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吃掉莫朝的封侯诏书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349字
- 2025-04-02 11:17:27
朱由检派往南洋的礼部官员陈玉鉴可是在船上住了近三月,人是日日吐,夜夜吐,纵使是八百料的大船,那丢到海上去,也宛若是湖中的一片落叶,晃荡不止。
八艘大明官船,不仅仅是带上了礼部官吏,还有五百名官兵,这些官兵倒是都还可以,都是登莱水师的水营兵,在出使安南的时候,还给他们人手带了副札甲,此刻在海岸登陆,一个个披着札甲,手持燧发枪,还算高大魁梧的山东汉子看着就挺唬人的。
明军在登陆沿岸的时候,安南的不少当地人立刻就去禀告了当地知县,但还没等知县反应过来赶到现场,一众百余个天朝上国做派的大明朝礼部官吏,就走进了县邸衙门,后头还有一队身穿铁甲、手持长杆燧发枪的明朝士兵。
消息传的很快,尤其是莫朝的国王莫敬宽,第一时间就是到高平王都,那是飞也似的带了少部分人马赶来,见到大明的使臣为首者陈玉鉴时,激动万分。
想起当年自己被郑氏追杀,溜进大明躲避,此时大明皇帝派来了天使,并且还带来了数百精兵!
看啊!这就是大明朝的精兵,瞧瞧他们有多高!看看他们的甲胄!看看他们的凶悍!
他已经泪目了,莫敬宽对大明的官方口径一向十分看重,他毫不怀疑这些天朝大兵,就是皇帝陛下派来替他撑腰的!
只要这几百名天朝大兵站到莫朝与郑主的边界那,竖起大明日月、五方甚至是代表皇帝存在的龙旗,那些个郑主的军队必定如土鸡瓦狗一般,士气低落,自己这有了大明撑腰,那岂不是南征有望了!
但真的是他想多了,在他当着陈玉鉴的面下跪,陈玉鉴拿出盖了宝玺红章的圣旨,当着莫敬宽与其带来的不少莫氏官吏的面,宣读了诏书,他面色从大喜变成震惊后的面色凝重。
“怎么了这是?莫南侯还不快接下陛下的诏书?”
陈玉鉴笑呵呵地出声提醒他,又道:“莫南侯,这从莫南都统使,成为我天朝的侯爷,那可是极大的荣耀啊,我大明多少名臣大将,在外拼搏一生,到死才封个伯爷的爵位,您这皇帝陛下亲封的侯爵,极其荣耀啊!”
但他这话,落到堂堂的“莫朝皇帝”,怎么可能忍受?
这是什么情况?
怎么好端端的,突然将自己给吞掉了?
“这……大皇帝陛下,怎的会这般突然的册封侯位?我这……对了,本都统使在安南可是屡战屡败,并无甚功劳,怎能册封侯爵?不妨遣人……”
莫敬宽的犹犹豫豫、推诿扯皮,在陈玉鉴这样的礼部官员面前,简直是对我天朝大明的怠慢!
陈玉鉴心中想着,脸上原本和蔼的笑容逐渐消失,伴随着他一声重重地冷哼声,顿时打断了这莫敬宽的措辞。
他大声喝道:“大胆!安南都统使莫敬宽!你竟想推诿皇帝的册封诏书!这可是死罪!”
一旁的众多大明礼部官吏顿时是忙开了嗓,点数罪款,责骂声不断!
“真是好大的胆子,区区安南都统使,在我大明朝,多少官将求伯爵位而不得,你这蛮夷藩属竟敢对皇命不敬!”
“本官提议,将都统使莫敬宽就地捆缚入京,以大不敬罪一项,交于陛下处置!”
“真是个蛮夷之人,连君父旨意都敢违背,对吾等远道而来的天朝上使如此怠慢轻视……”
“哼!听闻南方郑主篡权谋位,颇为震惊,没想到离我天朝最近的莫氏也对我大明阳奉阴违,陛下圣明啊,早有预料此事。”
“蛮夷!违逆圣恩的逆贼!亏我大明曾经庇佑此贼,悖逆天命!抓住他!”
“……”
这些礼部文官来的大明使臣一个个高大魁梧,都是经过武考能打能杀的狠人,站成两列将莫敬宽这帮人夹在中间,怒目以对,骂声半条街都听得到,不乏有人喝其悖逆天朝威仪,要将其捉住送往京师。
周围喊骂声震耳欲聋,使得莫氏官员们一个个惊恐万分,不少人在惊恐地打量身后那些大明天兵,自己像是砧板上的肉,随时可能被这些大兵暴揍一顿捆绑起来。
但是作为出使的主官,陈玉鉴并未回应那波人,而是看向也有些惊慌的莫敬宽,继续言语施压,道:“诸位,且容我再念一次诏书吧!都统使,也莫要教本官为难,这也是陛下对你的恩典,若是你此次拒绝陛下容你入藩大明朝境内的旨意,有悖圣恩,惹得陛下不满,届时发生什么,就都是你的责任了。”
胁迫意味再明显不过,陈玉鉴的话也代表明朝的态度,当然他也不是胡乱说的,先前就被猪眼睛召集,协调许久。
也就是说这个诏书,也是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本人的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昊天之洪命,君临万邦,恩如旭日,威若雷霆,以安天下之黎庶。今安南之域,久润皇恩,风化渐染,朕心明知。
尔莫敬宽,世守安南,矢志不渝,忠勤昭著。处边隅之境,能怀保黔首,辑宁疆土,使闾阎安堵,烽燧不惊。朕闻之,嘉叹不已。昔授尔安南都统使之职,以司一方之政。今念尔勋业卓异,功在社稷,特进封尔为莫义侯,用彰殊渥之典,以酬报国之诚。
特望尔举家移驻京师。朕已在京城备下精美宅院,以表朕意。
自今而后,尔宜益矢忠诚,凛遵臣节,敬顺天命,惠爱斯民。朕以尔为股肱之佐,尔当以朕之天下为己任,同德同心,共臻隆平之盛。膺此殊荣,荷兹厚泽,宜念皇恩之浩荡,勉图后效,勿负朕之眷注。
今赐尔侯爵印绶,兼赐金千两,以表朕恩,昭显皇猷。
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钦此!”
