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脊柱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

国内最早的脊髓血管畸形手术治疗的文献记载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雅度教授报道的1例57岁男性病例。该病人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伴二便障碍9个月,经腹主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通过显微手术成功切除病灶。根据病人的病史以及术中所见情况,该病人极有可能是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例。

沈阳军区总院以及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蒋大介,周良辅等学者也于同年开展了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工作。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积淀,我国脊柱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凌锋教授与张鸿祺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通过术中DSA以及术中亚甲蓝(美兰)血管造影,术者可在术中明确病变的血管构筑,明确病变的切除程度并精确定位残余病变的部位。这项技术克服了脊髓血管畸形尤其是病变累及髓内病例的治疗瓶颈,极大的提高了此类疾病的安全治愈率,使我国在脊柱脊髓血管畸形手术治疗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我国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的先驱是珠江医院的李铁林教授以及段传志教授。该中心自1986年6月开展了脊髓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工作。李铁林教授于1996总结了珠江医院单中心10年的治疗经验,通过冷冻干燥硬膜颗粒,NBCA,可脱性球囊以及弹簧圈对脊髓血管畸形进行栓塞治疗,其纳入病例亚型多样,涵盖了脊柱脊髓动静脉畸形的主要分类,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髓周动静脉瘘,椎旁动静脉畸形以及硬脊膜动静脉瘘,同时对该治疗方式的心得与经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总结,对我国神经介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神经介入的快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展了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工作,许多神经介入的前辈对脊髓血管畸形的栓塞策略以及栓塞材料的选择进行了大量创新与探索。中日友好医院周宝玉等学者与1987年诊治1例出血起病的脊髓动静脉畸形病人,通过导管注入明胶海绵成功的降低病变的血流量。

1988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杨向进等学者通过液体栓塞剂栓塞治愈1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

解放军总医院的李宝民,周定标等学者于1990年最早报道使用PVA颗粒栓塞脊髓血管畸形,他们的病例中包括3例科布(Cobb)综合征,这也是国内最早报道的体节性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病例。

Onyx栓塞剂是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 (ethyl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EVOH) 溶解于二甲基亚砜 (dimethyl sulfoxide,DMSO) 形成的简单混合体,其中加入了微粒化钽粉,使之在X线下可视。相对于NBCA,该栓塞剂在部分椎旁动静脉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和神经根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中具有更多优势。2005年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庞尊中、黄成赛及顾福嘉三位学者首先在国内报道了使用Onyx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经验,他们认为Onyx具有不粘导管的优势,可以使栓塞剂在病变中获得更充分的弥散从而提高病变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