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嗯,谈点合作

“嗯,谈点合作。”苏九淡淡回应。

司机便不再多问,只是车开得更稳了些。

车窗外,八十年代的京城街景缓缓掠过,灰扑扑的楼房,稀疏的汽车,更多的还是叮当作响的自行车流。

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煤烟味和尘土味,混合着林晚手心里紧张的汗意。

林晚的心脏,从坐上出租车那一刻起,就变成了胸腔里的一只兔子,活蹦乱跳,不得安生。

她一会儿担心方案会不会有疏漏,一会儿又害怕自己到时候紧张得说不出话,给老板丢人。

她偷偷看向旁边的苏九,他正望着窗外,侧脸线条清晰,眼神平静,仿佛只是去参加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茶话会。

林晚心里暗叹:老板这定力,真是修炼到家了。

大概半个多小时后,出租车在一栋看起来颇有气势,但风格略显朴素的灰色大楼前停下。

楼体方正,墙面上挂着几个巨大的红色美术字——“长城计算机公司”。

门口有站岗的警卫,眼神锐利地扫视着进出的人员。

这里,就是计算机产业的摇篮之一,是无数技术人员心中的圣地。

苏九付了车费,带着林晚走向大门。

在门卫处登记,报上赵建国的名字和预约时间后,门卫打了个内部电话核实,很快便挥手放行。

走进大楼内部,一股属于国营大厂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水磨石地面光可鉴人,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来苏水味和纸张油墨混合的气息。

走廊两边的办公室门紧闭着,偶尔有人推门出来,大多是穿着中山装或者蓝色工作服的中年人,步履匆匆,表情严肃。

林晚跟在苏九身后,大气都不敢喘,脚步放得极轻。

两人按照指示来到三楼,找到了挂着“小会议室”牌子的房间。

门是虚掩着的。

苏九上前,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略显低沉的男声。

苏九推开门,只见会议室里已经坐着一个人。

约莫四十岁上下,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干净的白衬衫,袖子挽到小臂,露出精干的手腕。

他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略显清瘦,眼神透过镜片,带着一种审视的意味,但并不咄咄逼人。

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搪瓷杯,杯盖半开,冒着丝丝热气。

“您好,是赵主任吧?我是苏九。”苏九伸出手,语气不卑不亢。

那人站起身,与苏九握了握手,力度适中:“你好,苏九同志。我是赵建国。这位是?”

他的目光转向林晚。

“这是我的助理,林晚。”苏九介绍道。

“赵主任好!”林晚连忙微微鞠躬,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她感觉自己的手心又开始冒汗了。

“你好,林晚同志。”赵建国点点头,示意他们坐下,“坐吧,不用拘束。”

会议室不大,一张长条桌,几把木质椅子,墙上挂着一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标语,角落里还放着一个铁皮文件柜。

典型的八十年代机关单位配置。

林晚赶紧拿出笔记本和笔,挺直腰板坐好,眼观鼻,鼻观心,努力扮演一个合格的背景板和记录员。

赵建国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一口水,放下杯子时发出一声轻响。

他看着苏九,开口道:“苏九同志,马主任和叶三儿那边都跟我打过招呼了。说你有个关于电子领域的想法,想跟我们长城谈谈?”

他的语气很平和,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情,也没有明显的轻视,更像是一种程序化的询问。

毕竟,通过关系找上门来的“想法”,他见得多了,真正有价值的寥寥无几。

尤其是眼前这个年轻人,看着不过二十出头,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想法?

“是的,赵主任。”苏九点点头,神情依旧平静,“准确地说,是关于个人电脑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核心零部件标准化的一个初步构想。”

“哦?”赵建国眉毛微不可察地挑了一下,“个人电脑?核心零部件标准化?”

这两个词,显然触动了他。

长城公司现在的主力产品是0520系列微机,对标的是IBM PC/XT,正处于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阶段。

“个人电脑”这个概念在国内刚刚兴起,而“标准化”,更是关乎产业发展命脉的大事。

“具体说说看。”赵建国的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里的审视意味淡了些,多了几分专注。

苏九没有立刻拿出那厚厚的方案,而是先抛出了一个引子:“赵主任,不知道您是否关注过,在大洋彼岸,个人电脑除了用于办公和科研计算,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承担起信息处理、学习、甚至……娱乐的功能?”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赵建国的反应。

赵建国微微颔首:“有所耳闻。一些国外的报刊杂志上有介绍。不过,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和消费水平,谈家庭普及,似乎还为时尚早吧?”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谨慎的怀疑。

这是实话,86年的中国,万元户还是凤毛麟角,几千上万一台的电脑,对普通家庭来说是绝对的奢侈品。

“您说得对,现阶段谈大规模家庭普及确实早了。”

苏九顺着他的话说道,随即话锋一转,“但是,趋势是明确的。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个人电脑,或者说‘微型计算机’,小型化、个人化、多功能化是必然方向。”

“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办公市场和行业应用,更要看到未来三到五年,甚至十年后,当个人电脑真正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时,我们需要什么?”

苏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力,清晰地回荡在小小的会议室里。

“我们需要足够便捷、足够大容量、并且成本可控的‘信息存储’方式。这不仅是为了存储文档、数据,更是为了存储日益增长的软件、学习资料,甚至未来的图形、声音等多媒体信息。”

“目前我们广泛使用的5.25英寸软盘,容量只有几百KB,速度慢,可靠性也差强人意。赵主任,您设想一下,当一个软件就需要几张甚至十几张软盘来安装的时候,用户体验会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