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写这本书?

有人说,写书的目的不外乎下面两个:

1.改变自己。

——或者——

2.改变世界。

如果进展顺利,我想我创作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变自己,也是为了帮助他人做出更积极的改变。与多数人一样,我也常常自己跟自己对话:那个微弱的声音总在我们的脑海中嗡嗡作响……对着我们喋喋不休。在想到这本书时,我的自我对话大概是这样的:“嘿,埃里克,真的有必要写这本书吗?它与其他书有何不同?为何是由你来写这本书?你在写的过程中,为何不只是记述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而要结合你的亲身经历来阐述?”

最后这个问题最困扰我:“你为何要赋予它个人色彩?”此时,在我脑海中最常浮现的,也是令我产生自我怀疑的那个问题是:“谁会在乎我的个人观点呢?谁想知道我为保持专注付出的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取得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呢?”

我曾经就这本书咨询了一些人,他们也表达了相同的顾虑。不过,多数人还是鼓励我将个人经历与街头实验和严谨的机构研究结果相结合。他们想看到其他人在整个过程中的挣扎与收获。人们乐于看到用小白鼠实验,只要自己不是小白鼠就行。

那么,就让我来当小白鼠吧!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我和女儿们共同读完了一本我写的青少年小说。于是,她们想创作一本新书,并且央求我将这份手稿读给她们听。没错,我尚在读小学的女儿们也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工作,所以还望各位朋友在点评时“嘴下留情”。在给她们读完第一章之后,正在上二年级的女儿天真地睁着大眼睛望着我说:“爸爸,那正是赫尔南德斯老师常对我们讲的,要集中精力,各位!”

即使你制订的专注计划,你要踏上的“专注之旅”与我的截然不同,也不妨有一位夏尔巴向导[1]在旁边为你指点迷津,带你避开陷阱,少走弯路,令你的旅途更加轻松自如。你就把我当成“专注之旅”的夏尔巴向导吧。此外,我还希望通过增添个人经历,使这本书更具有趣味性。所以,不喜欢这种将个人逸事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的读者,可以随时放下这本书。

至于其他热衷于奇闻逸事的人们,请享受接下来的这场“盛宴”。每个月,我都会选择一个事项,作为当月专注的重点。在每章中,我都会提出一些小建议,关于如何养成终身的习惯,使我们只专注于重要的而非眼前的事情——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立即过上最好的生活。

在近十年里,我游历过55个国家,通过出书、演讲等方式影响了3500万人。对我而言,上台说话是为了谋生,下台倾听是为了生活。我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事情最令你感到兴奋?”听罢,人们常常茫然地大睁眼睛,半晌都答不上来。

为帮人们找到答案,我会换一个思路来提问:

1.你最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2.在接下来的6周内,如果我可以挥动魔杖,帮你实现一个最疯狂的梦想,那是什么?

3.如果明天就会死去,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之后,他的双眼会明亮起来,他心里的灯也会被点亮。然后,我就会接着问道:“那么,阻碍你得不到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就有意思了,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一样,得不到是因为目前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钱。但人们坚信,这些东西未来会有的。今天不行,明天一定会更好。实际上呢?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既然如此,为何那些领导者似乎就能保持专注呢?即使他们还要管理2万名员工或团队成员,还有数百万件事待办,成千上万的人想要接近他们,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依然能专注如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他们的专注力得到了提升,而出色的专注力也正是他们能身居高位的原因。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充分的自我认知,明白保持专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都在不断上演。如果忽视这一点,他们就很容易跌落神坛。

当我问他们如何守住成功与幸福时,我得到的最常见的回答是:“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且能专注做好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全部工作。专注是一种习惯,我也许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地专注,但每天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无论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拿起这本书,我都希望它能激励你迈出下一步。

具体步骤

1.确定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能令你快乐的又是什么。

2.每天都有意识地专注于这件事。

3.开始你的专注计划,每个月选择一个重点事项,每天都对其予以高度关注。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可以从今天开始,创造一个新的未来。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专注吧。


[1] 夏尔巴人(Sherpa),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两侧,常为登山者充当向导和协作人员。——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