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陈奇瑜的牢骚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2771字
- 2025-04-23 08:42:04
在得到朝廷呈报结果前,陈奇瑜用手中的五六万明军,稳住了达卡附近的河流、泥沼、农田地带。
他也多次阻击了马哈巴特汗,在北方冲击明军控制达卡北岸的防御线驻地,牟文绶以劣势兵力数次的击退莫卧儿人,得到了陈奇瑜的褒奖,明军一战就杀死六百多名莫卧儿士兵,俘虏三百多人。
而因为这样的攻守易型,导致的结果就是陈奇瑜这支明朝军队,让南洋诸国都缓了口气。
明朝军队残害当地的土著人,一向是十分残忍。这倒不是陈奇瑜自己的主意,他对土著居民的态度是能控制就控制,只要乖乖给自己屯田,别反抗明军的统治就行。
但是像吴三桂、贺人龙两部明朝军队,对于当地土蛮原住民的屠戮,还是非常残酷的。
这是皇帝给予吴三桂和贺人龙的提前旨意,就是尽可能的驱赶掉当地的男丁,如果不愿,可就地解决。
当然,可以保留一部分下来人,作为劳力和屯民,将这些人汉化来使用。
这样残忍的治民手段,令后黎朝的郑梉、东吁王朝的他隆王,都十分的不安。
尤其是边境有大量的南洋土著,涌入了东吁王朝境内,这些蛮民几十万、百万规模的涌入进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些人要吃粮食、要土地来耕种,间接给东吁王朝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是很无奈的他隆只能返回到国内,带走了一万多缅甸军队。
正因为这样,又间接削弱了陈奇瑜手中的兵力,大约只剩下来了五万出点头的样子。
复杂的情况令明军都感觉到压力很大,刘泽清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数次劝说陈奇瑜向阿拉干地区回撤,也就导致陈奇瑜对陈玉鉴有所怨言。
我带着大军,连续磕掉了两个南亚小国,手底下的兵将也都损失不小,连副总兵都折损了几个,你这个礼部官员在后方那些南洋国家里头,自己混的风生水起,你真的好意思吗?
你出了什么力?也配吃香的,喝辣的?
说句开门的话,不就是仰仗着我征孟总督陈奇瑜的功劳吗?
没有我陈奇瑜带着大明的兵在前面撑着,你陈玉鉴又算得了什么呢?
拖拖拉拉的带着一大票礼部官吏吃吃喝喝,成天到晚花天酒地,多少人就花了朝廷一二十万两的银元。
最后拉到我陈奇瑜军营有几个兵?
满打满算也就是那两三万的藩兵,战斗力低到陈奇瑜都不屑于用的地步,我要你陈玉鉴有何用?
但他也不敢上呈奏报到朝廷那去,现在这个时间段去和朝廷抱怨礼部的不是,属于是给自己添堵,毕竟刚刚战败一场,三司都可能要拿他问罪。
自己也吃了个败仗,一大片地区丢掉了,还损失了好几千人,现在朝廷对自己的后续,是否还会追加处置都尚且不清楚,就去抱怨礼部在自己后方混吃等死,决计不是时候。
如此紧张的度日,倒也更加让陈奇瑜对自己手中的土著百姓,更加苛待。
文官出身的他本身不算凶狠,只是情况急转直下,什么礼仪廉耻、仁义道德通通搁到一边。
在崇祯八年的三月,陈奇瑜就让军队抓那些土著男丁青壮,要求他们全部为明军打仗,给安排了长刀、长矛之类的兵刃,陆陆续续抓了超过四万名蛮人凑数,加上约两万的藩兵和剩下五万多明军官兵,兵力再次来到十一万的样子。
就当他焦头烂额,企图靠十一万混合军队,再对莫卧儿西孟加拉邦发起进攻的时候,朝廷的消息到了。
一则是皇帝的诏书,一则则是朝廷的调令。在三月底最后几天,由南直隶的监督太监带来,送抵陈奇瑜手中,代表皇帝的意思。
皇帝的诏书大意就是:朕对你陈奇瑜的本事是很清楚,你的功劳朕也看在眼里,知道你兵少才败了这一场。既然这样,朕再给你机会,给你增加兵力,期待你能替朕拿下孟加拉,把西孟加拉邦给朕打下来,打下来了朕给你加官进爵,届时引用此大功,拉你入阁。
这诏书里头并无一点苛责的用词,全部都是鼓励和褒奖,一同送到他手里的还有六十万两银币赏赐,和赐服红身、紫身、蓝身金绣的蟒袍三件,一柄雕凤云纹的金柄镶玉尚方宝剑,三寸三分的平蛮将军银印坠一枚,其余金珠玉宝两箱。
面对这样的恩赏,陈奇瑜是大喜过望,叩谢天使太监后,硬是塞了两枚五十两金锭给太监,并随后是腰缠印绶,身穿红衣金绣的蟒袍,手里捧着玉轴诏书,让人去召集麾下战将。
先进大营的就是吴三桂,他恰巧正带着麾下兵将巡视达卡城外,逛完了沿岸手下军营各大帐,检查完粮秣和清点手下的弓、箭数量,就遇到陈奇瑜的召唤,于是匆匆赶来见过。
一进门,吴三桂就吃了一惊,因为主位上,上司陈奇瑜正穿的蟒服是耀眼至极,身边的亲兵手中还持着一柄金柄镶玉的宝剑,很是夺目。他眼睛还瞟见,陈奇瑜边上的桌案前摆着诏书,顿时是心中一惊,连忙躬身半跪于地,来了个大礼:“末将吴三桂,叩见总督大人!”
