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王家送来的消息
- 李承乾没造反!我怎么当太子?
- 暴躁小柴犬
- 2025字
- 2025-03-30 23:35:03
当李治来到大唐商行时,恰好遇见刘奎在收拾行囊。
“他这是?”
萧景瑀摊了摊手,“他执意要走,我拦也拦不住。”
听到李治的声音,刘奎缓缓转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殿下,小人引狼入室,险些酿成大祸,已无颜在您身边继续待下去了。”
短几日,刘奎仿佛老去了数十岁,面色蜡黄,发丝凌乱。
李治见状,无奈一笑,缓缓来到主位坐下,“这件事也不怪你,是我们事先没有与你说明原委。”
刘奎摇了摇头,“不,是我识人不明,贪恋女色,不然这群人也不可能通过我来加害殿下。”
“你真的想清楚了吗?如今大唐商行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你舍得抛下亲手建立的家业?”
刘奎缓缓抬起头,看向李治,眼中闪过一丝留恋,“自然是不舍的,殿下待我亲厚,是我原谅不了自己。”
“那你打算去哪?”
“我想远离世俗,去外面看看...”
李治盯着他半晌,忽的一笑,“既然如此,本王给你指条路,你可愿去?”
刘奎一愣,“殿下还信得过我?”
李治起身扶起他,“你是我亲自挑选的人,难道你以为我会看错人吗?”
刘奎双眼泛红,泪流满面,“殿下……我……”
“别急,先听我说要你去哪,你再说也不迟。”
“纵使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在所不惜。”
“别急,先听我说完再决定也不迟。”
李治示意狄仁杰递上一幅地图,“我想让你出海,前往这几个地方,寻找这些未曾见过的作物。”
说着,李治将后世的玉米、番薯、辣椒等食物一一列举出来。
自从收下刘奎后,李治就一直在考虑让其率队出海去南北洲寻找这些作物。
既然他们当初能遇到土豆,那么想必,这些东西,也一定会有发现。
先前李治手中银两不足,并不能支持他出海。
而如今大唐商行成立,再加上总会有人向他‘捐款’。
此时他的手中银两可以说是富足的很。
况且,明年开始李世民肯定是会打高句丽的,届时征战过后,大唐存粮定会不足,那时如果能将这些作物驯化培育。
定能让大唐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足,减少战乱带来的影响。
“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我只不过是给你一个建议方向。你既然想走,那么我只是希望,你今后的人生可以活的更加精彩。”
刘奎泪眼婆娑,作势便要下跪,李治连忙将其扶住,只见刘奎双眼通红,“殿下请放心,刘奎此行定当将殿下所需之物带回。”
“不必如此,此行亦是凶险万分,你可要想好!”
“刘奎定不负殿下期许。”
“好!但你要记住,一切要以自身安全为主,我只希望今后传回来的消息,是你平安归来...”
“殿下...”刘奎痛哭流涕,泣不成声。
“行了!去准备吧,待你平安归来,本王亲自为你寻得一门好亲事。”
三日后,待刘奎一行人离开长安后。
数量车队出现在大唐商行街角,缓缓驶向其后门。
“殿下,王衍在外求见。”萧景瑀随即上前低声说道。
这几日,李治几乎都在将精力投身在大唐商行。
由于王家村一案明面上已经告破,贼首崔明礼授首,林沐白在逃。
并且背后的幕后黑手一直没有露出马脚,李治便决定将一切转移私下。
既然敌人在暗,那自己就不能继续在明面上与其较量。
“希望王衍是给我带回来的是好消息。让他过来吧!”
萧景瑀缓缓退下,一旁的狄仁杰随即走到书案边开始研磨。
“参见殿下。”
“好了,不用这么多虚礼,前些日听闻王兄亲自返回了太原?”
王衍悻悻一笑,他在李治面前不知不觉间已经保持不住他在外人前那种掌控一切的感觉了。
“殿下说笑了,倒是上次经殿下点拨,我亲自赶回太原,寻到家主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哦?说说看!”李治微微挑眉。
“是这样,五年前,崔家曾联合卢家王家,秘密挑选了数百名背景清白,年龄较小的女子,分批送往大唐各处,进行秘密培训。
直至两年前,这些人开始被陆续送往了各处官员府邸,有的化作仆役,有的化作家中女眷,渐渐融入其中。
这些人负责收集各府内每日发生的所有事情,无论大小,均需一一上报。
逐渐便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李治听后眉头渐渐皱起,“背后主事之人是谁?”
王衍摇了摇头,“一直都是崔家主事,但家主曾与我说过,这崔家只不过是背后之人的棋子罢了,然而真正背后主事之人,我王家着实不知。”
见李治神色渐渐变冷,王衍连忙解释,“殿下,你也知我王家如今在五姓七望中已渐渐落寞,许多事情,我王家也仅是参与。
朝中官员也并无几位,如今...”
李治摆了摆手,“打住!”
见状,王衍忽然振袖起身,“殿下,如今我已争得家主同意,太原王氏七房三十九支愿为殿下手中之笔...”
李治不禁一笑,微微倾身,贴近王衍,“你们世家真愿搭上一族命脉来赌本王?”
“如今王氏一切资源家主已尽交我手,殿下可随意调动。
并且,同安公主在临行前曾嘱咐在下,令妹如今与殿下年龄相仿,若殿下不弃,其愿进府为妾。”
李治双眼微眯,这王衍的妹妹,莫非便是后世的王皇后,他无奈的摇了摇头,随即扶起王衍笑道:“无需如此多礼,王兄,此事往后再议便可。我先问你,你们王家派出去的这些人,可有名单?”
“有!”说着,王衍便将一本名册递与李治,“这是家主当初私下留下的记录,家主当初怕事发连累家中,便私自安插了一些族中之人,以备不时之需。”
李治点了点头,这倒是给了自己一个很好的思路。从这些人入手,便可顺藤摸瓜。
只见他盯着那本名册,双眼渐渐变得深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