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明重启征兵制!巩固长城!

曹变蛟的大胜,令三边总督洪承畴忍不住在汇报兵部的报告里,夸赞三次其在敌阵中的表现。

万夫莫能挡之!

这是洪承畴给予曹变蛟的评价。

勇猛过人,称其所拥有的弓马铁骑,是堪比祖家辽东铁骑的兵马,请求朝廷厚赏。

这件事根本用不着其他人举荐,朱由检原本就是一心要提拔他的。

对于曹变蛟,将来也是对付后金乃至蒙古人的重要将佐,对朱由检而言,他也是非常适合对付流寇的猛将。

也就是因为这个,他是专门把曹变蛟留在了三边这里,对付四处冒头的流寇。

现在的流寇集团,因为大明南迁的汉民过多,再加上有洪承畴不断围剿,已经是日薄西山。

余下的几支,也就还剩下高迎祥、李自成的闯军、张献忠的十八寨主干老营兵、曹操罗汝才的人马,总计约十到十五万人。

但真正的底子也不过才一万出头,这些流寇是躲在山间寨垒,不易被察觉,也不易被攻打。

洪承畴正是因此才拖了两年,未能真正肃清西北的流寇。

变蛟有三万兵马,至少有一千五百名的弓马铁骑,他打起流寇来,手段毒辣,残暴至极。

几乎不带俘虏,流寇即使投降,大部分也是要被拉到阵前斩首祭旗的。

至少比起洪承畴自己拉三边军队打流寇,曹变蛟的方式效率高得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几场战斗下来,高迎祥部是连战连败,被迫几次遁入深山,不断有人主动向洪承畴麾下的其他大将投降。

这样发展下去很好,朱由检自己的话,他也不想收下流寇俘虏,曹变蛟的做法在他看来,那是最好不过。

事情一件件的办,等到忙完了所有事,朱由检发觉到天色已经昏暗,掌灯的太监,已经在点燃殿宇内的宫灯,一下午忙下来,已经过了晚膳时间。

皇帝曾经吩咐过,在忙于朝政事,不准提醒用膳,即便是王承恩,也不敢提醒一嘴。

“皇爷,该用晚膳了。”

见皇帝终于停下了笔,搁下了奏疏,王承恩连忙上前提醒道。

朱由检点头,又看向已经站原地好半天的顾横波,这小丫头已经很疲惫的站在原地,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走吧,去吃点东西。”

皇帝自从身边多了小女侍顾横波,就开始针对着南方的妓院、香阁等青楼场地,施行了一波严令。

自崇祯四年开始,凡豢养十四岁及以下女子,十五岁及以下男丁,做歌姬、妓女胚子、男妓者每一人,就罚黄金十两,并由朝廷将男丁发送归籍,女子送入教坊司养大成人。

并改动礼部的教坊司,从管理上也纳入到中宫底下,由礼部、中宫共同管理,并教坊司不再行使官妓活动,原初的官妓,全部改为教习,专司宫廷礼乐活动。

这也将成为一个后宫可以干涉的原外廷职能地方。

当然大于这个岁数他就不管了。

这可是古代。

并且根据汉武大帝,太祖朱元璋下的规定,男子年十六,女子年十四,便可成婚嫁娶。

朱由检虽然是皇帝,但也没可能真的颁布什么十八、二十岁这种现代理念,这在明代既不合适,在百姓眼里也会是毫无道理的规定。

但是十四岁以下是可以明文规定的。

毕竟是洪武爷的祖制,在婚姻嫁娶上的规定,是祖宗朝留下的,自己引过来限制民间娼妓的活动,合情合理。

并且若是因为家境不济、无家可归的小娃娃,也可以进入朝廷的教坊司。

解决掉心里的隐患,朱由检总结十一月的工作,一是结清积欠九边镇守长城沿线的兵饷。

这笔钱就是大明灭亡的大雷之一,如今总算彻底结清。

是从天启五年开始,因为小冰河导致的粮食减产,加上万历末年开始的地方抗税,致使朝廷无钱可支。

天启五年到崇祯元年,三年每年欠下两成左右的兵饷,成了大明边患中的一部分。

这可不是单单每年每月的士兵军饷,还包括刺激募兵后应该发下的粮食给养费、安家银和行粮费!