吴三桂先到,在陈奇瑜的意料之中,对于吴三桂的恭敬,他也是露出和煦笑容,搁下手上的军报,起身相迎,将吴三桂从地上搀起。口中语气亲切,问候道:“长伯何必总是如此见外?你我同为朝廷效力,虽为隶属,关系却不应疏远才是。快快请起入座吧。”
二人的关系其实没那么僵硬,作为年轻骁将,又得到皇帝重用,封了爵位,如此年轻就成了总兵官,陈奇瑜是主动亲近吴三桂的。
在军中乃至民间,吴三桂与曹变蛟二人都很有威名,一些有幸见过二人的将领,将其二人与当年的“南戚北李”类似形容,军伍之中就成了“狡黠不用吴三桂,勇毅莫出曹变蛟”,将他二人同列比较其性格,肯定二人的能征善战。
吴三桂的厉害在于他的狡黠和勇猛,而且出身辽东系的年轻将佐,他是少见的足智多谋,也是陈奇瑜现在手里最得力的大将。
虽然在皇帝眼中,曹变蛟拿来和“祖二疯子”祖大弼同属一列,可能更加合适,两个猛人呆一块不好吗?
“吴三桂谢过总督大人赏识,出身行伍的粗人,岂敢在大人面前无礼。还不知大人唤吴三桂前来,可是有何要务?”
吴三桂被陈奇瑜按在位置上,有些拘束,却又在讨好,于是便主动问道。
陈奇瑜摇摇头,笑着说:“长伯稍待,待众将都到了,再一道说。”
“应当如此,末将听大人的。”
不久后,又有诸多将佐到了帐内听候,陈奇瑜都是一一招呼上座,大帐内众将到位,共有二十四人到此,皆是游击及以上的高级将领,一个个聚集于此,逐一上座,静静等待着陈奇瑜的发话。
陈奇瑜点头,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起身招呼亲兵上前,将那诏书举起,点将道:“皇命到帐,诸将听旨!”
众将无不连忙起身,纷纷离座下跪。
皇命即皇帝的中旨,并没有直接加授内阁票拟,但是这眼下时局,毕竟明眼人都清楚,此时皇权大于官权,正是皇帝一言独大的时候,谁也不会再扯皮什么中旨、圣旨的区别。
文官也是一样的,而武将更是不会怠慢,容不得他们去思考,第一时间的动作,就变成了连忙挪开屁股底下的凳椅,匍匐到地上,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批下的旨意一向字多,这次倒是极少,无非是对陈奇瑜丧师失地责任的法外开恩,以及慰问了众将,赐下赏银以及给予各部兵马补充兵员,调了几支各地兵马来援的事情。
点名赞扬和单独赏赐的有贺人龙与吴三桂,贺人龙得了个平贼将军的授印,而吴三桂则得了御赐墨宝,诗文一对,上有御笔亲书的字文:将军虎踞南国时,万夫莫敢挡阵前。
大白话,也就是推崇了吴三桂的军事能力,不得不说,贺人龙感觉手中的平贼将军也不怎么香了。
这眼下,一副御笔亲书的诗文,贺人龙是真的很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