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解伤寒》临证指南
- 唐绍华
- 3字
- 2025-03-15 08:21:02
上·篇
总·论 伤寒脉诊体系——传统脉诊3.0版诊断体系
传统的寸口脉诊断体系优点突出,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方便:掌握它的中医师,在任何场所,只需要探查患者手腕部的动脉搏动信息就可以进行诊断。
2.全面:左、右两手手腕部分,三根手指的距离就包含了12个脉位,方寸之间就可以诊断全身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是非常先进和高明的诊断体系。
那么这套体系的缺点又是什么呢?其实,它的优点正是它的缺点:
单侧三根手指的微小距离就涵盖了6个脉位,不同脏腑的脉位之间距离很短,医生对于脉位的把握稍有偏差,诊断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容易出现误诊,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当患者的脉管很细时,误差就会更加明显。因此,如何能避免因此产生的误差,就显得非常必要。除了不断临床实践、提高自己的脉诊技艺以外,如果有另外的辅助方法来减少误差就更好了。
再次参看《伤寒论》序言:“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在这段著名的千古序言中,仲师强调寸口、人迎、趺阳三部脉合参。在这里,其实仲师已经指明,在做全面中医脉诊诊断的时候,是要用人迎脉和趺阳脉来辅助寸口脉的诊断,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差的。这里提到了中医临床应用中比较完整的脉诊诊断体系——寸口、人迎、趺阳三部脉合参的脉诊诊断体系。这套完整的三部合参的脉诊诊断体系的全貌和具体临床应用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内容呢?这就是我要在本书的总论部分讲解清楚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将通过医案举例对这个体系进行具体解析。
病例总-1:林某,女,36岁。

寸口脉诊结果分析:
◎左寸口总脉沉弦细,寸口肝、胆脉弦,诊断有少阳病。
◎左寸口脉紧,诊断有太阳伤寒。
◎右寸口总脉滑,诊断有阳明经病。
引入人迎脉体系的脉诊结果:
◎右人迎脉实,诊断有阳明腑实病。
由于辅助了人迎脉体系,发现了寸口脉诊断时遗漏的“阳明腑实证”这一重要病机。左人迎脉革,也是寸口脉没有出现的脉象,当然也就提示了寸口脉没有的病机。
病例总-2:何某,女,65岁。

寸口脉诊结果分析:
◎寸口总脉弦,寸口肝脉弦、胆脉浮弦,诊断有少阳病。
◎寸口总脉紧,诊断有太阳伤寒。
引入人迎脉体系的脉诊结果,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脉象:
◎寸口脉弦而人迎脉洪大,完全不同。
◎左人迎脉洪实,右人迎脉实,诊断有阳明经、腑同病。
由于参照了人迎脉的诊断结果,发现了寸口脉诊断时遗漏的“阳明病”这一重要病机,那么在用药用方上,自然就会有不一样了。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由于人迎脉诊断体系的引入,可以发现寸口脉诊断体系中没有诊断出的重要病机,因此,与独取寸口的单一寸口脉法诊断体系相比较,人迎、寸口相互配合的脉诊体系在病机的诊断方面更为全面和精确。
下面介绍人迎脉的使用规律。经典里看似简单明了的内容,却令我费尽周折,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在《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终始”“经脉”“禁服”里,都提到了人迎脉的临床应用规律,条文如下: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根据这些记载,人迎脉的临床诊断应用看似简单,按照条文所述,通过比较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大小,不仅可以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更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十二经归属。为了方便理解,我把上文记载的使用规律总结如下:

