在百度买关键词;腾讯做的是人跟人的关系,只有人跟人联系起来,才是统一市场。这种平台型的公司,差不多是1999年开始创立的,2008年时已经成功了。而最新一轮,叫作“智能商业革命”,也可以叫“移动商业革命”,不摧毁基础商业的因素,但是让基础商业与人相联系。 “按照马云的说法,移动互联网通过移动终端联结起来,所有的信息获取、娱乐、消费,都是在手机上。当13亿人,人人变成智能终端,他们和供应商们成为即时互动的社区,这就产生了颠覆性的力量。”

这种颠覆,为众多的创业者创造了机会。没有任何一个巨头可以垄断一切。任何小众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集结成大市场,带来商机。与过去必须做到海量生产、海量用户不同,现在只要100万的粉丝和用户,就可以成就一个价值30亿元到100亿元的公司。移动互联时代把人群的兴趣打碎,实现了按需定制、按兴趣层分。 “中国的商业进入限量版,再也没有卖牛仔裤卖13亿条才叫成功,门槛降到极低,只要精准地满足100万人的爱好就足够了。多样化的市场就可以养活更多的公司。”对于新一轮的“移动商业革命”,牛文文有着更多的期待与信心。

在他看来,巨头挡不住任何人,每一家创业企业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比如说打车这件事,滴滴、快的解决了多少事?在技术革命面前,行政的垄断没有意义。商业垄断呢?腾讯又挡住了谁?我报道了一系列‘挑战腾讯的人’,他们都成功了。先是周鸿祎,360成功了。再是YY语音李学凌。2012年我做了陌陌的封面报道,面对微信的强压,陌陌居然也成功了。阿里巴巴很厉害吧,京东没挡住,聚美优品也没挡住,唯品会也没挡住,后面还有口袋购物。”

“什么时候中国社会能够更从容”

好的时代不代表人人都能创业成功,年轻的创业者需要大量的帮助,包括前辈的指引、同行的交流,以及投资人的钱。牛文文的“黑马链条”就在做这样的平台,让有前途的创业者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创业者都对参加黑马大赛充满了热情。

牛文文估计,中国每年能诞生200万创业者,但每年能在黑马大赛中胜出,并获选进入黑马营的,只有200人。“人变成创业者实际是非常惊险、艰难和伟大的一跳,这个难度好比猴子到人的进化,但是从(普通)人变成创业者我认为是更难的一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在有生之年变成成功的创业者。”他认为创业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和冲动。 “我们有句口号叫作‘人人都是创业家’,你身上一定有这种基因,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唤醒。国家的适龄劳动者做分母,能够开始创业并且持续创业的人做分子,这就是创业指数。为什么说(普通)人到创业者这一步难迈?就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分子的。”牛文文做的,就是找到分子,为他们服务。

这门槛确实很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跨过门槛后得到的回报。牛文文最爱举的例子是触控科技的陈昊芝。2010年,陈昊芝患有轻度抑郁症,他先后参与创办的爱卡汽车网和译言网,一个因为融资问题而被出售,一个则遭遇关停。但牛文文就是看好他,让他加入了黑马营,还请来周鸿祎做他的创业导师。之后,陈昊芝成立了触控科技公司,率先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发了一款游戏“捕鱼达人”。当该款游戏风靡全球之后,他又顺势建立了手机游戏分发平台。目前,触控科技每月收入已经过亿元。

这样激动人心的事例比比皆是,但面对跃跃欲试的年轻人,牛文文仍然希望他们能够冷静。比如,他告诉大学生,毕业时应该先找工作,再想创业。 “我们毕竟不像1975年美国的硅谷,不是比尔·盖茨的年代,可以不念书了去创业,今天留给没毕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机会我觉得不是很多。”

而关于创业的时机,牛文文认为,只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 “我创业做了两年的准备,有一天我告诉自己必须开始了,否则再过几年就真的不想了。我必须成就心中的一个梦想,不管成和败。当这个念头一起,什么都拉不回来。创业没有被别人推的,从来都是自己驱动的。”

创业怎么开始呢?牛文文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有点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且要能判断做这件事能不能成功,要知道定义选择的那个行业的门槛和成功的标准。面对很多年轻人说要做B2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C2C(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的想法,牛文文认为这太过宏大。

创业的一开始需要创业者忘了创业,只去想从无到有去做一样东西。“创业第一步就是从无到有,之前没有人跟你做一样的东西。”而第二步就是找钱、找团队。牛文文说: “我觉得不管你做任何行业,没有50万就别考虑这个事儿。你随便雇一个人,哪怕是你妹妹,你不给她工资行吗?从第一天开始,不管有没有产品,你都得付工资。”在他看来,从创业那刻起,创业者就被层层契约和责任捆住了。一旦创业就没有八小时,因为创业者就是一个责任综合体,是责任最重的人。所以说,创业首先是套上枷锁。

牛文文认为,现在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有想法、有个性、有素质,也有弱点。 “跟我们每一代人的弱点一样,首先是中国人与生俱有的对空间和机会的过度渴求,充满了对出人头地的渴望。这有好的一面,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好的是功利心太强了,没有美式创业的优美、优雅。我觉得年轻人只有这个软肋,但也不怪他们,环境就是这个样子。什么时候中国社会能够更从容? ”

马上就要50岁的牛文文,眼神里依然有着年轻人的冲动。这或许是因为,他每天一起共事的人,和他亲自挑选出的黑马,大多都是年轻人。牛文文与他的“黑马”正希望以一种“从容”的姿态穿越新一代的创业革命,迎接属于他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