一名晚明时期的明朝士兵,在天启五年、六年再到崇祯元年,募兵加军饷,都有两成左右的克扣,每年的支出合该四十三到四十七两白银,算两成,也就是八两五钱到九两四钱银子。

除明辽军外,余下账目上的四十一万边军,都处于一个积欠军饷,无法全额拨发的状态。

这还没算军械补充和边堡修缮的费用!

这修缮城池、边堡可是大钱,没有几百两、上千两的预算,修个边堡那是想都别想。

仅仅是一成的欠饷,乘十二月再加乘三年计,合该花掉朱由检六百多万两白银!

两成欠饷和补充军械的花销,林林总总一算,能让曾经的天启、崇祯朝户部肝颤。

就算是如此,还有欠下的一些抚恤和额外赏赐呢!

那两个也是大头啊,真的细究起来,朝廷打算还清兵饷,少不了一千八百来万。

但那又怎么样呢?

欠下的军饷肯定还是要出的,朱由检的吩咐就是,内帑拨补三成欠饷,朝廷的国库承担七成。

他之所以要去年补足了崇祯二年累积的当年欠饷,正是因为要在辽东用兵,必须提振士气的考虑。

而眼下这个亏空,更是考虑到边关的总体规划。

长城。

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长城是最关键的防御系统,整个系统在明朝时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意义。

大明本身就是个募兵制玩得十分彻底的朝代。

即便是有卫所兵的情况下,长城也是极为需要募兵制,来提供十三镇征募精锐士卒,来震慑边墙外的蛮夷。

这是个需要天朝,不断长期投入海量资源的地方。

而对于募兵制的大明朝而言。

长城防线,大明要至少在这一防线范围,常年保留近五十万人的守备兵力。

五十万人,分布在七到八千公里长度的长城防线上,防御密度已经稀薄的不能再稀薄了。

何况这五十万人的大头,都驻守十三镇里,长城上的守备力量就更加稀薄了。

这五十万人也就成了扎在长城上的一枚枚铁钉。

大明在各地兵力不够的情况下,这五十万人中的一大部分却根本抽调不了,他们需要守在长城沿线,警惕北方的游牧。

即便是历史上的大明,面对着后金与流寇,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情况,这五十万人却依旧是动不了,甚至这个时期还有没有五十万人,都说不好了,毕竟宣大当时就有十万人。

但是这长城能不能放弃呢?

如果朱由检这么做了,用不了多久,就会重现鞑靼南下,席卷北方的惨状了。

这当然会是个极其愚蠢的决定。

所以这是绝对不可能放弃的,并且也是不可能做的决定。

那就得说起,在开年时候,他颁布的第一条国策,并列入了自己的开年计划里。

重新启用征兵制度!

大明自从朱由检彻底废除了卫所制,朱由检当然是心知肚明其中的利害所在。

于是在他重用募兵制的同时,又削减了卫所制度,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征兵制做铺垫。

什么是征兵制?

也就是古华夏地区,实行的战国到唐末的残酷征兵方式,到宋朝基本已经废弃了,因为大宋没有能够控制住长城沿线,就必须仰赖更加精锐的步兵来对抗强大辽朝、金朝的铁骑。

再使用征兵制,用那些战力远不如募兵制战兵的役兵,反而可能搞的自己士气低落,不合时宜了。

而此刻的大明,那至少还是将长城防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

用规模大、花费小的征兵制役兵,来替换掉边军留在长城防线上的精锐,那再合适不过了。

这些士兵虽然战力弱,成分繁杂,但胜在他能够动员相当比例的人力来守城,这是朱由检,或者说大明朝非常需要的。

大明此刻人口在一亿五千万左右,那按照秦汉时期的一比五十来看,大明至少能再拉出一支三百万人的役兵军队出来!

是的,这就是强制性的集权力量。

理论上大明按照秦汉的动员能力,是不止能拉出三百万大军出来的,秦汉的集权秦制,在明清时期才是巅峰状态,大明动员能力绝不是秦汉可比的。

这还不算可怕,真正可怕的两场战国时代:战国时期、三国时期。

那可都是玩命的征兵,二十五个人养一个人,属实逆天。

打完战争整个中原土地上,就已经没多少活着的人了。

恐怕中日人口对比最接近的时刻,就是这两段时期,女人也需要去耕种,儿童刚刚跨入少年,就得披上甲胄,手持刀枪,被人押上战场。

人力结构被破坏,一代人无法好好生育繁衍,许多世家门阀,也都扛不住这样的征兵令,被迫举族南迁!

