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走进新时代,续写中冶“最重要的改革故事”此篇文章为中冶集团2018年元旦社论。

巨 龙

光阴之箭穿越年轮,抵达2018。新时代的朝阳已跃升在地平线上,照亮中冶人砥砺奋进的前行之路。

飞逝的光阴里,历史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5年多来,中国进行着全世界“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发展实践”,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犹记2012年,许多人的预期并不乐观。“艰难时刻”,所有人都在观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豪迈宣示:“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5年奋进,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以超过30%的平均增长贡献率,成为世界经济引擎。5年多来,中冶集团在被风险击垮与困难拖垮的双重灾难里,书写中国国企改革史上“最重要的故事”。这5年,中冶人有自己最生动的视角,先是湛江钢铁,后是越南河静钢铁,标志中华民族冶金建设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国钢铁建设引领世界的光明前景。

从历史的山巅回望,若干年后,将会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创造历史的那些成就,书写时代的那些诗篇,属于2012年9月5日以来的5年。5年砥砺,被“唤醒”了的中冶,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随着国家一起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7年是我国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下,中国发展航船乘风破浪。在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冶人以打造中冶领导力品牌建设为本,搭建重铸“国家实力”,讲出中国国企史上“最重要的故事”的主题宣传平台,上下齐心,内外同步,全面弘扬“一个核心,五个引领”鲜活的中冶党建经验,全面展示“9·5”会议开启的中冶跨越式发展和变革之路带来的“中冶巨变”,全面呈现“红色基因”“蓝色畅想”“金色愿望”凝成的强大的中冶力量。“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战略强势引领,上下干劲倍增,剑指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改革不断深化,实现全面转型。以“宝钢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建设经验”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中冶路径,以“中冶横琴经验”推动国家战略出台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中冶故事,以中冶重机“亚洲第一”PBC-380铁水运输车等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中冶创造,以一年一个中国专利金奖、宁显海再夺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金牌等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中冶传奇,这些,成为中国中冶品牌的崭新内涵和闪亮注解,谱写出中冶人在新时代续写中国国企改革史上“最重要故事”之“火红的第五乐章”。

2017年发生的许多事,可以在2012年“9·5”会议以来的5年里找到缘由伏笔。我们也相信在2018年,同样还会感受到来自2017年的雷霆万钧。

迈向未来,新坐标已经清晰可见。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以什么样的状态迎接新年轮?以什么样的作为开启新征程?“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依然是我们回应时代之问的最有力回答。

