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血战中前所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227字
- 2025-03-29 09:22:43
连番血战,皇太极与抵挡自己下山的孙传庭两部军马都是十分疲惫。
在明朝崇祯二年的十二月五日,山中有雾气,随着一连串密集的火光,和震耳欲聋的铅铁砸在土石上的声音,孙传庭紧皱眉头,只能带着亲兵再次亲临督战。
皇太极这一次派出的满蒙骑兵战斗力还是很强,骑射了一阵,明军就被射杀了一百来个官兵,但这一次满清是来冲阵的,踏着已经快堆到孙传庭壁垒上的满蒙骑兵以及明军的尸首,前排的数百名满蒙骑兵勒马跃起,纵马跳冲开明军的枪矛阵线,刀弓不断攻取,后续还有骑兵冲锋,杀上敌台。
孙传庭急令吴三桂出兵阻击敌左右两翼,并亲率祖大寿之弟祖大弼、起复的山海关副总兵黑云龙、驰援而来的宁夏副总兵刘兴祚及其弟游击将军刘兴贤,以及众多辽东兵将及家丁对着满蒙骑兵展开血战。
这一战是从凌晨战至晌午,皇太极的八旗再次溃退,却付出惨重代价,足足一千六百骑,一个晌午就报销掉了,两三万人的八旗兵马士气低落,皇太极恨声咒骂孙传庭,恨不得将此人千刀万剐,以解他心头之恨。
一个半月的功夫,他带来的正黄旗三千多人,镶黄旗更惨,被吴三桂偷袭了一阵,折损四千五百多,虽然吴三桂也累计战死近五千骑兵,但那些团练镇的骑射远不及他的八旗子弟。
再算上蒙古人和汉军旗,这段日子,他这一个位置就已经战死了一万。
这什么概念?
浑河大战,他满洲一万骑兵也就折损不过区区两千五百丁甲,就将明军一万人马打了个大败,斩杀足有八九千人。
而眼下,皇太极虽有确凿证据,明军伤亡远在自己之外,也许死了一万五千,也许死了两万,但是皇太极更担忧的就是手底下的满蒙骑兵数次冲阵都未能奏效。
今日的战事已经是最猛烈最险要的战斗,要是真的将明军中军冲散,分隔开来,恐怕此战也就胜了。
但毕竟是没打赢啊。
他带来的粮食再有一个月,必定是耗尽了,他皇太极确定,代善和阿敏同样没多少粮食了,只有冲入关内劫掠,否则他们就只能往回撤,然后想办法搞粮食了。
皇太极是真不想再来一次无谷汉人的屠杀,毕竟满洲已经没多少汉人包衣了。
至于孙传庭这,在夸赞了众将士用命守阵后,对吴三桂和祖大弼、刘兴祚、黑云龙等部将大加赞扬,并直言会向朝廷为几人表功,要向皇帝说明几人的功劳,众将也是大喜,连忙恭维,知道孙传庭是直接擢拔的,皇帝很信任。
但是孙传庭也表露自己的担忧,接二连三的战斗,骑兵就剩下了不到两千骑,并且这里头还有近四百人是带了些刀伤,好在没中箭,又有披明盔明甲,刀劈只是有点伤口,
没有骑兵,这仗就难打的多了。
辽东不像内地平流寇,骑兵是必须的,没有骑兵,就无法野战。
在一番商讨后,孙传庭做出艰难决定,由自己率领大部分军队,连夜撤往宁远城,而吴三桂则带着剩余骑兵和副总兵黑云龙赶往山海关。
一夜的功夫,官兵们是彻夜不休,伤者是人拉肩抗,速度稍慢,但都清楚,等日头出来,骑兵可就要出营了。
他们需要在骑兵出现前,进入宁远城。
好在一切顺利,当全军大部进入中前所后,孙传庭下令,带走所有中前所地区的粮食,官军们闯入民宅,以最快的速度抢走金银财货和粮食,但其实本地已经没有屯民和乡绅了,早在月前这些人就被拉入了关内,此刻孙传庭这么做,也是因为朱由检再三强调,坚壁清野,绝不允许自己的土地有一粒粮食流入后金。
直到第二天的晌午,皇太极才确认没有埋伏,匆匆带着八旗兵马赶到中前所,才发现此地早已进行了坚壁清野,顿时含恨攻城,满蒙架梯攻打了宁远,只打了一天,就开始退兵围城。
与此同时,明朝内部则是地动山摇。
朱由检早在数月前就查清地方,有过抗税行为的天启旧臣以及元年抗税文官,大肆的缉捕。
抗税的罪入了大明律令,写明,反抗正税的官吏,朝廷要罪及三代,不得入仕,并首恶墓葬的碑文上要注脚佞字。
而本人若是还活着,那可就遭罪了,通通由厂卫及三司会审,若不拿出积欠下来的税银,那就得进一趟锦衣卫的诏狱了,出来之后若是家中还拿不出钱来,就得发配边疆去屯田,家中三代老小要一同发配,并且按照明朝的户籍制度和路引制度,你这也算是异乡客了。
而正是因为查税是从万历三十八年开始查的,这一刀又砍在了文官们的大动脉上,锦衣卫配合查账,遇三回大火焚烧账册,有少许缺漏,但因为朱由检的提前严厉警告并提醒,吴孟明是带着手底下的缇骑亲信死守着几处重要账册库房。
直到十二月初的时候,终于,配合着三司厂卫,从十月中旬开始的崇祯二年京查历观大案,总算是结案了。
共清积欠朝廷,仅京中用钱,正税、杂项税共计折色三千一百二十八万两白银,清辽饷的加派折色一千三百七十八万两白银,累计大明四千五百零六万白银!