莫敬宽真的很想拒绝,但眼看自己这些人被胁迫至此,周围都是明军大兵,颇有几分无能为力。
“臣莫敬宽,叩谢陛下,皇恩浩荡!”
……
使臣们一个个的,立刻是变了脸色,从严厉大骂不绝于口,一下子展露笑颜,将底下的莫氏官员从地上一个个搀扶起来,尤其是莫敬宽甚是尊崇,让人奉上黄金千两,加侯爵服饰,场面喜庆至极,就差些歌乐了。
莫敬宽实在是有些感到莫名其妙,这是个什么情况,刚刚一个个恨不得将自己即刻押送大明朝的这些个明人,怎么突然就喜气洋洋的给自己道喜了?
自己虽然莫名其妙,却也不好打笑脸人们的脸,只能尴尬地发笑。
晚明时代的明朝人,实用主义推动,从小农走向小资,人文思想的变化最为激进的时代。
中原土地自此之前,自此以后再没有过的思想变革时代。
文官敢于直面皇帝了,甚至敢于驳斥、责问皇帝。
奴仆胆敢质疑主人家的吩咐和规矩。
看当下的皇帝对江南虽然也是狠狠地杀,但不也是在天下大改商税,沿海大开贸易关口,疯狂地赚银子吗?
皇帝很可怕,没错的这是,的确是个真理。
但是咱们不去触碰皇帝的高压线,走商人的路子赚钱,那就没事,皇帝喜欢商业,他自己就喜欢赚钱。
但当官走商业的锦衣卫抓的极严的,那怎么才能从商业者手里拿点利益呢?
这不就得靠脸皮变得快嘛。
这些礼部官员那脸色变化极快,令人瞠目结舌。
但毕竟是天朝上国的使臣,大明在这个时代,别说他们这些个南洋小国了,拉扯到奥斯曼、欧洲冒险团们,那眼神都有种见了鬼的震惊。
接下来的过程嘛,就是大明的礼部官员们开始接手这些在高平屯驻的莫朝越南蛮兵,越南兵一个个精瘦的很,目光灼灼的盯着眼前经过的大明官兵,比起这些大明天朝的官军,他们莫朝是真的装备落后了一个世纪。
整个高平地区加起来,莫敬宽也就拥有两万两千名的莫朝土著士兵,主要配备的武器是长矛和单手刀,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莫敬宽拥有一支千人规模的火绳枪士兵,陈玉鉴仔细的打量后,发现这批火绳枪的质量都算不错,当然和大明此刻由朱由检改良了火器制造工艺的火枪是不能比的,枪管的制造方式的淬火回火等工艺,都有一定的尝试,在朱由检的控制下,大明新火器,燧发枪的普遍管壁要求工艺中增加三成的厚度,从原来一厘米增加到一点三至一点四厘米。
靠着匠人蛮力是做不到的,但是靠着商人们的聪明才智,也是在利用到水力能源的某机械装置,用水动高压的方式压实铁枪枪管。
而这些莫朝士兵手中的火绳枪,竟然在枪管管壁的厚度上,与明朝士兵的燧发枪不相上下!
也难怪!
都是来自欧洲殖民者的杰作。
大部分欧洲国家此时的火绳枪枪管管壁都要比大明的枪管厚三到四毫米。
莫朝士兵们一个个畏惧明朝士兵的魁梧身材,畏首畏尾的凑成一个集团。
除了留在后黎边境的几千人,这眼下的两万余莫朝兵将聚集一处,颇有几分威势。
“陈师,不知你这命我莫氏聚拢兵丁,所谓何干?”
莫敬宽本来是很忐忑的,但看这陈玉鉴那仔细打量的眼神,他感觉到深深的不妙。
虽然这些兵丁与自己往后干系不大了,自己既然要入藩大明,那是不能反悔了。
刚刚路上也听说了,大明朝的新皇帝,在北方击败了进犯边关的东北方鞑虏,十万蒙满兵马在大明的北方吃了亏,大明的新皇帝雷霆手段,让原本日渐势微的大明已经呈现蒸蒸日上。
陈玉鉴却是依旧是打量这些军队,并且着重看了莫朝的上百头战象,象兵作为南亚地区的标志性战力,的确重要,他回头道:“此番本官不单只是来你莫南侯这传达圣旨,还有旨意要前往郑氏、阮氏,核实藩属条约。”
“藩属条约?”莫敬宽一愣,他愣住,思绪开始疯长,但依旧有些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