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新春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2934字
- 2025-04-12 09:05:04
今年的年节费用,确实是有点预算紧张了,朱由检很不客气的将这大量的预算和税收拿到了兵部、户部手里,其他部门总不能就一直只吃去年的结余吧?
虽然拿走了二十年的地方抗税积欠,朝廷国库其实还有三千万两的银子,但都大半用在了铸币上面,都是不能动的备用金。
真要把应急的银子拿来给百官们发俸禄,那还确实是不大够。
于是内阁盯上了黄金储备,也就是那笔一百三十万两黄金,可惜很快就被皇帝陛下扣住了。
皇帝拿出内帑的白银,与国库兑换,并且不藏私的按照金银一比十六来换,将今年的百官俸禄用内帑的白银支出了,皇帝还贴了些银子,让内阁统筹,给百官涨薪,将百官从低到高的,都升两成月例,作为开年的彩头。
这还是第一次,大明朝有史以来,第一次百官大幅涨俸禄的,
两成的涨俸看似并不算多,毕竟眼下通货膨胀的厉害,但毕竟是首次涨薪,朱由检还是赢得不少官员称赞的。
大明的官员俸禄真的太低了,要不是朱由检暂时这资本化转型刚刚开始,朝廷财政还没那么多,他至少得翻个倍,给这些文武官员打点鸡血。
当大明开征兵役的消息传到各地,无数人是被差役从家中拖走的,包括商人家、朱家宗室子弟、秀才家,都是登门造访,要二十户抽签,取男丁十八至三十者,抽中兵字者入伍。
随后这些人上县衙的库房,领取铠甲和刀枪、弓箭、火器等,得亏是大明朝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提前将这个燧发火枪分开由民间厂子流水制造,同样的标准化制作的东西,此刻有剩余的放在府库,其余还有大量淘汰下来的火绳枪十几万支,安置在江南各地的仓库中,正好拿来分发役兵手中。
随后在地方通判的率领下,新征役兵到省会聚集,再由地方兵科给事中的人和巡抚、监军及兵备道诸官等人,查看人员是否齐备,并且核查役兵的质量,是否依照地方县令的报告,持有发放的刀剑、火器、弓箭等武器。最后发放行粮,沿官道直接前往长城沿线的各自目的地。
最后到了崇祯四年的三月中旬,在长城各边以及地方州府的报告统计,应到长城九边的役兵算有一百三十五万人,最后统算的实际到边兵额数量是一百二十二万。
这倒不是说地方抗议大明的南京朝廷旨意,而是其中缺少的十三万人,都是不满足征发条件:即家中总人口不过三人,有老弱需要照料的。
年纪符合但身体残缺,无力戍边的。
藩王及世子,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可以不必入征兵体系,其余宗室子弟也要服从朝廷征兵。
举人以上不用服兵役。
并且身在朝廷、皇商的工厂,民间大型纺织厂、海船职业的制造局、盐场、肉场、马场等重要就业者,也是可以不用服兵役的。
这样林林总总算下来,就是这么多人。
朱由检翻看这些报告,下面还有各边军镇的报告,关于这些役兵手中持有的兵器和兵员状态。
大明朝各地的役兵使用兵器是很不一样的,以省为单位看,四万浙地的役兵,几乎是人手一把倭刀,都是大明朝嘉靖开始,历年斩杀倭寇、海盗搞来搜集起的日本刀,或者祖上传下少量的戚家军制刀。
这些刀保养状态非常好,完全不见是近百年的钢刀。
除了倭刀,单兵火器上,浙江兵配备的全部为崇祯三年制,改良的后装药燧发枪,有安置刺刀的能力,并且在铜制药仓盖的设计上,更加合理、可靠。
这得益于浙地官府对火器的重视,以及其拥有的许多民间手工艺作坊。
广西兵中多有土司狼兵,更喜欢毒箭之类的,地方县府肯定也考虑到他们的武器太繁杂,于是五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配备弓箭或者手弩,多使用盾刀和钩枪,火器比较少,一万人手里端着总共不到六百支的火枪,虎樽炮这种小炮也就二十门,聊胜于无的意思。
