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冶宝钢品牌故事
-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2906字
- 2025-04-08 07:17:43
焊花蕊中炼匠心
——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张晓东
张晓东,中冶宝钢焊接高级技师,领军人才,被评为首批上海工匠,上海市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201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焊接工作20余年,他精研焊接技术,创新焊接形式,成立张晓东焊接工作室,打造焊接精英团队,师徒带教,桃李芬芳。
工匠的成长之路上不仅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汗水和执着。他的手上和身上留着灼伤的印记,是在技术追求中砥砺前行的足迹。
焊位上的一个接近凝固成雕塑的身影,正手拿“钢针铁线”,不断缝合着现代化的工业建筑,专注的目光中流露着青春的睿智和执着。生活中,他勤勉奋进、浑身充满正能量;工作中,他静心钻研、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在他身上,有着“创新”“实干”“技术担当”这些青春最美的符号。他,就是中冶宝钢第三分公司炼钢检修队电焊工张晓东。
1968年出生的张晓东于2001年8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的他从电焊高级技师和焊接、结构工程师做起,现为中冶宝钢焊接领军人才,曾获上海工匠、上海市劳动模范、五矿集团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提名奖及上海市创新标兵等荣誉和称号。另外,他还接受了上海市“千人计划首席技师”项目资助,跻身宝山区第七批及第八批拔尖人才、全国冶金建设系统高级技能专家、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2018年起,他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踏实工作,攻坚克难立新功
2012年5月,中冶宝钢得知宝钢2号转炉需要更换三点支撑,第三分公司经讨论和调研,认为以焊接带头人张晓东的技术经验及分公司焊接力量为储备,有能力承接该项结构的技术改造项目。如能顺利完成该项目,也将打破分公司未曾承接大型结构类改造项目的先例。
知之非难,然行之不易。经现场调查,得知该结构高860毫米、长800毫米,构件厚度达到200毫米,销轴安装精度为0.4毫米,因此,焊接变形必须控制在0.8毫米以内,施工涉及结构变形控制、结构安装精度、焊接工艺编制、焊接应力控制、焊工技术培训等多重考验,且经过大量资料查阅,发现该项目施工尚无先例和可靠经验供借鉴。在施工中,只要其中一个环节的技术未能得到控制,就会使整个项目的施工时间完全失去控制,使钢铁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认真工作中的张晓东
重任在肩,当全力赴之。面对施工难题,张晓东主动请缨,在单位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他采用了多种焊接方式对项目涉及的钢材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通过对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一种材料焊接性能较好,能进行多种焊接方式的焊接。因此,根据公司现有的装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储备,分公司有能力承接该类项目的施工,为施工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基础。张晓东身先士卒,得出试验结果后他积极落实相关设备,并组织开展焊接人员培训,并在以高超的焊接技术迅速掌握超厚板焊接参数的基础上,将相关经验传授给该项目的焊接参训人员。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艰苦培训和技术考核,共有28名焊工通过了该项目三种焊接技术的考核。张晓东善于开拓、乐于创新,为有效保证项目施工时间,他在同事的帮助下开发出了能减小焊接量的超厚板坡口角度形状,发明了保证结构安装精度的定位装置,还创造了大深度下的焊条运条方式,这些创新技术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吃苦在前、勇于担当,为了避免焊缝在焊接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结构应力,焊缝时需进行连续作业,而完成一组结构需持续焊接作业40小时。面对高强度的焊接作业量和质量要求,他自结构拆除起就一直紧盯现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当拆除的结构出现应力性裂纹时,他利用专业知识对裂纹进行及时处理,确保施工过程连贯;当变形超过最大值时,他及时指导焊工改变焊接节奏,将焊接变形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从结构拆除至焊接完成的六天五夜,他吃住在现场,以工匠的执着和对质量极致追求的行动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张晓东指导焊接人员
转炉三点球面支撑结构焊接完成后,通过热处理,并经过检测,发现结构变形控制在0.6毫米以内,焊缝经UT探伤为一级,完全达到了设备设计的要求。这不仅开创了大型结构金加后进行焊接的先例,该项目组合的系列检修工法还在冶金建设系统内被评为国内领先,其中的定位装置得到了专利受理,焊接技术在国内的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得到了国内同行较高的评价。
这样的事例,在张晓东的工作中比比皆是。他在做好焊接技术的同时,还善于对不同的施工技术不断地进行开发创新。在卸船机大型斜拉梁的修复中,他利用自己开发的专利技术对断裂的斜拉梁进行了在线修复,节约了近7天的工期;他开发的氧枪对中装置,大大地提高了氧枪喷头的修理质量。通过不断总结和归纳,他编写的7篇论文先后在国内的专业核心杂志上发表,发明的3项实用新型专利得到了授权,2项专利技术申请得到了受理。他以不忘初心的工匠态度,在开拓智慧检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传道解惑,打造焊接精英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晓东在工作之余,还将自己的焊工技艺总结出教程,传授技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更多的焊接精英团队。在工作中,他把生产和教学结合起来,竭尽所能在班组内开展“传帮带”工作,从新员工握焊枪开始,手把手传授操作技巧,将自己积累的技术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带领下,焊接工作室在焊接技术方面形成了浓厚的“学、比、赶、超”氛围。张晓东每年培训电焊工达100余人次,其中16人获得高级技师和技师证书,20余人获得高级工证书。徒弟现已遍布国内多个行业,均已成为各行各业焊接领域的领头兵:有的徒弟获得全国建设系统比武第八名、上海市职业技能金奖;1人荣获上海市“优秀农民工”称号;2人在宝山区焊工比武中荣获第一名;多人获宝钢设备系统技术比武前三名。
张晓东被评为焊接高级技师后,成了中冶宝钢焊接技术领域资深的内训师,几乎每个月都要给焊接技师、高级工的取证考试进行培训,也常常应邀担任焊接技术职称评定的专家评委和各类焊接技能比赛的裁判,为培养焊接技术人才进行不懈的努力。
志存高远,勇于探索技术创新
光干不说是傻把式,光说不干是假把式,会干会说才是真把式。张晓东在做好焊接技术的同时,还善于对不同的施工技术不断地进行开发创新。
他先后研发的RH浸渍管专用焊割装置、大型钢梁的矫正装置、氧枪的对中安装装置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参与编撰的《检修工艺链——焊接篇》被作为公司的企业标准。
以张晓东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功参与研发大型转炉检修工艺,经科技成果鉴定,被评为国内先进;编制的《大型转炉托圈的裂纹修复》在全国冶金建设系统“QC”成果发表中,获得一等奖的佳绩。工作室能够经常性地处理现场焊接难题:成功开发出滚筒托圈在线修复法,节约施工时间近7天,创造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效益;成功开发出三点球面厚板焊接工艺,使转炉提前20天投入生产,创造千万元的经济效益;组织450吨大型行车梁断裂抢修,得到行业内专家的好评;发明的大型方形梁矫正装置使大型港机提前15天投入生产;组织实施的21项焊接工艺为公司获得特种设备安装检修资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这就是张晓东,领导眼中的优秀员工,技术“传、帮、带、教”工作中的优秀工匠。他高度发扬了共产党员吃苦耐劳、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他那积极创新、刻苦钻研、热情专注的工作态度像一面旗帜,深深感染了周围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