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杂病论》药证解读
- 张宇静主编
- 1682字
- 2025-03-14 20:56:19
15.大枣

【基源探讨】
在现行版药典中,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山东。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及霉、蛀者,抢水洗净,干燥。
大枣首载于《诗经》,曰“枣”。《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名“大枣”,谓其:“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本品历代基源一致。

大枣
【条文辑要】
组方相对简洁的如下:
甘麦大枣汤(第二十二):“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生姜甘草汤(第七):“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吴茱萸汤(243,378):“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葶苈大枣泻肺汤(第七):“肺痈,喘不得卧”。
十枣汤(第十二):“病悬饮者”。
大枣的最大应用剂量达到三十枚,涉及的方剂是炙甘草汤(177)和橘皮竹茹汤(第十七),前者主“心动悸”,后者主“哕逆者”。
【病机辨析】
仲景对大枣的应用,非常复杂多变,从使用剂量上来看,少则六枚(柴胡桂枝汤),偶见十枚(甘麦大枣汤),常数十二枚,有时二十五枚(当归四逆汤),最多用到了三十枚(炙甘草汤),相差悬殊;从配伍来计算,大枣和生姜的搭配使用率最高(73/83),再者就是大枣和甘草同用(71/83)。由于大枣价廉易得,又甘甜可口,其药用价值逐渐被淡化,目前已成为老百姓日常食用之物,生姜也有类似遭遇。
仲景使用大枣时,也是将其作为矫味品来使用吗?当然不是。《神农本草经》将大枣列为上品,谓其“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之后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大枣的研究。如梁代《名医别录》增入大枣“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治心下悬,肠澼”的功效;《日华子本草》补充了大枣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的功用;明代《本草纲目》载李杲云“大枣气味俱厚,温以补不足,甘以缓阴血。”这些后世医家的研究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大枣的使用要点,概括了其药物功效,就是内容过于复杂。单就其功效概括而言,历代医家挖掘总结的至少有30余条内容,难以记忆。
仲景使用甘味药并不多,常用的也就甘草、大枣、人参、地黄之类。大枣这味甘味药有个特点就是有滋润作用,而且能入脾(味甘),所以我们可以说,大枣能补脾之津,常和甘草同用,两者是协同作用。如果使用大枣用于“调和营卫”必和生姜同用,其最常用的剂量配比为大枣十二枚配生姜三两,生姜升胃津,大枣补脾之津,所谓调和营卫,本质就是调和脾胃之升降功能(参看“桂枝”条),这是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之关键根源。当然这个剂量配比可以缩小,仍是为了“调和营卫”,柴胡桂枝汤中大枣仅用六枚,生姜用一两半。为什么两者的剂量用这个比例?笔者推测可能与仲景接受的某种易学理论有关,也有可能是当时医家反复试验的结论,认为这个比例使用的疗效最好。如果仲景方中大枣、生姜的剂量不是按照这个比例使用,就不宜再用“调和营卫”来诠释,如吴茱萸汤证的主要病机是肝寒之气犯及胃中水津,水气出现上冲之势,此时急需生姜来温散胃中寒水,所以生姜倍用至六两,人参和大枣在此起到补脏之虚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但是不管剂量如何变化,大枣如何和他药搭配使用,大枣补脾之津(调补营分)这个药证机制是不会变的。
白术适用于脾气亏虚、水湿泛滥,而大枣适用于脾津不足,两者作用机制相反,无同用之例。“甘令中满”,尽管大枣香甜可口,亦不可滥用,尤其是本就有中焦湿滞者,更当禁忌(上、下焦之病不在此禁忌范围内),以免加重原有病情。仲景用大枣几乎不与解表药(麻黄剂)、利水药(茯苓剂)同时使用,治疗悬饮之十枣汤、肺痈之葶苈大枣泻肺汤可算例外,当然这些疾病的发生部位均不在中焦。
【应用探究】
大枣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为上品。用时应剖开或掰开,以提高煎出率,同时可筛除霉变的个子。目前大部分医者“大枣”的处方书写时,仍旧采用传统按“枚”计数的习惯,岂不知目前流通货中,不同产地间单枚大枣的重量相差悬殊,由此造成大枣在调剂上的混乱,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当采用重量计算法为妥。
(张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