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公元前117年之古罗马共和国(五)
- 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 黄河三尺鲤07
- 2273字
- 2025-04-04 21:57:08
公元前91~前88年,意大利“同盟者”争取罗马公民权、反对罗马统治者的战争。
“同盟者”中以马尔西人反抗最激烈,故又称马尔西战争。
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贯穿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与政治博弈。
这一过程的核心是三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343年—前290年)以及贝尼温敦战役(公元前275年)。
通过这些战争,罗马逐步击败了意大利半岛上的主要对手,
尤其是强大的萨莫奈人,最终确立了对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统治。
萨莫奈战争是罗马扩张史上最为艰苦的战役之一。
萨莫奈人居住在意大利中部的亚平宁山区,
他们骁勇善战,善于利用复杂的地形进行游击战术。
第一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343年—前341年)因卡普阿城(Capua)的求援而爆发,
罗马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并未彻底击败萨莫奈人。
第二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326年—前304年)是三次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
罗马军队在考地乌姆峡谷(Caudine Forks)战役中遭到惨败,被迫接受屈辱的和平条件。
然而,罗马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重整旗鼓,
最终在公元前304年迫使萨莫奈人签订和约。
第三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298年—前290年)中,
萨莫奈人与伊特鲁里亚人、高卢人结盟,试图共同对抗罗马。
然而,罗马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组织和战略优势,
最终在公元前290年彻底击败了萨莫奈人,
确立了在意大利中部的霸权。
萨莫奈战争结束后,罗马将目光投向了意大利南部。
这里由希腊城邦和皮洛士(Pyrrhus)领导的伊庇鲁斯军队控制。
皮洛士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多次击败罗马军队,
但他的胜利代价巨大,史称“皮洛士式胜利”。
公元前275年,罗马在贝尼温敦战役中彻底击败了皮洛士,迫使他撤出意大利。
这场战役标志着罗马对意大利南部的完全控制,意大利半岛的统一基本完成。
罗马在征服意大利后,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
被征服的意大利居民被分为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
一部分城市和部落被授予罗马公民权,
成为罗马的盟友(socii),享有与罗马公民相同的权利,
包括参与政治、分配公有地等。
然而,更多的意大利居民被划为“同盟者”(socii Italici),
他们没有罗马公民权,无法参与罗马的政治生活,
也无法分享公有地,却必须为罗马提供兵源和税收。
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使得“同盟者”备受歧视和压迫。
前2世纪,随着罗马的扩张和财富的积累,
意大利“同盟者”要求取得罗马公民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他们意识到,只有获得公民权,才能摆脱被剥削和压迫的命运。
公元前91年,罗马保民官M.L.德鲁苏斯(Marcus Livius Drusus)提出了一项法案,主张授予“同盟者”罗马公民权。
然而,这一法案遭到了元老院的强烈反对,德鲁苏斯本人也被暗杀。
德鲁苏斯的死激怒了意大利“同盟者”,他们愤而起义,
发动了著名的“同盟者战争”(又称“社会战争”)。
起义军以科菲尼乌姆(Corfinium)为首都,
建立了名为“意大利”(Italia)的联盟,并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战争初期,起义军取得了一些胜利,
但罗马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分化策略,逐渐扭转了局势。
最终,罗马在军事上击败了起义军,但为了平息矛盾,不得不做出让步。
公元前89年,罗马通过了《尤利亚法》(Lex Julia),
授予所有未参与起义的意大利“同盟者”罗马公民权。
公元前88年,罗马又通过了《普劳提乌斯-帕皮里乌斯法》(Lex Plautia Papiria),
进一步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
公元前91年,一场震撼整个意大利半岛的起义爆发了。
这场起义的导火索是罗马对意大利同盟者的长期压迫和不平等对待。
起义首先在奥斯库伦城(Oscura)点燃了导火索,随后迅速蔓延开来。
除了伊达拉里亚人(Etruscans)和翁布里亚人(Umbrians)之外,
几乎所有意大利同盟者都卷入了这场起义。
这些同盟者原本是罗马的盟友,
但由于罗马对他们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忽视,
最终导致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反抗。
起义的同盟者们不甘心继续受罗马的统治,
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建立自己的联盟共和国。
起义的火焰迅速燃遍了整个意大利,其中中部和南部的势力最为强大。
起义者们以科菲尼乌姆(Corfinium,位于意大利中部)为首都,
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将其命名为“意大利”(Italia)。
他们仿照罗马的政治制度,设立了元老院,选举了自己的执政官,
并开始铸造自己的钱币,这一切都标志着他们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
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马尔西人(Marsians)的昆图斯·庞皮狄乌斯(Q. Pompilius)和萨莫奈人(Samnites)的盖乌斯·巴比乌斯(G. Papius)。
这两位领袖带领着起义军,以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意志,与罗马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起义军在一年的战斗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他们在南方和北方都取得了明显的军事优势,
给罗马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罗马统治者很快就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为了镇压这场起义,他们在公元前90年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
罗马派出了执政官以及盖乌斯·马略(G. Marius)和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L. Cornelius Sulla)等杰出将领,率领18个军团全力进攻起义军。
但起义军的顽强抵抗使得罗马军队的进攻屡屡受挫。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统治者不得不改变策略,他们开始采取分化手段,试图瓦解起义队伍。
同时,罗马还颁布了法令,宣布给予那些未参加起义或在限期内放下武器的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
这一策略有效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盟者”军队逐渐瓦解。
到了公元前88年,
坚持战斗的马尔西人和萨莫奈人两支起义军最终被罗马军队镇压。
科菲尼乌姆城也在这一年陷落,标志着这场持续多年的战争基本结束。
这场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对罗马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起义暴露了罗马内部的矛盾和不平等,促使罗马统治者重新审视与同盟者的关系。
起义之后,罗马逐渐放宽了对同盟者的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利和公民身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罗马与同盟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然而,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罗马共和国晚期社会动荡的开始,
为后来的内战和罗马帝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