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没有合格的钢材就没有一切
- 北美1851,华工再造大唐
- 摸鱼与渔
- 2116字
- 2025-04-26 16:03:31
扔在猪街的两具尸体,似乎证实了谣言的真实性。
但结果并没有像有心人预料的那样,群情激愤之下袭击唐人街。
多数人谨言慎行起来,就连平日里对华工动辄打骂的监工,也变得和善了不少。
得知这种变化,打起十二分警惕的桑景福,想起了李桓的话。
洋人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的蛮子!
作为漩涡中心的李桓,早就猜到了会是这样的局面,所以根本就没当回事,所有精力都投入了炼铁车间。
得益于图纸足够详细,工人们也在制作新式步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使用金属定装子弹的左轮枪,只用了三日就摆在了李桓的面前。
他照例到炼铁车间后面的试验场进行实验,发现似乎除了装填速度变快了之外,比起威尔伯送给自己的左轮枪并没有显著提升。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经过几百年的研究,黑火药的威力基本已经压榨到了极致。
可惜硝化棉无烟火药作为改变武器格局的关键技术,文化商店中的售价高达八千点认同值,以现在的局面基本不可能攒够。
李桓只恨自己没有好好学化学,仅知道原料是硝酸、硫酸和棉花。
否则也不用制酸车间的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一点点摸索配比和流程。
敲定左轮枪的生产流程,他终于暂时闲了下来,有时间梳理保卫部的编制问题。
在和赵阿福及十二名队长商讨后,已经有近三百名队员的保卫部,进行了第一次大刀阔斧的整编。
整编后的保卫部设有四个连队。
其中第一连是警卫连,目前只有一个排和三个班。
第二连是混合连,设有三个排,其中第一排继承“甲板”荣誉称号,第二排继承“青铜炮”荣誉称号,第三排现在只有一个炮兵班。
第三连是四个连中唯一一个满编连队,有三个排,每个排有三个班,
第四连则是骑兵连,和第一连一样,只有一个排和三个班。
为了更方便进行指挥,李桓引入现代军衔制度。
他让赵阿福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授衔仪式,亲自将炼铁车间压制的带有标识的铜扣,钉在每一位保卫队员的领口。
轰轰烈烈的整编结束,复华公司刚要恢复平静,炼铁车间又给李桓带来一个惊喜。
至少在看见摆在试验场的炮管时是这么想的。
这门基于三磅野战炮制造的前装滑膛炮管,使用与枪管相同的材料和工艺,不算炮架就已经接近一吨重。
而且由于受钻床长度的限制,在口径达到一百毫米的同时,炮身长度只有一米五多一点,还不到十六倍倍径。
不过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依旧是复华公司造出来的第一门火炮。
得到消息的炮兵班,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看到漆黑炮管时两眼都在放光。
虽然三磅野战炮也是炮,但相比摆在故乡城头上的红衣大炮,就有点像是小孩子的玩具。
似乎无论之前是做什么的,只要当上炮兵,就无比痴迷于口径的大小。
不过即便万分激动,他们依旧谨慎地清理炮膛,按李桓的要求装入三磅野战炮使用的火药量,等待人员撤离场地才进行第一次试射。
延长引信快速燃烧,点燃了炮管中的火药,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塞进炮膛的实心铁球飞向半空,然后落在了……不到一百米的地方。
试制炮管的工人们很是激动,互相击掌庆贺成功。
炮兵看不过去,给他们泼了盆冷水。
第一发炮弹,尤其是减装药量发射的情况下,什么都验证不了。
待硝烟散去,炮兵迅速上前清理火药残渣,用湿布给炮膛降温,然后装填第二发炮弹。
随着药量增加,射程逐步增加,很快就超过了三磅野战炮。
四百米,五百米,六百米……
在实心铁球落在七百米的时候,李桓叫停了试射。
倒不是他满足于这个射程,而是因为炮管扛不住了。
低碳铁已经非常接近碳钢,但终究还是铁,在连续不停地射击下,哪怕经过表面硬化处理依然出现了变形。
如果再进行下去,极有可能炸膛。
命令炮兵班回去训练,李桓叮嘱工人们暂时停止试制炮管,绕到正门走进炼铁车间。
经过扩建的车间分成了三个区域,铁矿经过冶炼区浇筑成铁条,经过轧制和剪裁区,再送到占地面积最大的加工区,由机床加工成各种零件。
这些零件会送到由二排驻守的组装车间,由工人们组装成步枪、左轮枪和金属定装子弹,再交给从保卫部挑选出来的精锐射手进行调试。
受困于铁矿石供给不足和现有设备效率不高,新式步枪定型过去半个多月,保卫部依旧只能进行部分换装。
李桓走过加工区和轧制区,顶着翻滚的热气,查看冶炼情况。
在得知已经基本可以稳定出炉低碳铁之后,便将视线放在了文明商店列表中的炼钢转炉。
这种几年以后就会出现的技术并不贵,只需要一千点认同值。
他一度觉得这么简单的技术完全可以自己研究,才只购买了更基础也更便宜的低碳铁。
可等试验用的小转炉做出来,李桓才发现看似手到擒来的转炉,似乎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而在经历过进气口被铁水烧穿,铁水在转炉内凝固等一系列事故,好不容易练出来的钢水,各项参数却还比不上低碳铁。
这个时候,李桓终于明白,什么叫作没有合格的钢材就没有一切。
如果现在能大批量地生产优质钢材,无论是蒸汽机、机床、火炮还是步枪,都能进行领先世界几十年的升级。
使用落式闭锁机构,不是他不想用更先进的旋转闭锁,而是低碳铁达不到强度要求。
打定主意攒够认同值就购买转炉技术,李桓鼓励工人们继续探索,又去查看轧制车间。
巡视完各个车间已经过了午餐时间,他思考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走向食堂,推门便看见桑景福正坐在角落里吃面条。
“坐这儿,多晒晒阳光。”
李桓拍了拍窗户下的桌子。
桑景福犹豫了一下,端着面条走过来,压低声音道:“去北边的员工回来了。”
“怎么样?”
李桓眼睛里闪过一抹微光。
桑景福脸色有些阴沉,微微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