装备最难崩的是云贵川三地的役兵,这些被强拉来的兵,基本上是没什么甲胄的,仅有的两千来人,竟然也都成了藤甲兵。
装备极其糟糕,有短刀、杀手剑、官刀、苗刀、枪矛、老旧的重型斑鸠铳等,报告的兵备道和通判是这么说的:官兵衣衫不齐,刀兵杂乱,缺衣少甲,装备无法与诸省比较。
这些报告吧,显然说明各地的官差,实际上还是在认真办事的,效率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逆天的高,仅仅两个多月,就给他将人送到长城边儿。
这么乱的兵器当然是用不着的,朱由检还是将订单交给皇商,由商人们抢订单来供应。
其次就是日本德川幕府那的太刀生意,也已经在赶了,很快就能搞到。
未来这些役兵的主要武器就是杀手剑、双手剑、长刀长矛、燧发枪和弓箭。
幕府打造的大太刀,会优先提供替换下来的边军,这些役兵暂时是没资格配备的。
上百万人规模的征兵制役兵,要想一次性补充完备标准化高的武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哪怕大明朝现在拥有十几家千人规模的大型民营武器厂,至少也得耗上三、五个月时间。
朱由检不急,将就着用没什么问题,尤其是江浙、南京、福建等省地的役兵,燧发枪的配备率相当高,并且武器很新,可以使用。
于是说,还在与大明朝互市的蒙古部落发现,这段时间,总有陌生的明朝军队从互市的宣大地区经过,有向东行军的,有向西行军的,总之是先要经过互市的宣大,再向长城防线两翼行军。
并且还有情况出现,就是互市中的明朝,豆料和粮食数量,开始缩水了,跟着减少的还有火热了一年半的铁甲生意。
每年提供到关外互市的暗甲从八千副减少到三千,铁札甲从一两千副减少到不足一千副。
最先不能忍受的是林丹汗,他坐不住了,立刻派使者去见了卢象升。
但是卢象升的回复是,在大明的河南地区爆发了洪涝,不仅仅冻死了十几万人,还淹死了大量河南的庄稼,附近的粮食都被调到河南,导致粮食短缺,无法充裕的填补互市生意。
卢象升作为文官,能坐到这个位置上,很快将蒙古使者忽悠住了。
“那甲胄生意呢?总督大人,我家大汗可急缺甲胄与皇太极打仗啊!还请大人务必多拨些铠甲出来互市?”
卢象升一脸无奈地摇头拒绝,说道:“抱歉,这是兵部的决定,你们大汗可以进京向我大明皇帝陛下派出使者洽谈此事,本官无权这么做。”
这并不是说说的,大明朝最近的改制,地方总督与巡抚,在权责上是限制又多了,尤其是宣大的互市上。
现在各镇总兵与他卢象升,都受到另外的太监集团的控制,监军们现在除了原本的亲信外,都控制着一支军队,规模不大,大概一个监军有三百到五百人的督战队。
阵前临阵脱逃者,就会被这些督战队在背后用手铳或者双手剑斩杀,毫不留情。
并且他们都是监军的亲随,负责的就是这一块,哪怕你是家丁,若是阵前畏惧不前,这些督战队的人也会毫不犹豫的上来,拿长剑戳你,逼你上前。
监军的权利大了,相对的总兵们以及他卢象升手中的权责就小了些,现在碰到你要求我多提供铠甲这种战略武器,目前他的确没这个权利。
使者无奈离去,报于林丹汗,林丹汗是立刻派遣了使者二十几人,携带了黄金千两、十张虎皮、三十四张豹皮、八十张狐皮及貂皮五百张,并且还驱赶了上百匹良马送至宣府,请求觐见皇帝。
林丹汗是真的急了。
皇太极和他在科尔沁方向,正是杀得忘我的关键时候。自己的铁骑,让蒙古各部已经大有归附之意,他这一年多的时间,打到现在,手里已经有了近两千名的札甲重骑,与皇太极在沙场玩的不亦乐乎。
此时打的好好的,你大明怎么说减少铁甲买卖就减少买卖了?
你要是就给每年六百副札甲,那岂不是他的札甲精锐要在战场上日益减少了?
这可是要整个蒙古部落分的!
没有了稳定的铁甲披挂,他的蒙古儿郎们岂不是又要吃八旗的骑射羽箭了?
林丹汗急得跳脚,也就难怪他一口气拿出来这么多的宝贵物产,要进贡哄一哄大明的皇帝。
赶紧把铁甲拿出来卖吧!
你们躲在城墙里又不打野战了,连锦州都不要了,干嘛把铁甲藏起来吃灰?
拿出来换我的马儿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