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使命自有取和舍(七)

周历3月22,镐京城外,旌旗招展。3000兵马集结于此,准备接受周王姬发检阅。

姬信看着如林的队列,想起了这些军队应该如何完成接下来的行军,目光不自觉的看向了东方。

从镐京通往崤函地的路途上,已经每隔30里,设下一个补给兵站。姬信还没来得及视察所有兵站,根据暂时负责后勤的杨戬的报告,兵站已经全部完成。只等着部队出发,所有兵站的功能就将启动。

“姬信,你多看看眼前的民众。”王浩然的声音响起。

姬信扭回头,就看到大批的镐京民众正被军队拦在警戒线之外。不少周国民众穿着麻布衣服,兴高采烈的看着整齐的队列。

更多身穿麻布衣的民众,神色复杂的看向军队阵列,尝试从中找出他们从军的亲人。

姬信一时间很是感慨,他想象着自己的女儿们若是看到出征的自己,或许会因为姬信而感到自豪与骄傲吧。

就在此时,突然从人群中传出哭声,有孩子喊道:“爹爹,爹爹。娘,俺要爹爹。”

声音虽然不大,而且很快就消失了。但是这一声呼唤,却让姬信感觉心头仿佛被刺了一下。

姬信把目光从镐京民众那边移开,再次投向了军队的队列上。却不知怎么的,姬信却发现,在军阵远处,依旧能够隐约看到民众的身影。

而且负责将一些物资运到军阵前,分发给军人的民夫,原本根本不会被姬信注意到。但此时,他们却显得异常的显眼。

这让姬信忍不住叹息一声,无奈的说道:“鬼君,你是想让我明白什么?”

“我不想让你明白什么,我只是想让你接受事实。”王浩然尽可能用平淡的语气答道。

之所以没有去开导姬信,因为王浩然认为,姬信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新中国的解放军到底是什么样的组织。但是对于王浩然来说,解放军就是王浩然生活中的一部分。若是想让王浩然消除所有对解放军的印象,大概只有杀了王浩然。

从阶级属性上讲,解放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而大周的军队,充其量也就是一支属于国家的军队。新中国的统治阶级是劳动人民,大周的统治阶级是上层贵族。这就导致了两支军队的政治待遇的天壤之别。

解放军的本质是人民的一员,只是在他们人生中的服役阶段,从事了军人这个的职业。

哪怕是强行使用落后的西方政治学术语言,解放军也是一支公民义务兵。公民义务兵组成的军队,是最强的军队。极端点说,为了实现军事目标,让公民义务兵组成的军队去死,这样的军队就真的会去赴汤蹈火,然后战死沙场……

此时的姬信再次看向送别亲人的镐京民众,也发现了大多数送别的民众不仅不高兴,反倒很悲伤。姬信终于叹道:“鬼君,我看不下去了。我难受。”

“记住当下。姬信,你有权力命令军队奔赴战场,所以你更要清楚,你对这些军人,以及军人的家属,有责任。”王浩然答道。

说完,王浩然暗自叹息。更坚定了自己要让时代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决心。

21世纪的中国,公民义务兵享受着极高的待遇。除了服役时期的荣誉,生活方面的优待,在退役后,他们在就业,生产的待遇同样会被国家照顾。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公民义务兵们还获得了阶层跃迁的机会。大量在军队中表现优秀的军人,退役后有机会进入公务员体系。从而成为公权力的一部分。

在王浩然加入的群里面,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王浩然也得以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但是在大周,姬信能够成为司马,首先是因为姬信是公室子弟。而在新中国,一名军人在军队中身居高位,首先是因为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一名真正的人才。

然而,新中国的局面却是人类历史上很罕见的存在。同在21世纪,中国之外的各国军队领导层,其组织模式与大周的没有太多本质区别。还是先讲出身。

之所以发生这种事情,恰恰是因为中国最早出现了公民义务兵的概念。虽然在中国的政治用语中并不存在这个西方词汇,但是在现实中,中国在战国时代就实施了最早的配套政策。

当然,在中国进入战国时代,大周就真正的名存实亡了。

想到这里,王浩然突然也感慨起来。战国的开始,对大周或许是悲剧,对中国却是通往文明更高层级的血腥之路。随着军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阶层跃迁,中国社会流动性大大提升。

中国之所以能够与众不同,恰恰是因为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开化最早的国家。正是足够先进与发达,同时又经历了种种磨难,中国文明才能有本质的先进性。

通过姬信的眼睛再看了看大周的民众,王浩然心中情绪复杂。他很想把这些民众当成游戏中的一个数字,但是王浩然却做不到。而且王浩然不得不意识到,如果想赢得战争,就需要让这些民众能够更加主动的为战争服务。

