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经 总论“三纲领”和“八条目”》:德行,引领我们抵达美好人生的至境

综述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三纲领:明德、新民、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方法:“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个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心灵:“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指人格修养、济世安民的学问。在传统文化中,“大学”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博学;二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等小学内容而言的“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方法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也指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义。

[明明德]弘扬伟大的德泽。明:发扬、弘扬。明德:光明磊落的品德。

[亲民]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程子曰:“亲,当作新。”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养成宏大气度的修养之道。所谓明德,是说人的修养所达到的高度,人的德性秉承天意,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砥励,以及人情的练达,通达仪礼规范,从而在言行与处世中,中规中矩,为人称述。但是因为气质禀赋的局限,人欲的扰乱与蒙蔽,则有时而昏庸;然而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从来都没有停滞。”

又说:“既要能够自我弘扬高尚的德行,又应当推广影响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养,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迹,以求自新。”

王阳明说:“德,即一体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也一定拥有的。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自然灵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称做‘明德’。……之所以称为‘大人之学’,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盖,使自己能够明彻了解自己美好的‘天性’,从而恢复天地万物一体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纯粹且最为美好完善,‘灵昭不昧’者,这是其‘至善’的体现,是明德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良知。”

孔颖达疏:“彰显推广自己光明的品德。”

大学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德,做人的根本。《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古代,贤人志士崇尚德行,以道德感化、教化民众,从而使社会和谐,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大学》开章明义,为人之道,在于“明明德”。其修养的过程,《论语》记载,“曾子三省吾身”,“反躬求诸己”,每天拷问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诸道德的实践。

《左传》中有“蘧伯玉之寡过知非”的记载。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姓蘧名瑗字伯玉。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个人修养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每天都会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从而使自己每天都有所体悟,不迷失方向。“逐日如是,日日自检”。天天反省,天天检点。于是每天都能发现在从前的时日里自己的失误,总会发现在过去的行为中,自己本应该做得更好。

世间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作为人谁都会出错,不怕做错,知错能改就好。怕的是不能自省,自己不知道,还不愿意别人批评指出。尤其不可救药的是,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够充分认识,自以为是,还强求他人认同自己。蘧伯玉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在自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可见,德行的修养,在于坚持,在于诚笃。不做一件坏事,是容易做到的;每天不做不合规范的事,也是容易做到的;但是一生不做一件违心的事,则是令人敬佩的。人生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只要活着,“克己复礼”的功夫就要做。这是一种良好行为的积累。“明德”的功用表现在外的,就是提高全民素质,造就新的高素质的民众,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实现和谐。

人类是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主体因素,但是个人于历史长河又是微乎其微的。从人的心理上来讲,人们都想出人头地,争做先锋。这是人的欲望决定的。可事实上呢,由于个人性情,受教育程度,环境机会等因素的影响,结局总是不那么让人乐观。少数人出类拔萃,叱咤风云;个别人自甘堕落,作奸犯科;绝大多数人则表现平庸,安于现状。这是规律,谁都无法改变。然而,无论如何,从自己做起,淡泊明志,洁身自好,静心修身,提高素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这是历史前进所呼唤的,更是人类文明进步所要求的。做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讲,应该不难,因为,它取决于我们的心灵。

我心有主,岂可轻易玷污

许衡,元朝著名学者。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历任国子祭酒、中书左丞、集贤殿大学士、领太使院等职。为官敢于直言,一生致力于教育,亲自编写了《中庸直解》《大学要略》。有《鲁斋遗书》传世。谥文正,封魏国公,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立志学以致用。他不但学识渊博,还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千古佳话,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

《元史·许衡传》说: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逼临许衡的家乡新郑县。许衡从河阳经过,当时正值酷暑时节,由于长途奔波,天气又热,大家都喉干口渴。这时,同行者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上面结满了鲜嫩的梨子,众人争相摘梨解渴。

人们吃着摘来的梨子,坐在树下乘凉,感到十分惬意。回头却看到许衡独自忍受着干渴,端坐着一动不动。同行的人觉得很不理解,便问他:“老先生,路途遥远,也摘个梨吃吧,权且解渴。”

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怎么能随便去摘取别人的果实呢?”

那人说:“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的主人恐怕早已逃走了,何必固执己见呢?”

许衡说:“虽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我心有主”,后来成了一句铮铮名言,一条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能够在外在诱惑的境况下,坚守着道德的操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固守着廉耻与尊严,守护着心灵的洁净,不被利诱,这是人格的至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体现。

古人说:“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人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随时都会面临取舍的选择,物欲的满足,美色的引诱,令人难以自守。很多时候,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自我。能够恪守“我心有主”,实为不易,是十分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