在临床中,如果真的能够如上表记载的规律实际应用出来,那可以说是完美至极。比如按照《内经》里的记载:
◎寸口脉>人迎脉1倍,可以判断病在足厥阴肝经。
在临床六经辨证中,无论从脉诊还是从证来判断厥阴病都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按照《内经》记载的通过比较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大小来判断厥阴病,就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寸口脉<人迎脉2倍,可以判断疾病归属于足太阳经。
以此类推,其他经疾病的诊断也可以遵照上述规律。
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是否符合这样的规律呢?我经过反复的临床使用和验证,上述《内经》里的记载,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行的。原因是:疾病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患者并不会按照书本记载的这种理论模式来生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和最真实的病机往往是多病机联合致病。我在《脉解伤寒》一书里,曾经详细讨论过几种临床非常常见的多经合病的致病病机。在这里,我将其中的一类常见病机——“厥阴病合病太阳伤寒”作为例子讲解,看看用《内经》里记载的内容,就是比较人迎脉与寸口脉大小的规则,是否可以进行实际临床诊断。
理论上来说,具有这两个病机的患者的脉诊诊断结果应该是:
◎厥阴病:寸口脉>人迎脉1倍。
◎太阳病:寸口脉<人迎脉2倍。
那么,当病机是“厥阴病合病太阳伤寒”的时候,患者脉象的临床表现应该是寸口脉>人迎脉还是寸口脉<人迎脉呢?再进一步,如果患者再同时合病第三个病机——阳明病,即“厥阴病合病太阳伤寒合病阳明病”的三病机联合致病时,若按照《内经》的理论描述,则人迎脉、寸口脉比较的结果应该是:
◎阳明病:寸口脉<人迎脉3倍。
◎太阳伤寒:寸口脉<人迎脉2倍。
◎厥阴病:寸口脉>人迎脉1倍。
现在患者同时有阳明病和太阳伤寒,他的脉象应该是寸口脉<人迎脉2倍还是3倍呢?患者同时还有厥阴病,那么又应该是寸口脉>人迎脉还是寸口脉<人迎脉呢?换一个角度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患者有三阳的病机,即太阳、少阳、阳明合病,按照《内经》的理论记载,应该按照不同的倍数区分病在哪一经,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是人迎脉>寸口脉,那么我们来分析下面的病例,患者的实际脉诊结果是否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病例总-3:郭某,男,39岁。

寸口脉诊结果分析:
◎寸口总脉沉弦,诊断有少阳病。
◎寸口总脉紧,诊断有太阳病。
按照《内经》中人迎脉应用规律:
◎病在足太阳,寸口脉应该<人迎脉2倍。
◎病在足少阳,寸口脉应该<人迎脉1倍。
而现在的实际脉诊状况却是,寸口脉强,反而大于人迎脉。因此,该病例的实际脉诊结果并不符合《内经》中人迎脉、寸口脉大小比较的理论规律。
病例总-4:马某,男,67岁。

寸口脉诊结果分析:
◎左寸口总脉实,诊断有阳明腑实病。
◎寸口总脉紧,诊断有太阳伤寒。
按照《内经》中人迎脉应用规律:
◎病在足太阳,寸口脉应该<人迎脉2倍。
◎病在足阳明,寸口脉应该<人迎脉3倍。
但实际的脉诊结果却是,患者的寸口脉强,反而大于人迎脉,同样不符合《内经》中寸口脉、人迎脉大小比较的理论。
这样一来,大家就会发现,实际的脉诊结果,和经典中所记载的脉诊结果一对照,是有矛盾的,那么在临床运用中,医生应该按照哪一个标准进行诊断呢?更进一步,如果两者有这样的冲突,想要将两个体系合并使用进行互参的设想又能否实现呢?为什么同样是经典记载,《内经》的记载会与《伤寒论》临床应用有这样的不同呢?导致这样不同的原因会出在什么地方呢?于是我继续深入挖掘,一方面反复看书,一方面不断实践验证,历经数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原因,而我想要得到的人迎脉、寸口脉合并使用、互参互补的应用规律的设想也就圆满达成了。
