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模式的力量
- 彭志强 刘捷 胥英杰
- 3960字
- 2021-08-24 10:52:56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方式有很多种,本节笔者仅仅总结两种效果较明显、操作性较强、突破性较大的创新路径。第一种创新路径就是“跨行业、跨国界进行复制”,第二种路径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入地与客户进行交流碰撞创造性思维探索寻找全新的机会。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种创新路径即“跨行业、跨国界进行复制”。这也是很多风险投资商经常所说的“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来)。
很多读者会想,既然是复制,为什么还叫创新?其实,很多企业所谓的“复制”往往都只能复制外在的表象,往往都只能复制一个概念和一个提法,并无法复制到整个企业的关键性运营系统。
商业模式是庞然大物般的“系统”,并非只是一个概念、提法或方向。就像冰山一样,我们能够看到的海平面以上部分的冰山只是很小一部分,只占到冰山总体积的1/7~1/6,真正的庞然大物都是在海平面以下。撞沉泰坦尼克号巨型游轮的,并不是海平面以上的冰山,而是海平面以下的庞然大物。
商业模式也是如此,提出一个概念方向并不难,但是建立商业模式的庞大系统却有相当难度,我们的企业复制国外的项目往往只是在复制外在的表象、提法和概念,而真正的庞大商业模式系统还需要我们企业自身去建立,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依然是一种创新,甚至是一种高难度的创新。所以,“copy to China”往往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商业模式的庞大系统依然需要企业家去完成,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外企业的外在表象,但是内在运转系统都还需要我们自身去完成,尤其是中国的本地化运作与国外的环境必然会有很大的不同,这都需要企业家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就像戴尔电脑的直销模式,曾经被IT行业奉为经典,几乎每一家IT企业都在思考或者模仿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但10年过去了,为什么依然没有公司能够成功地复制戴尔电脑的直销模式呢?这是因为直销这个概念和方向好理解、好复制,但是戴尔电脑为了完成直销模式所建构的庞大直销系统是极难复制的。概念好提,真正做到却是极难,而且庞大直销系统的运转会被戴尔很好地保护起来,可能你根本无法知悉它运转的细节,或者你根本不具备一些关键的能力,甚至这种直销系统与你原有的系统是矛盾冲突的。因此,直销模式今天依然是戴尔电脑的竞争优势之一,而继续宣称要复制戴尔电脑直销模式的企业也越来越少。
因此,“跨行业、跨国界复制”的难度依然不小,庞大的系统需要企业进行自我创新,它只是借鉴了成功企业的某些思路、概念、方向,并不能够做到复制成功者的全部,因此,我们把“跨行业、跨国界复制”依然纳入创新的范畴,甚至作为一种主要的创新路径。
在给企业家培训和咨询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家上来就讲:“这个案例是别的行业的,对我没有用,能不能讲讲我们行业的案例和做法?”我说:“当然可以,但是这样一来,就限制了你创新的可能性,你的创新空间被大大约束了。”因为“跨行业复制”还是创新,同行业复制就是抄袭,就是雷同了。同行业复制借鉴看似天经地义,也比较直接,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同行业复制就是吃剩饭,就是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绝对不是创新,企业也很难赢得竞争优势。跨行业复制才是创新,跨行业复制才能让企业脱颖而出,因此,企业家的创新之路源自于跨行业、跨国界的学习、理解、沟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在盛景网联培训集团《商业模式的力量》三天三夜课程的设计上就特别强调和贯彻跨行业、跨地区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不举办单一行业单一地区的培训项目,因为这不符合跨行业、跨地区复制的创新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同了“跨行业、跨地区复制式创新模式”。让我们先从更容易理解的“跨国界复制”进行分析。
如家酒店连锁成立4年就成功地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高峰时股票市盈率竟然达到100倍。当时的如家连锁在国内开创了经济型酒店的先河,在传统的酒店领域走出了别人没有走过的创新道路,以至于今天中国的经济型酒店风起云涌。如家酒店的模式从哪里来的呢?几乎就是复制了欧美国家相当成熟的“B&B”酒店模式。在这类酒店里不再像传统星级酒店那样提供全方位的高端服务,收取昂贵的价格,而只是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和简单的早餐,也就是所谓的“bread and bed”,bread就是面包、早餐,bed就是床。中国传统的酒店模式只有两类,一类是高端服务、高收费的星级酒店模式,一类就是低端服务、低价格的社会旅馆模式。而如家连锁开创性地提供了经济型酒店模式,中端价格提供高品质的住宿服务,去除不需要的娱乐、会议、购物等服务。
如家连锁酒店模式是典型的“跨国界复制”、“copy to China”的成功案例。当然,“bread and bed”这个大定位、大概念可以轻易地复制,但是背后的庞然大物——整个公司的运转系统还需要企业自己去创新,结合中国消费者需求、中国环境进行本地化实现。
“跨国界复制”还比较好理解,虽然操作起来也并不容易,因为跨国界复制整个庞大的系统也不易。但是很多企业家普遍对“跨行业复制”根本就无从下手,因为是其他行业的做法,感觉行业差异挺大,因此“跨行业复制”到自身所在的行业就感觉很难,为此,很多企业家感到非常苦恼和难以操作。
其实,这一方面证实了“跨行业复制”恰恰是一种重大的创新,另一方面,“跨行业复制式创新”难度确实也是不小的,但恰恰因为难度大,对企业家才有价值。如果事情太容易了,岂不谁都能做?那对于先做者也是白做。因此,企业家要树立一种清晰的认识,容易做的事情已经不值得做了,还不如不做,要做就做有难度的事情。做某件事情的原因就在于它难做。你难做,别人也难做,只要你做成了就是竞争门槛。