而大明,朱由检这里倒是不担心,他提前一年做好了人口调查,重新编造户籍。

并且还在最近,利用蒸汽机来牵动大量商贾营办民间工厂,至少有三四十万人的岗位,在这些皇商手底下倒腾出来,并且还在扩张中,土地上的需求,正在他一体纳粮的政策里迅速的弱化了。

大地主拥有的大量土地正在贬值,这些土地在需要缴纳大量银俸的时候,就已经是亏了老本了,又奈何不过朝廷的大兵,只能缴纳。

这些失去土地的普通百姓,可以去哪儿打拼?并支付朝廷供养役兵的粮饷呢?

去工厂啊,这不是在扩大招募吗?月钱比种地可高太多倍了!

看看那些个世家地主财阀们,甚至是大明朝皇帝自己,不也在投资各个工厂吗?

将来的工厂肯定是越来越多,民间商贾也会募集金钱,也建办厂房与皇商们竞争的。

而征兵制在此时抛了出来,就合适的多了,允许在古代王朝所仰赖的农事,现在却可以用工厂的月钱来付了,相比较而言,在花费上的压力是大大缩减了。

朱由检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征兵。

第一是要避开工厂的工人和匠人,这些都是朱由检不想消耗的人力成本,得另外征召男丁入伍。

现在的明朝,如果要按照年龄来征兵,肯定是不大合适的,毕竟这种普遍征兵,会破坏大明的社会结构,对人口的增长也会形成断层般的打击。

大明的人口还不够,朱由检对人口的渴望,比对土地的渴望还要坚决。

晚明时期就是大争之世!

世界正在巨变,朱由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大明的人口更多的释放出来。

但是,依旧是老一套道理,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办。

兵役的花费也绝不是小数目,光是上百万张嘴就得他从各种地方想办法,并且还要为他们的训练、用度、兵器需要考虑,这都是问题。

人口至少要过两年才能做,暂时他也没有精力再做这些了。

……

大明朝崇祯三年的十一月,二十三日。

皇帝开始在内阁,启动第一次征兵制度的讨论,事实上还真不是讨论,而是一次通知。

开内阁这个秘书处探讨话题,已经是许久没有过的事了,主要是第二年的征兵制,是该取多大规模的征发役兵,以及该以何依据,内外朝朱由检都得控制好,作为朝廷的正当理由。

再用满清,也就是大金国,来作为大明朝恢复征兵制的理论依据对象,显然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朝廷乃至皇帝,即便权利无限,集权达到秦制巅峰,皇权至高无上。

锦衣卫拓展到各个范围的任意作为,但不代表朝廷以及皇帝,可以无视正当理由的必要性。

没有必要性的情况下开征新役,对朝廷是个巨大的政治包袱,民怨起来了,政治包袱想要举起来再放下,绝非易事。

倒是兵部王洽提出一个说法,让朱由检觉得很合适,叫做:以皇德养天下无田之口。

这个缘由是什么意思呢?

很简单,也很通俗。

北方不是有大量移民跑到南方吗?

那这天下嗷嗷待哺的百姓,岂不是田地更加紧张?

无田可耕的北方移民百姓越来越多,那皇帝不能坐视不管呐,对吧?

那这样吧,你们多出的人口都来给朝廷当兵,至少朝廷让你家还有口粮吃,这不很好吗?

这是仁政啊!

朱由检突然发现,王洽这家伙还挺聪明的,这么聪明的人,竟然也能被袁崇焕忽悠进卖国媾和派里头,还真是挺离谱的。

要知道,毕自严这帮人,都是压根不信袁崇焕的保证,不过是贪图减少一百二十万两辽饷下来,给户部减轻压力而已。

王洽这么聪明,却不善于应变,反而把自己搭了进去。

征兵制的征丁方式最终确认,大致改为二十户抽一丁,被抽丁的那一户,免除厂商外的所有徭役、税赋,并且可从县衙领每月五钱银子的贴补,其他十九户人家,需每年多纳粮二升、或折色缴纳,而朝廷另外每月发给役兵本人,六钱银子的军饷。

这比起秦汉的无军饷征兵要好的多。

朱由检毕竟考虑到士气问题,还是要给士兵点念想的,二到三年一次役兵更替,期间每月朝廷还有钱两发饷,并且保证家中五钱银子吃用,如此每月家中累计一两一钱的银子,自己可以在军中吃粮,不至于饿死。

这样可保证兵丁阵前用命,不至于临阵脱,毕竟妻儿老小在乡,也是变相的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