新时代的奋斗,是“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征程。没有“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忠党报国情怀,就不会有中冶5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政治作风引领必须长期坚持,红心向党,忠党报国。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是“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中冶精神的哲学源头。这个“忠”就是中冶人的忠党报国之志,正是“一个核心,五个引领”中冶党建经验“五个引领”的内核。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实施政治作风引领、战略引领、破解改革难题引领、制度创新引领和国企文化引领,这是凝聚中冶力量的源泉。“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政治作风引领始终是第一位的,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冶人的血液之中,不可忘怀,不能忘怀,更不敢忘怀。中冶力量源自中冶人强大的“红色基因”,中冶根红苗正,健康茁壮成长。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冶人红心向党的“红色基因”传承。正是依靠和发扬中冶党建经验,我们走过了“雪山”,搬走了“三座大山”,走出了中冶跨越式发展和变革之路;未来,还要继续依靠和发扬中冶党建经验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时代的奋斗,是“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的征程。著名国企改革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李锦认为,2018年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年,也是国企的变革年。许多新的变化将会发生。这种整体上的变革,是面向新阶段的转折。供给侧改革找到了办法,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高质量发展解决的是“怎么干”的问题,也就是“干得怎么样”的问题、高标准发展的问题。“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就是中冶高质量的硬要求。2013年10月18日,集团提出“中冶人使命”,即要站在国际水平的高度和整个冶金行业的高度,始终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中冶人要将“中冶人使命”始终牢记在心头,落实到行动中,反映在成果上。在新中国五矿集团“三步走、两翻番”目标指引下,中冶集团聚焦高质量,聚力新发展——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2020年占有世界钢铁建设总量80%。而“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的出发点就是紧跟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朝着“高质量”去的。2013年10月30日,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强调:“冶金建设国家队二次聚焦主业,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第二次聚焦与2012年的第一次聚焦有所不同,不是仅仅聚焦在冶金设计建设上,而是以绿色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全球钢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焦到绿色建设、节能环保、工艺提升、技术创新上,聚焦到提高全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质量上,聚焦到为钢铁企业提供优质的运营服务上,实现由单纯的设计建设向技术、产品、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深度延伸。中冶力量源自中冶人强烈的“蓝色畅想”,笑傲寰宇,技术独占鳌头。中冶各企业要紧跟集团新要求,扎实围绕增强企业创新力,在研发、服务及商业模式等方面提高竞争力;加快产业拓展,形成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升领导力,坚持“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核心理念,围绕核心主业,打造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世界一流的专业化品牌、世界一流的城市和产业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及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把中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工程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管控力,向项目管理要效益;在激发活力战斗力等方面下足功夫,真抓实干。务必做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清醒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钢铁发展趋势,准确地而不是抱有“差不多”的心态找准本企业的优势所在,坚决地而不是犹豫不决地真干、实干。瞄准世界一流,率精锐之师,唯有只争朝夕、奋发图强、开足马力、精准发力,定目标,强投入,做好技术攻关保障,方能早日突破垄断。

新时代的奋斗,是“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彰显中国钢铁力量的征程。作为引领中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推进者”、钢铁强国梦的“守护者”、冶金装备和产能合作走出去的“主导者”,中冶集团肩负着庄严的历史使命。中冶力量源自中冶人庄重的“金色愿望”,四海相通,用心铸造世界。现在,中冶已经占据世界钢铁建设总量的63%,成为世界钢铁建设中心。中国的钢铁实力从仿照、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这一“强起来”的历史过程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判断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是依托中国实践做出的伟大判断,令人信服。中冶集团为国内外19家大型钢铁企业提供运营技术服务能力,在全球独占鳌头。模式创新是我们通过改革创新形成的新优势,最初来自日本新日铁的体制内技术服务模式,引入宝钢后变成体制外股份合作模式,在湛江则又发展成为以运营为主的BOO运营模式。这种以创新为动力实现钢铁冶金从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模式,现在已成为世界冶金建设行业顶尖的服务模式。我们的做法符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要求。世界需要东方的智慧,世界期待中国的方案,世界期待中国钢铁的力量。中国钢铁已经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正在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这是中国最好的时代,也是每一位中冶人迎来精彩的芳华时代。

人们往往期盼自己能躬逢一个大时代,但真当身处其中时,又是否有能力完整了解时代的面目与意义?国文清说过一句中冶人家喻户晓的话:打造国家队的目标不是中冶、不是中国,而是世界;打造国家队的眼光不是过去、不是现在,而是未来。这个未来,就是现在,就是十九大开启的新时代;这个世界,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现在,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这个目标。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这个梦想、这个目标紧密相连。

国文清殷切寄语中冶人:“我们要把个人理想抱负、价值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企业使命紧密结合起来,一心一意为工作,甘为企业长期奋斗,愿与企业荣辱与共、共赢共享发展,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最足的工作热情、最高的工作标准,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时代洪流中书写人生价值。”

2018,再次出发。伟大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牢牢把握并弘扬“一个核心,五个引领”这一中冶力量的魂魄,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让“红色基因”更鲜明,“蓝色畅想”更响亮,“金色愿望”更持久。中冶人完全有能力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辉煌,续写出更加璀璨的中国国企改革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为了我们的新时代!

祝愿每一位中冶人在奋斗中成就更好的自己,继续相依前行!祝愿伟大祖国在我们的共同奋斗中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1)此篇文章为中冶集团2018年元旦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