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历史-学业-成长-足迹 “世古老太”的传奇故事7

齐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历史教育专科,秉承着包容与多元的教育理念,每年都会招收一定比例的本省少数民族学生,其中以回族学生为多数。2000年,这一传统依旧得以延续,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

在00级历史教育专科班的大家庭中,5位来自不同民族的学子汇聚一堂,其中4位回族同学和1位满族同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小型多民族集体。

在深入探讨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一课后,“世古老太”赵智雅老师灵光一现,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文化交流课堂采访活动。她安排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旨在加深彼此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心灵的沟通。

张宏图同学第一个勇敢地站起身来,他身板挺直,清了清嗓子:“现在,我要出题考一考在座的回族同学了,你们这个民族,为什么称为回族呢?”

马玉玲同学是一名来自顺河市的回族女孩,身材高挑,面目清丽,扎着简洁的马尾辫。她大大方方地站起身来:“回族,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源自唐代以来安西一带的‘回纥’人。回族的‘回’字,沿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教’的‘回’字,‘大口里面有小口’,‘口舌承认,心里诚信’,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

任中强同学微微皱了皱眉头,站起身来,满怀好奇地问道:“我怎么记得初中时讲唐代的民族的关系,‘回纥’和‘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呢?”

米丽同学,一位本地的回族女生,轻轻捋顺了额前的秀发,优雅地站起身,她的声音温和而耐心:“马玉玲提到的是回族名称的由来,而非其族源。回族的形成,是多元民族融合的结晶。早在唐宋时期,沿丝绸之路来华的穆斯林便与东南沿海居民通婚,形成了被称为‘蕃客’的群体。到了13世纪,随着蒙古的西征,来自波斯、中亚细亚、阿拉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进一步融入,构成了回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初,回族并非一个单一民族,而是泛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群体。”

米穗同学,也是米丽同学的堂妹,在这年一同考入本校。她轻轻站起身来,补充说道:“在中国,穆斯林民族共有十个,分别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五族共和’,指的就是穆斯林民族,而非回族。在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回族才被官方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鲍博同学带着自信的微笑站起身,他的声音中洋溢着几分热情:“我也了解这些知识,并且为了更好地记忆,我创作了一首助记歌谣:‘回维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保安撒拉东乡族,塔塔尔与塔吉克。民族团结一家亲,一定要做足这门功课!’

语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你很出色!你比回族人的回族知识都学得专业!”王孜同学,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拉伯王子”,他热情洋溢,禁不住连声称赞。他也是回族人,来自风景如画的牡丹市。

班长霍宝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轻松地开口道:“亲爱的‘阿拉伯王子’,有个问题我一直很好奇。”他顿了顿,继续说:“你们回族的姓氏,像王、唐、丁、马这些,我们汉族中也很常见。虽然有些姓氏在汉族中不那么普遍,但我们的命名习惯——姓前名后,与中亚阿拉伯地区的父子连名制还是大相径庭的。”

“阿拉伯王子”王孜同学,挺胸抬头,开始了他的民族文化知识小讲堂:“回族有不同的种类,我们是‘白帽’,这是主流的回族居民;有‘蓝帽’,是对开封犹太人的称呼;XJ的维吾族在公共场合常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被称为‘缠回’,云南地区的回族喜戴尖顶红帽,也称被为‘红帽’,中亚人、阿拉伯人、我国的XJ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习惯于父子连名制,即本名加上父名,看这个人的名字,就能知道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回族的命名习惯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回族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米丽同学轻盈地扭动腰肢,带着笑意站起身来,补充说道::“实际上,回族拥有一些独特的姓氏,例如赛、哈、沙、撒等,这些姓氏在汉族中相对罕见。另外,像‘完颜’这样的姓氏,经过简化后变成了完、颜等姓。尽管有些姓氏与汉族的姓氏字面上相同,但它们的来源和含义可能截然不同,很多都是回族先民姓氏经过音译和简化后的结果。”

“我有些不明白,完颜不是金朝的国主阿骨打的姓氏吗?金朝是女真族,满族的前身啊,回民中怎么还有姓完、姓颜的呢?”韩杰同学眉头微皱,怯生生地站起身来,轻声问道。

“我是回族,我不是还姓王吗?民族交融嘛!你个死脑筋。回汉之间有民族交融,与满族之间也可以有吧?”王孜同学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微笑,以轻松的语气回应说道。

满族的同学于佳点头微笑,轻轻竖了个大拇指:“说得很好,我们这个民族,更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例证。爱新觉罗氏的后裔,有的改姓金、有的改姓罗、还有的改姓了赵。”

“是啊!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嘛!”赵智雅老师也禁不住点头称赞。

同学们还热烈地探讨了回族在新生儿命名、婚姻丧葬习俗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而深入。这次讨论不仅让同学们释放了半个学期以来的学习压力,也让他们的心情得到了极大的振奋。随着对“世古老太”教学方法的逐渐理解,她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也开始转变。她所倡导的“学术趣味”,如今在同学们眼中,确实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或许我平日对你们的严格要求,显得过于苛刻。”赵智雅老师眼圈微红,声音不觉有些哽咽,却又充满着深情与坚定:“我们师范学校办学的宗旨,就是要为中小学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工作者,德育不过关,专业素质差,这怎么能够胜任未来的教师职业?‘魔鬼化的训练’,为得是把你们塑造成未来的‘美丽的天使’,你们应该深切地领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所在!”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已经五十三岁的人了,你们也都是大学生的,我还要每天不厌其烦地,逼着你们学习,盯着你们的行为日常,我图的是什么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作为一个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要对得起我的良心!”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班长霍宝抬起头来,目光中带着敬意和温暖,他轻声对赵智雅老师说:“老师,您也应该多多保重好身体,才能更好地用您那‘魔鬼化的训练’,来塑造我们这些未来的‘美丽天使’啊!”

“说得好啊!你的情商真是高,太有人情味了!不亏是班上的出色领导!”赵智雅老师轻轻地竖了个大拇指,不由地赞叹说道。

从那以后,“世古老太”这个绰号,仿佛被时间的尘埃掩埋,悄然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消失了。

在课堂讨论中,鲍博同学虽未有太多精彩表现,却在笔记本上细致地捕捉着同学们交流的每一个细节。他甚至用随身听录制下讨论,将空磁带变成了珍贵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在他日后的教师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鲍博同学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成为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一段宝贵时光里,他在学校民族班担任历史教师及“XJ三史”课程的讲师。面对来自XJ、充满活力的多元民族学生群体,鲍博巧妙地将大学时期积累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他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