针对上面这个经典理论记载与临床实际表现不同的问题,当我在临床中屡受挫折、四处碰壁的时候,仔细反复阅读经典,忽然意识到了它们不同的原因:以临床中常见的厥阴病为例,《内经》里的“厥阴病”和《伤寒论》里的“厥阴病”,两者指代的是同一类疾病吗?请大家和我一起看下面的几段引文:
◎《灵枢·终始》: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灵枢·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根据上述《内经》条文的记载,厥阴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是“泄肝经,补胆经”。如果从条文记载的治疗方法进行反向推证,那么这里提到的“厥阴病”就是一个“肝实热”的疾病,这就与《伤寒论》六经病定义的“肝虚寒是厥阴病”是不一样的疾病。按照《灵枢·经脉》的记载,这里的“肝虚寒”即六经病的“肝虚寒的厥阴病”,它的脉诊诊断结果是“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也就是寸口脉<人迎脉。同样的情况,《伤寒论》记载的三阴病中的太阴病和少阴病,分别指“脾虚寒”和“肾虚寒”,按照《灵枢·经脉》的理论,脉诊诊断结果也都应该是寸口脉<人迎脉的。但是临床实际情况,如病例总-3有典型的少阴病、病例总-4有典型的厥阴病,如果按照《灵枢·经脉》记载的规律推测,脉诊结果都应该是寸口脉<人迎脉的,而这却和实际脉诊结果并不一致(实际脉诊结果是寸口脉>人迎脉)。最后,我经过临床疗效的反推来进行反复验证得出结论:《内经》中记录的寸口脉与人迎脉大小比较的诊断规律在诊断三阴病的时候,并不适用于《伤寒论》中三阴病的临床诊断应用。《内经》中提到的人迎脉的使用,是以“十二经病证”为主,然后再比较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大小,以此确定虚实,进而指导临床针灸的补泻治疗的,而这样的规律,是不能指导错综复杂的伤寒六经合病的诊断和用药治疗的。
当我终于把上述内容厘清以后,便能继续往下深入研究了。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将人迎脉作为一套诊断体系为我们所用了呢?从上文给出的医案脉诊结果表中可以看出,结论并不是这样的。虽然临床应用中不能按照《内经》记载的单纯比较寸口脉和人迎脉的大小来诊断确定《伤寒论》里的六经病,但是经过我的反复临床验证,按照下述方式引入人迎脉体系来辅助寸口脉体系的诊断,就非常有使用价值了:
◎在临床诊断应用中,不是简单地比较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大小,而是像探查寸口脉一样,直接读取人迎脉的各种脉象,再将人迎脉的脉象与寸口脉的脉象进行比较和互参,从而达到辅助寸口脉法诊断体系的要求。在以上所举的病例里,就反映出了两套体系合参互补的优势。
◎人迎脉在足阳明经,属阳;寸口脉在手太阴经,属阴。一阴一阳完美地配合,互相验证,互相校对,能极大地提高脉诊的精准度。虽然不能通过比较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大小来判断《伤寒论》的六经病,却可以据此判断患者的阴、阳属性。
《灵枢·禁服》记载:“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平人,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以此推之,阳人,四季人迎大于寸口;阴人,四季寸口大于人迎。
病例总-1、病例总-2 的患者是“阳人”,而病例总-3、病例总-4 的患者是“阴人”,这与患者的性别是没有关系的。在实际临床中,阳人和阴人各部位的正常脉象的表现是不同的,在了解患者体质状态的前提下,再进行疾病的脉诊诊断和治疗,就非常有实用性了,而单纯依靠寸口脉法诊断体系诊断患者的阴阳属性,是不准确的。
为了方便本书的写作和理解,以及与《脉解伤寒》的内容保持连续性,我将《脉解伤寒》里介绍的寸口脉法诊断体系称为“传统脉诊1.0版诊断体系”,将寸口、人迎、趺阳脉合参的脉诊诊断体系称为“传统脉诊2.0版诊断体系”,接下来探讨“趺阳脉”。
中医的趺阳脉,指人体双足的足背动脉,该动脉变异较大,一般诊脉时选取胃经的陷谷穴和解溪穴之间的区域里脉动最明显的部位进行探查。探查趺阳脉的目的,主要是诊断患者胃气的状态。
