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荷兰人

金鸡纳霜,又名奎宁,乃是治疗疟疾的关键药材。

想当年,康熙皇帝不幸染上疟疾,正是依靠传教士进献的金鸡纳霜才得以痊愈。

时光流转至当下的东南亚,早在十七世纪,荷兰人便尝试把金鸡纳树引入爪哇岛种植,但一直不曾成功。

直到1852年,才正式试种成功。

这一举措,促成了华人下南洋。

毕竟在往昔,疟疾肆虐,若没有金鸡纳霜,下南洋之人十有五六会因疟疾丧生,全靠自身免疫力存活下来。

虽说在大陆,金鸡纳霜价格高昂,一两金鸡纳霜几乎等同于一两黄金,但在南洋,其价格却亲民许多,差不多一包仅需一银龙。

“从去年到现在,魏国光是购买金鸡纳霜,花费就超过了两万银龙,也就是五千英镑。”徐炜无奈叹息道:

“这意味着,近乎一半的移民都曾感染疟疾,移民们的身体状况实在不容乐观。而且,似乎因为咱们大规模引进移民,金鸡纳霜的价格还在不断上涨。”

“通过正规渠道,咱们怕是引进不了足够的金鸡纳霜了,只能想想其他办法。”

刘远山点头附和:

“大清对疟疾也没什么好的应对之策,咱们要是有了充足的金鸡纳霜,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还能转手变卖,赚上一笔。”

“除此之外,你可以去打听一下橡胶这东西。”徐炜突然说道,“向那些英国商人打听,让他们设法夹带些橡胶树苗过来。”

“是!”尽管刘远山并不清楚橡胶究竟是什么,但还是应了下来。

甘蔗作为经济作物,利润数倍于种植水稻,然而与橡胶相比,却略显逊色。

特别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汽车、自行车、电缆等行业对橡胶的需求极为旺盛。

可以说,甘蔗制糖业已趋近饱和,犹如红海一般竞争激烈,而橡胶行业则前景广阔,恰似一片蓝海。

“情报局这名字太难听了!”徐炜突然放下甘蔗汁,拿起一根削好皮的甘蔗啃了起来:

“一听就让人感觉不舒服。锦衣卫这类称呼,污名太重,也太过显眼。”

他思索片刻后说道:“就叫侨联司吧,全称为华侨联谊活动司。表面上看,是负责联络华侨的机构,实际上则是负责对外情报工作。”

“大王取的名字实在太妙了!”刘远山笑着夸赞,“既隐蔽又贴切,我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名字了。”

徐炜微微一笑,接着说:“品阶就定为正四品吧。”

刘远山闻言,内心满是欢喜。有了品阶,他才算是真正的朝廷命官。

聊完这两件事后,徐炜没了继续交谈的兴致,坐着马车返回古晋。

途中,徐炜悠悠问道:“侨联司日后归内阁直辖,每年预算拨款四万银龙,内库再补贴两万,这样够吗?”

“够了,够了!”刘远山连忙点头。六万银龙,差不多相当于一万两千英镑,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古晋下车后,刘远山脚步轻快地游览着古晋的风光。

不到半个月,随着夏收结束,城内行人日益增多,就连洋人的身影也多了不少。

不出所料,这些人大多是冲着胡椒、菠萝啤、白糖、锑矿,乃至咖啡而来。

慕娘矿区的锑矿,乃是目前南洋最大的锑矿,其产出的收益甚至超过金矿,堪称战略性物资。

这也是英国同意魏国建立的原因之一。

……

“这魏国,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咖啡馆外,两个荷兰人相对而坐,面前摆放着两杯咖啡、两块火腿黄瓜三明治,还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水果塔。

安德烈喝了口茶,看着玻璃窗外的行人,忍不住感慨道。

“是啊!”大卫附和道:“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这里就比东万律强太多了,假以时日,说不定能赶上巴达维亚!”

“或许是华人的缘故吧!”安德烈感叹:“土著实在太懒惰了。”

此次奔赴古晋,他们除了刺探魏国情报,最关键的是与魏国通商。

至于目前两国尚未建交这点,自然被他们抛诸脑后。

荷属东印度的权力丝毫不逊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有权与一些小国进行建交往来,甚至能代替荷兰政府进行册封。

“糖、胡椒、锑矿、锡矿、啤酒,还有最近新兴起的蜡烛,这些都能卖个好价钱!”大卫接着说:

“尤其是咱们的东方朋友日本,对糖类和蜡烛格外青睐。要是爪哇岛能生产足够的粮食,到时候就可以倾销到魏国,大赚一笔!”

虽说婆罗洲和荷属东印度颇为相似,但由于土著部落众多,荷兰人数量稀少,难以实现有效控制,物产也就相对匮乏。

说来有趣,荷属东印度产量最多的反而是金鸡纳霜、粮食以及香料。

每年征收的钱财,不过三五百万英镑,仅为印度的两成左右,其中婆罗洲的金矿贡献了近百万英镑的收入。

“最要紧的是把魏国从英国人手里夺过来!”安德烈神色凝重地说:

“英国人在婆罗洲的势力越来越大,完全打乱了政府的计划,这绝对不能容忍。”

“那该怎么办?”大卫苦笑道,“这些华人有恃无恐,甚至组建了自己的海军!”

“先去探探虚实!”安德烈眯起眼睛,“政府需要另一个兰芳公司,这有助于咱们统一整个婆罗洲!”

不远处,两个便衣一边喝着茶,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

“你说,这俩洋鬼子在聊啥呢?”

“不清楚,不是英语,和衙门里那些白人说的不一样,估计是荷兰语。”

“你在这儿盯着,我回去看看,别出什么岔子。”

两人低声交谈几句后,其中一人便离开了。

而这边,徐顺东得到消息,赶忙赶到别墅禀告:“大王,有两个荷兰人来到了魏国。好像是东印度的职员,似乎带着任务来的!”

“哦?”徐炜一愣,“荷兰人来魏国做什么?难道想让咱们归附他们?”

“很有可能!”徐顺东神情严肃地说,“他们交谈中多次提到魏国……”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徐炜冷声道:“今非昔比,魏国可不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