有了这些理性的认识后,我们再来看看到底怎样实现“跨行业复制式创新”。虽然难度很大,但是依然有方法来实现“跨行业复制式创新”。
其实,“跨行业复制式创新”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复制跨行业商业模式的精髓、方法论和内在本质,而不是复制所谓的表象。因为行业之间的表象、外在往往差距非常大,但是行业之间的精髓、方法论和内在本质却往往能举一反三、相互借鉴。
正是因为“跨行业复制式创新”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复制跨行业商业模式的精髓、方法论和内在本质,因此,就给跨行业复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你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你复制的不是现象,而是内在本质,这对企业家的洞察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跨行业复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你并没有去复制浅显的外在表象,你复制的是跨行业商业模式的精髓、方法论和内在本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第二种创新的路径,80%的创新来自于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IBM公司,全球最大、最好的IT企业,曾经统计了全球的创新行为,从中发现了非常重要的结论:全球80%的创新来自于客户和合作伙伴。因此,读者朋友要自问,我们是否有50%的时间跟客户在一起,至少也应该有30%的时间与客户或潜在客户在一起,因为他们才是创新的源泉,一群人待在办公室里西装革履地开会绝对难以找到创新的“水龙头”,创新的“水龙头”就在客户的办公室里、客户的家里、客户的大脑里。
绝大多数企业家、经理人一说到客户,往往就兴趣索然,觉得那是下面人的事情,那是销售和客户服务部门的事情,而一说到竞争对手,则往往兴趣大增,认为竞争是公司战略层面的大事。一正一反,我们已经错过了创新的机会,关心客户,企业能够变得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关注竞争对手,往往一直陷入激烈的竞争而不能自拔。
商业模式的第一式就是“精准客户定位与杀手级隐性核心需求”,只有天天与客户待在一起,深入了解他的喜怒哀乐,深入探求他的烦恼与期待,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创新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我们的商业模式,这才是创新的关键。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创新,找你的客户,他会告诉你答案;不知道怎么创新,找你的合作伙伴,他会给你建议。这部分内容在随后几章将重点涉及,本章不再展开论述。
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之一是行业洞察力。注意,是行业洞察力而非所谓的行业经验。每一位企业家、经理人在所在行业工作多年,往往都具有行业经验,这对创新有帮助,但恰恰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很多行业内的人士总在一些非核心问题上纠缠,往往无法看清行业的内在本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风险投资商对企业商业模式往往能提供建设性、突破性的意见,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非常强的能力、从众多项目考察所历练出来的“火眼金睛”,这些历练使得他们往往具备很强的洞察力、穿透力,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看到行业的内在本质,这就是风险投资商对企业的最大价值之一。能够获得VC投资的项目毕竟是很少的,但是,VC的一句话、一个模式建议,甚至是一个批评,往往可能让企业少走几年弯路,或者把握住难得的机遇。
创新,需要一种洞察力、穿透力,如果没有看到行业的内在本质,你就根本无法进行革命性的创新。所以要想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必须从行业内在本质入手,你所在行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对如家酒店来讲,行业的本质就是,凡是在这里住店就回归到了住店的本质,只要解决两件半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睡个好觉,第二件事情是洗个热水澡,剩下的半件事情就是方便上网。你有了行业的洞察力、穿透力,才能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否则千头万绪之中,重重迷雾之中,不知道该如何切入。依托行业洞察力与穿透力,从行业的内在本质入手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捷径。
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当中,务必要调整我们的学习心态。如果我们的思维已经封闭僵化,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小富即安,如果我们已经是满杯心态了,那么,外人怎么说都没有用。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就是“拥抱变化”,惠普公司一直在弘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只有敢于拥抱变化,我们才能够走在创新道路上。如果动辄就是“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可能;这个我做不到,那个我做不到”,那是绝对无法创新的,创新的大门被永远关闭了。
只有具备“万事皆有可能”的心态,我们的创新之路才能够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