◎趺阳脉的正常脉象是浮而微洪。
◎如果患者有胃实热的症状,则趺阳脉常见洪、滑、实的脉象。
◎如果患者有胃虚寒的症状,则趺阳脉常见沉、沉细弦、涩、弱等脉象。
趺阳脉的脉象和寸口脉的胃脉脉象都可以反映人体胃气的状态,用于确定患者胃气的虚、实、寒、热,从而指导治疗。胃气的状况对于所有疾病的治疗及病程的全过程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准确判断胃气的状态对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况下:
◎趺阳脉和寸口胃脉的脉象结果是相似的,在实际应用中起到让中医师进一步确认诊断结果的作用。
◎但是,在临床中,趺阳脉脉象也有与寸口胃脉的脉象结果相反的时候,如果探查到这样的情况,根据我的经验总结,一般以趺阳脉的脉诊结果为主要用药用方的诊断依据。
病例总-1、病例总-2 的患者,寸口胃脉弦,趺阳脉沉弦,都代表有“胃气虚寒“的病机;病例总-4患者的寸口胃脉和趺阳脉均是洪脉,代表患者是在胃气充盛的基础上发生了阳明经病,如此一来,对于准确用药及确定药物剂量,就有了客观依据。在这3个病例中,寸口脉的胃脉和趺阳脉的脉象对于胃气状态的反映是一致的。
而病例总-3患者的寸口胃脉为洪脉,提示患者有胃热,趺阳脉的脉象却是沉弦脉,提示应有胃虚寒,寸口脉和趺阳脉关于胃气的脉诊结果是相反的,根据我总结的使用经验,这种情况要以趺阳脉的脉诊结果为主进行诊断和用药。病例总-3是一例诊断为在胃虚寒的基础上发生了阳明经病的病例。通过该病例可以看出,患者寸口胃脉脉象和趺阳脉脉象的结论完全相反,由于引入了趺阳脉,揭示了胃气的真实状态,从而及时有效地弥补了寸口脉诊断的误差,减少了治疗的失误,从而大大提高了疗效。引入趺阳脉,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胃气的真实状态,比独取寸口的脉诊体系更加完善。
按照仲师的理论指导,在实际应用中,将人迎脉和趺阳脉引入寸口脉法诊断体系,大大增加了对六经病的诊断、辨证的准确性,据此指导的治疗结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在将几个重要的临床使用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太阳伤寒病:以寸口紧脉为主来进行判断。
2. 阳明病:以寸口滑、洪、实脉为主,辅以人迎脉滑、洪、实,趺阳脉滑、洪、实,来进行判断。
3. 少阳病:以寸口脉弦细为主,辅以人迎脉弦,趺阳脉弦细,来进行判断。
4. 厥阴病:以寸口脉革、虚为主来进行判断。
5. 少阴病:以寸口脉微、细为主来进行判断。
6. 太阴病:以寸口脉沉缓、弱为主来进行判断。
如果说寸口脉法是传统脉诊1.0版诊断体系,那么人迎、寸口、趺阳脉合参的脉法就是传统脉诊2.0版诊断体系。当我在临床中娴熟应用传统脉诊2.0版诊断体系以后,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都在1.0版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趺阳脉的加入,帮助我有效规避了很多类似病例总-3的误诊情况。我在综合应用趺阳脉之前,对于患者胃气状态的判断完全依靠寸口脉法诊断体系里的胃脉脉象诊断结果,但在诊断中曾经出现过寸口胃脉洪、实,而患者反而有胃虚寒症状的情况,患者的症状反应与寸口脉诊的结果是相反的,在传统脉诊2.0版诊断体系引入使用之前遇到这类情况,从治疗结果看,有一部分诊治就只能舍脉从证进行诊断和治疗。虽然这类情况临床占比不多,但却会导致我对自己脉诊诊断的准确性产生怀疑,究竟是寸口脉法诊断体系不可靠,还是我摸错了脉?直到引入了趺阳脉,就很少再出现上述误诊或者模棱两可的情况了,基本能够达到完全依靠脉诊诊断结果来指导有效而精准的临床治疗的目的。
趺阳脉对于胃气状况的诊断准确度很高,可以说是难得的专脏专脉。我在《脉解伤寒》中分享过我的临床发现:现代疾病中,罹患厥阴病及合病厥阴病的患者实在是太多了,绝大多数的疑难杂症、慢性病等都和厥阴病息息相关。因此,厥阴病的诊断,对于这些广泛存在,而中西医都难以快速有效治疗的疾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一直专注于完善厥阴病的诊断,虽然有了传统脉诊2.0版诊断体系,但是对于厥阴病的诊断还是达不到像胃脉诊断那样的精确度,在运用趺阳脉体系取得满意疗效以后,受其启发,我便思考是否存在像趺阳脉这样的一个脉位,可以用来专门确定肝脏虚实并和寸口脉法诊断体系互参呢?如果能找到肝的专脏专脉,则对于厥阴病的诊断准确性势必会有质的飞跃,进而对于指导厥阴病的治疗也能进步一个很大的台阶。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但是在临床实际摸索中却一次次无功而返,久久不能突破。
