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从龙之功

而次子李贤呢?

就算有那种传言,就李贤根本就不是女皇陛下的儿子,而是姐姐武顺之子的说法。但是,当他吟诵摘瓜诗的时候,也还是把自己看做是武媚娘的儿子。

若不然他也不会向母亲求饶。

心中满溢的,都是对母子之情难以挽回的遗憾。

再看李显做了什么?

当武媚娘交还了所有的权力,到上阳宫休养,李显也还是经常去探望她。

等到武媚娘死后,他也还是依照武媚娘的遗愿,将她和李治合葬。

以武媚娘的罪恶,她对李唐子孙的酷虐,李显完全有理由报复武媚娘。

虽然说儿子残虐母亲,在道义上有些讲不通,也不符合孝道的要求,但如果李显执意这样做,饱受武媚娘摧残的李唐大臣们也不会反对。

但李显他并没有这样做。

不只是没有对母亲落井下石,甚至还给她上了特殊的封号,号为则天。

最后落款虽然还是皇后,但人人都知道,不管是皇帝还是皇后,他们的谥号都有专门的命名规则。

不是顺圣啦,就是恭肃啦,结果你看武媚娘的是什么?

则天大圣皇后,既和李治没有关系,也不属于正经的皇后谥号体系。

这就是爱啊!

武媚娘虽然有遗诏,但李显也完全可以不遵从,但他还是把母亲的遗愿都给实现了。

原样照做,谁能不说,李显对母亲是越虐,情越深呢?

更何况,最有能力,也有法理基础去惩治武家人的,就是李显这个皇帝,但他完全没有这样做。

甚至,一手扶持他坐上皇位的五王,劳苦功高吧,但他回过神来,就把五王一波送走。

他竟然从根基上就否认了自己当皇帝的合法性。

这操作比堡宗还可怕。

但一切骚操作的基础,还是源自于李显惧怕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可,甚至是爱。

所以,他对自己以这种暴力的方法获得皇位这样的事,事实上是抱持着消极的态度。

张氏兄弟是真的想要谋反吗?

可以说,他们惧怕女皇陛下的离去,那样的话,他们两个是一定会被铲除的。

所以,他们封锁了外界和武媚娘的接触渠道,并且有些准备。

但要说谋反,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站得住脚。

关键是,他们两兄弟也没有什么帮手啊!

虽然在内宫呆了几年,但张氏兄弟嚣张跋扈,根本不把旁人放在眼里,也就自然是没有同伙的。

他们两个都是正经的男宠,虽然挂着个控鹤府的名头,但那些控鹤府的徒从,也都是些附庸风雅的文人,手里又没有兵马。

也根本无法调动兵马。

这个时候,李显都已经当了好几年的太子了,位置很稳,女皇陛下也没有力量再去弄死他了。

所谓的神龙之变和穿越千年的大明堡宗的夺门之变,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从事后李显的反应来看,他大约也认为,有上当受骗之嫌。

其一,张氏兄弟嚣张却无能,他们没有力量真的去谋反,更不可能杀掉李显而自立。

其二,武媚娘当时的身体状况,究竟如何?

按史书记载,当年正月,女皇陛下病笃,五王迅速就掀起了叛乱,将张氏兄弟斩杀,还把女皇陛下送到了上阳宫休养。

逼她退位,拥立李显登基。

虽然可以看出,这一次武媚娘病得不轻。但是,当五王带着孱弱的李显闯入内殿,告知张氏兄弟已死的消息时,武媚娘还坐了起来,和五王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

言辞激烈,充满了不屑。

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武媚娘神志清楚,或许只是重病而行动不便。但只要是她在,并且神志清楚,就可以为张氏兄弟提供庇护。

而武媚娘真正去世,是在当年的腊月,以古代的医疗条件来讲,一场重病,这已经是拖了挺长时间的了。

且被逼退位,心中不忿,肯定是加重了武媚娘的病情,若不是发生了神龙之变,她说不定还可以再熬一两年。

三则是,五王积极推李显上位,他们究竟是为了李唐,还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武媚娘也是这样教育傻儿子的。

自从被迫退位,李显还是尽到了做儿子的义务,每十天到上阳宫去拜见一次。

比很多并不把母亲放在眼里的皇帝儿子可要孝顺的多了。

失去了权力,被狼狈的踹下皇位,武媚娘必定是不甘心的。

而李显呢,也并没有因为以前的不愉快,受过的苦,就排斥和母亲接触。

时间长了,武媚娘便泪眼婆娑的对李显说:“我把你从房州接回来,就是认可了你,准备把皇位交给你,那五个贼子却贪图个人名利,把我赶到了这里!”

说完,她就哇哇的哭,李显本来就是感情冲动的男人,一下子那个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

连连向母亲赔罪,哭的像个泪人。

武媚娘的作为,只能说,作为一个老牌的政治家,即便是被拔掉了羽翼,成了落草的鸡。

她也还是有手段的。

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会努力的抗争。

她固然有挑拨离间之意,可是,也不能否认,她作为一个有脑子的政治家,她的嗅觉也是敏锐的。

作为太子,当时李显的位子已经坐的很稳。虽然中间出现了李重润和李仙蕙被枉杀事件。

但是,到了神龙元年,这时间一晃又过了好几年,在这些年里,李显并没有被动摇。

武媚娘也从没有要扶持哪一个武家人做太子,对李显取而代之的动作。

武媚娘病重,这对于李显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

毕竟,只要耗到阿武完蛋了,李显这个太子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做皇帝。他还需要任何操作吗?

这紫微宫里,还需要有血光之灾吗?

根本就不可能!

想想后世的堡宗和他的夺门功臣,其实,原理都是差不多的。

堡宗弟弟景泰帝病重,于是,那些蠢蠢欲动的大臣武将就嗅到了变革的可能。

正巧那个时候,景泰帝也没儿子,这就更加让人觉得扶持堡宗,有机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