别问为什么地方欠了中央朝廷这么多银子,是的,因为这是大明朝。
累计每年欠下二百二十五万三千两白银!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算到朱元璋这位汉武大帝身上了,也就是他下的严令:永不起科令。
明朝的正税额度最高时期就是洪武年,也就是三千二百万石粮秣,而往后是逐年递减的,到了天启年,一年的正税额度也就只有两千五百万石,并且最终收上来的是远远达不到两千五百万石的,毕竟正税只是一个计划,拿到手的并没有那么多。
从万历朝开始,地方文官以“我朝税赋较国初不复加也”来抗税,并且逐渐严重,到了崇祯朝,那就……
现在崇祯皇帝拎起刀来,可就不管你们有什么这样那样的理由了,你拿不出银子来,拿不出粮食来,我可就救不了你们了。
那既然一口气查出了四五千万两的欠税,都有多少官吏欠税呢?
京官,从地方升上来的早年县令,共计,两百七十七人,地方在任官吏计一千零十七人,致仕六百六十二人,已逝五百三十一人,没资料,可能是已经家族泯灭在这些年间,也可能是已经流放的罪官,这些就算不到了。
如此,就是这两千五百人来缴还积欠的税银了,并且里头有多有少,毕竟大明朝从万历年、天启年再到崇祯年,赋税、减免都颇为复杂,算来算去,多则十几、二十万欠税,少则五六千两欠税。
当然崇祯是很仁慈的,只追缴个人七成的欠税,剩余的三成,直接追责到地方,将地方的县帑银征走,或者加派到一到五年内分开加税。
朱由检的手段向来是雷厉风行,京中官吏们也算是看透了,在清查的时候,文官们已经是自认倒霉,开始咒骂着变卖财货甚至是家宅,在查清积欠后,京官们也是第一时间内得到了积欠税银数额、人员的消息,几乎是轮不到锦衣卫上门羁押的,很轻易的把银子交到了专门管这个大案的三司衙门处,然后画押勾命。
不要以为在大明朝混迹乡绅、党社的小官文吏家中无财,即使是没当官的时候无财,当过官的个个都有财了,这可是大明朝,自前往后数两千年,官本位下都一个个腰缠万贯,什么富户什么财阀,有了权利在明朝这块土地上等于就拥有了一切,利益是与权利纠缠不清的,尤其是这些个旧官僚,朱由检不把刀子擦得雪亮,他们还想靠着手头里的权利从中作梗呢!
京官们一下子就缴齐了欠税,随即是山东,在小范围的民变,被赶到京畿附近的曹变蛟一千八百骑兵调头,打了灰头土脸,割了三百来颗山东乱民的脑袋,其中还有一个孔氏的宗老,乖乖给朝廷缴齐欠税。
这些个所谓藏富于民的所谓民变,朱由检压根就没当回事,别说是曹变蛟带的弓骑兵了,朱由检调一两千个京兵,都能砍的这些个受人蛊惑的贱民畏兵如虎了,当然这个词不大妥帖,但这些个没有训练的乱民,有个啥战斗力?
不要说他们了,哪怕是李自成的老营兵,在训练有素的辽东铁骑面前,几万人被几千人射,完全没得打,当年吴三桂,也就三千团练镇骑兵班子,怼的李自成两万所谓老营骑兵一点脾气没有,历史上,如果没有那么多怪事,没有崇祯的糊涂操作,李自成之流早就完蛋个球了,弓骑兵射你,就是一场碾压局,十几万人的流寇,被几千官兵追着打,太多了。
山东乱局也就十几日就彻底平定了,再摘掉几百颗脑袋,抓了两千个参与民变的乱民,江南也就老实了。
二十年欠税,从十二月中旬,筹措到了一月初,才终于逐一清纳,但总有些家资不够的文官哭着嚎着写上一份奏疏,请求皇帝能够开恩,对他们这些个旧臣少要些欠税,再经由北京户部、锦衣卫、卫所的亲查,确实是无财的官吏,朱由检也算是给这些人一点活路,从七成欠税额,给单独这些人减少到了四成,这要是还缴纳不清,那就只能逼着你去一趟诏狱,再编到北部军镇去当军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