每当我遇到专业上无法突破的瓶颈时,回归经典、反复阅读,已经成为我多年行医生涯中的制胜法宝。只要足够细心、耐心和深入,这个方法就从未让我失望过,对于专脏专脉的问题,我依旧照此办理。再次详读《伤寒论》序言:“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在仲师的序言中,“九候曾无仿佛”中的“九候”,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当我反复阅读下面这段经典记载的时候,果然不负期望,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在《素问·三部九候》中:
“帝曰:何谓三部?歧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歧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书读万遍,其意自现”。我一直寻找的专脏专脉的位置,原来就记载在这段经典里。“下部天,足厥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这不就是我一直探寻的肝的专脏专脉吗!而且不仅有肝的专脏专脉,五脏的专脏专脉都齐全了!当我领悟了古人的经验时,那种激动和开心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理论通达以后,我马上付诸实践,经过几年的临床调整和验证,最终逐一确定了五脏的专脏专脉脉位及其使用细节,在使用娴熟并得到大量临床病例验证后,我才开始动笔写作此书,分享我的经验。至此,在“传统脉诊2.0版诊断体系”的基础上,合并引入五脏的专脏专脉体系,最终形成“传统脉诊3.0版诊断体系”。在此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传统脉诊1.0版诊断体系”能够帮助中医师详尽地观察到疾病的一维世界,“传统脉诊2.0版诊断体系”能够帮助中医师看到的是二维世界,而“传统脉诊3.0版诊断体系”,就能为中医师清晰地呈现出疾病真实而丰富立体的三维世界。
我在“传统脉诊3.0版诊断体系”的指引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六经辨证,重新诊断六经疾病,得到的是一番全新而深入立体的三维诊断结果,它对于指引六经病的治疗走向何方、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和高度,就不言而喻了。从医者皆知,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其进步一定是要依靠诊断水平的进步来推动的。现代西医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家为之瞩目的成绩,造福人类,就是因为它借助了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诊断水平。而曾经发展全面和系统、站在过很高医疗水平层次的中医医学体系,就是因为当初完善的诊断体系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和湮灭,才走向没落,现在我有幸在无声的经典老师和有声的汉默医生和杨老师的无私帮助以及无数患者的信任支持下,不忘初心不断努力,重新还原回经典的中医诊断体系,重新见识了中医的伟大,衷心希望有缘阅读到此书的朋友,能够和我一起,领略中医的魅力和惊人的疗效。
首先介绍“传统脉诊3.0版诊断体系”中厥阴病的诊断原则:
◎经过大量的病例观察,肝的专脉虽然可以反映肝脏的虚实状态,但是有的患者由于气机阻塞,在实际临床摸脉探查中,肝专脉经常隐而不现,因此并不是每位患者的肝专脉都能够被清晰地探查到。因此,只能在这个专脉显现出来的时候,才能辅助寸口、人迎脉体系一起做诊断。
◎通过对肝专脉能够被探查出来的大量病例的诊断总结,最终发现:除寸口肝脉探查到虚脉、革脉是诊断厥阴病的关键脉象以外,人迎脉出现虚脉和革脉也是诊断厥阴病的重要脉象。
这样一来,总结上述两点,当患者出现下述脉象时,就能够确诊厥阴病了:
◎寸口脉是虚、革脉。
◎人迎脉是虚、革脉。
◎肝专脉是虚、革脉。
和以上对于厥阴病的诊断经验类似,对其他几经病的诊断,同样是三套脉诊体系合参,互相辅助,互相验证,不仅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而且降低了脉诊的难度。为获取可靠的治疗依据提供了强有力的诊断支持。
肝专脉经常由于气机阻塞而缺失,但是肾专脉和脾专脉在临床中却总是可以摸到的,这样一来,对于少阴病和太阴病的诊断就比单纯依靠寸口脉的肾脉、脾脉更加准确。
◎少阴病的脉诊诊断使用原则是:以肾专脉虚、革为主判断,寸口总脉微、细作为辅助。
常见的临床情况是,患者的肾专脉很虚,但寸口脉并不微、细,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寸口脉的微、细脉并不是少阴病诊断的必要条件。
◎太阴病的脉诊诊断使用原则是:以脾专脉弦、紧、弱、沉为主判断,寸口总脉弱、沉缓作为辅助,但并不是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人迎、寸口、趺阳脉诊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五脏脉诊体系,其所共同构成的“传统脉诊3.0版诊断体系”,能够清晰、全面、立体地诊断伤寒六经病错综复杂的真实临床情况,是迄今为止,我使用和验证过的最实用的中医临床脉诊诊断体系。
我们用传统脉诊3.0版诊断体系重新分析上文引用的病例:
病例总-1:林某,女,36岁。

续表

注:“常脉”指脉象正常。
脉诊结果分析:
我们逐一以传统脉诊1.0版、2.0版、3.0版诊断体系分析,得到以下诊断结果:
寸口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寸口总脉沉弦,诊断有少阳病
◎左寸口脉紧,诊断有太阳伤寒。
◎右寸口总脉滑,诊断有阳明经病。
人迎、寸口、趺阳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右人迎脉实,诊断有阳明腑实病。
◎左人迎脉革,诊断有厥阴病。
◎趺阳脉沉弦紧,诊断有胃虚寒。
五脏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左肝专脉浮,诊断有轻度肝虚寒。
◎双侧肾专脉脉象正常,诊断肾不虚。
◎右脾专脉沉缓,诊断有轻度脾虚。
综合以上三套脉诊诊断体系的诊断结果,最终该患者的综合病机确定如下:
◎太阳伤寒
◎阳明经、腑同病
◎少阳病
◎轻度太阴病
◎厥阴病
◎胃虚寒
据此诊断结果选择经方加减开出的处方,兼顾全面,不会有所遗漏。不仅医者对治疗非常有把握,患者服药后的反应也会非常明显,自然可以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疗效。不会出现因为症状的局限和交叉而导致多病机遗漏,或因单一脉诊体系精确性不足导致诊断模棱两可和治疗顾此失彼的局面。
通过对传统脉诊3.0版体系诊断的病例观察总结:在临床实际中,六经病同病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其中最特别的一组同病的病机是厥阴病和少阳病同病。在我写《脉解伤寒》的时候,在临床上主要使用传统脉诊1.0版诊断体系,也就是寸口脉法诊断体系来进行诊断。当需要辨别厥阴病和少阳病时,厥阴病的寸口总脉是阴弦脉;少阳病的寸口总脉是阳弦脉。诊断的关键点是寸口肝脉的脉象,如果是革脉或虚脉,就是厥阴病;如果是弦洪脉或弦实脉,就是少阳病。因此,对于厥阴病和少阳病的诊断就出现了非此即彼的结果。即:要么是厥阴病,要么是少阳病,而厥阴病和少阳病同时出现的情况就是完全不可能的。基于这个“非此即彼”的诊断结果,我在临床中经常会根据这个脉诊的变化规律来指导治疗,患者的病机忽而是厥阴病,忽而从阴出表而转为少阳病,忽而又从阳转阴而转为厥阴病,充满了令我迷惑的不确定性。直到我合并使用了五脏脉诊体系以后,才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原来,厥阴病和少阳病是完全可以同时存在的。不仅如此,在同一位患者身上,伤寒六经病的病机也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而且,越是疑难杂症,越是中西医都难以治疗的疾病,六经同病的几率就越高。正是由于我的传统脉诊诊断水平的提高和完善,才能够突破很多在单一的寸口脉法诊断体系,甚至寸口、人迎、趺阳脉诊体系应用于诊断时的规则和限制,从而获得更加接近于临床真实情况的全面诊断结果,指导治疗上到新的台阶。