哪怕是在商周时代,中国先贤们也已经提出,民意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很快,姬发率领着大批随从出现了。与普通的军队相比,姬发率领的侍卫亲军更加威风,装束更华丽。

原本王浩然还是用看稀罕的心情打量姬发以及亲军,此时王浩然却发现,姬发以及他的亲军看起来只是一群与众不同的家伙,仅此而已。

至于后面的阅兵仪式,王浩然完全没兴趣观看。他沉入意识的黑暗中,思考起接下来的战争要怎么打。

很快,大将姬兰率领着接受完检阅的3000人马先行出动。

当天晚上,姜子牙将姬信请到自己府上。在后厅屏退左右,姜子牙说道:“请鬼君一晤。”

王浩然随即接掌了姬信的身体,一老一少,一古一今,两人坐在高腿马扎上,姜子牙问道:“鬼君,今岁可要与三花大战?”

王浩然并没有向姜子牙隐瞒自己的设想,而是将自己的推测向姜子牙和盘托出。

姜子牙听完后,心中盘算着。他原本以为王浩然会使用些鬼神之法,却没想到王浩然的思路竟然与正常的战争分析差不多。但转念一想,姜子牙又觉得没什么问题。

毕竟,这是商周之间的战争,而不是鬼神两派之间的斗争。虽然有点失望,姜子牙却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情。

“鬼君。三花占据洛地,势力扩大。不知鬼君如何看待?”姜子牙从人类战争角度提出了问题。

因为担心姜子牙无法理解现代的分析语言,王浩然换回了姬信主导身体。姬信随即转述起王浩然的看法。

所谓势力扩大,不过是兵马钱粮。三花娘娘完成了对一部分洛地经济的掌握,并且控制了洛地经济循环,乃是势力扩大的根本原因。

王浩然的设想中,周军在崤函地乃至于渑池地区的行动,首先要确保让这些暂时被大商控制的地区,感受到大周军队的存在。其次,则是展现大周军队在这些地区保持着战斗能力。

最后,是才寻找战机,发挥出大周军队的战斗力,在大规模的战斗中击败商军。最终达成向渑池乃至于洛地的地方势力证明,商军不仅可以被战胜,而且大周接下来完全有能力,将商军从渑池乃至于洛地彻底驱逐出去。

作为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家,姜子牙完全能够理解王浩然的战争规划。正因为如此,听完姬信的转述,姜子牙反倒有些患得患失起来。

“鬼君,吾未曾听闻6年之伐!”姜子牙叹道。

王浩然有些不解,他之前提出的伐商战争满打满算不过4年。何来5年之伐?

转念一想,王浩然有点理解了。却还是问道:“不知姜公所言之5年,是从纣王29年开始,还是从牧野之战开始?”

“自是从牧野之战开始。”姜子牙答道。

王浩然稍微一计算,第一年是牧野之战,第二年自然是洛地之战。第三年则是去年的渑池-崤函地之战。今年是第四年。如果今年能够如愿以偿的完成一次大胜。明年自然是要将商军赶出渑池与洛地。第六年,那自然是第二次牧野之战。

想到这里,王浩然突然有些感慨。时间过得好快啊!转眼就是第四年了。

以前王浩然看历史上的四年解放战争,八年抗战,都觉得很久。后来,八年抗战后来又调整成了十四年。让王浩然更加感觉到了时间漫长的令他简直要失去耐心。

然而自己亲自参与到战争之中的时候,就发现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没有丝毫的耽搁与懈怠。从到商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3年多了。

哪怕是以最顺利的进展来看,还有近3年的时间。

王浩然忍不住叹道:“姜公,料敌从宽,便按照8年计算吧。”

这是王浩然随口一说,姜子牙听完后却皱起眉头,有些无奈的问道:“难道其中还有败绩?”

“胜败乃兵家常事。”王浩然随口答道。但话出口,王浩然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竟然真的把胜败之事看的这么平常了呢。

姜子牙从王浩然的神态中感受了变化,但姜子牙并不在意。在他看来,只要鬼君还继续站在大周这边就好。而且鬼君的安排虽然过于普通,却也没有什么要指摘的所在。

姜子牙最后问道:“鬼君,子秀那边的鬼君,可否会用奇谋?”

王浩然摇摇头,懒得回答。若是陈媛媛真的靠自己挣脱了三花的控制,只怕陈媛媛第一时间就要杀了三花。怎么可能还帮着三花做事。

姜子牙见王浩然如此,大喜,当即起身拱手,“谢过鬼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