下面我们再用这套全面的体系分析以下病例:
病例总-2:何某,女,65岁。

脉诊结果分析:
寸口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寸口总脉弦,诊断有少阳病。
◎寸口总脉紧,诊断有太阳伤寒。
人迎、寸口、趺阳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左人迎脉洪实,右人迎脉实,诊断有阳明经、腑同病。
◎人迎脉革,诊断有厥阴病。
◎趺阳脉沉弦紧,诊断有胃虚寒。
五脏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肝专脉弦短,诊断有肝虚兼气滞。
◎右肾专脉是常脉,诊断少阴不虚。
◎脾专脉弦紧,诊断有太阴虚寒。
◎左大肠专脉实,诊断有阳明病。
综合以上三套脉诊诊断体系的诊断结果,最终该患者的综合病机确定如下:
◎太阳伤寒
◎阳明经、腑同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厥阴病
◎胃虚寒
病例总-3:郭某,男,39岁。

脉诊结果分析:
寸口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寸口总脉沉弦,诊断有少阳病。
◎寸口总脉紧,诊断有太阳伤寒。
◎寸口胃脉洪,诊断有阳明经病。
人迎、寸口、趺阳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趺阳脉沉弦紧,诊断有胃虚寒。
五脏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左肝专脉浮,诊断有轻度肝虚寒。
◎肾专脉革,诊断有少阴病,肾阴、阳两虚,而且程度比较严重。
◎左脾专脉弦,右脾专脉紧,诊断有太阴病。
◎大肠专脉实,诊断有阳明病。
综合以上三套脉诊诊断体系的诊断结果,最终该患者的综合病机确定如下:
◎太阳伤寒
◎阳明经、腑同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胃虚寒
通过对病例总-3的分析,患者遗精的主要病机是少阴病,但如果在治疗时只是一味温补,忽略了在表的三阳病,就很难取效,患者服药后还会出现其他不适症状。这就是“虚不受补”背后真正的原因所在。
病例总-4:马某,男,67岁。

脉诊结果分析:
寸口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左寸口总脉实,诊断有阳明腑实病。
◎寸口总脉紧,诊断有太阳伤寒。
◎寸口胃脉、肺脉洪,诊断有阳明经病。
◎左寸口总脉弦,诊断有少阳病。
◎寸口总脉革,诊断有厥阴病。
人迎、寸口、趺阳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趺阳脉洪,诊断有阳明经病。
五脏脉诊体系诊断结果:
◎左肝专脉虚,诊断有厥阴病。
◎左、右肾专脉虚,诊断有少阴病,肾阴、阳两虚。
◎脾专脉紧,诊断有太阴病。
◎大肠专脉实,诊断有阳明病。
综合以上三套脉诊诊断体系的诊断结果,最终该患者的综合病机确定如下:
◎太阳伤寒
◎阳明经、腑同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从上述病例的脉诊诊断及脉诊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临床实践中,三个脉诊体系在诊断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互相配合,互相校正,互为补充。
◎寸口脉法,统观全局。
◎人迎、寸口脉法,明确阴阳。
◎趺阳脉法,确定胃气虚实。
◎五脏脉法,进一步确定五脏虚实,对于三阴病的诊断尤为重要。
只有熟练使用三套脉诊诊断体系进行精确的六经诊断以后,才能娴熟地选取、组合经方,调整药味的加减、药物的剂量,进行精准治疗,真正全面掌握和应用中医这门宝贵的医学体系来治疗各类疾病,重新回到它的巅峰。到那时,治愈各类疑难杂症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以下章节将按照六经病的顺序,结合我治疗过的真实病例,逐步详细分析“传统脉诊3.0版诊断体系”,讲解三套脉诊体系合参的具体临床应用,在详细而全面的传统脉诊结果指引下,进一步掌握对于伤寒六经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