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内科学(第5版)
- 张文武主编
- 1303字
- 2025-03-14 18:26:31
第4节 缄默状态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基本概念
缄默即不说话,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状态下,没有普遍的运动抑制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沉默,既不说话,也不用言语回答任何问题,但有时可用表情、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意见。木僵患者也缄默不语,但木僵患者有普遍的运动抑制。因此,木僵患者的不语不能诊断缄默状态。
二、常见病因
缄默状态可见于以下多种疾病,因而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此处略不便详细阐述。缄默的常见疾病有:分裂症缄默、癔症性缄默、选择性缄默症、器质性缄默等。
【诊断】
区分不同性质的缄默有助于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分裂症缄默的诊断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缄默可以在木僵的基础上,也可在无明显木僵的情况下出现。这类患者对询问不作回答,或不理睬;少数患者可用书写作简单回答。常有敏感多疑、过分警觉、敌意、被害感等其他分裂症症状,有助于诊断。
二、癔症性缄默的诊断
患者不用言语回答问话,而是用点头、手势、表情或书写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通常无痛苦表情,也不积极要求治疗。部分癔症性缄默由癔症性失音引起,此时患者想说话,但又苦于不能发音。患者努力作发音状,却完全发不出声音或者发出嘶哑或耳语声。患者的发音障碍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并有表演性人格,有助于癔症的诊断。
三、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患者具有理解和说话的能力,但在某种或某几种社交场合(多见于学校)拒绝讲话,而在其他场合可以正常讲话,根据这种表现,诊断多不困难。
四、器质性缄默的诊断
器质性缄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缄默,而是由于脑损伤所致,常见有以下几种:
1.运动性(表达性)失语症
严重的脑损伤可表现类似缄默的症状。这类患者是由于大脑的言语运动中枢受到了器质性损害,如外伤或肿瘤压迫,以致言语运动肌肉得不到言语运动中枢的指令而失去说话功能。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说话,也很想说话。轻者能发单词而不能成语句,严重者完全不能说话。
2.去皮质状态
称为无动性缄默症,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不是真正的缄默。患者貌似清醒,眼睑开闭自如,眼球灵活转动或凝视,但不能随光或物体作跟随运动。患者无任何意识活动和反应,不语不动。对疼痛刺激反应存在,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应正常。可出现吸吮、咀嚼和强握反射。四肢肌张力可增高,并可出现自发性或反射性去皮质强直或去脑强直。两侧病理征阳性。本症的大脑皮质弥散或广泛严重损害而脑干某些功能尚存。
【治疗】
根据原发病的性质和种类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一、分裂症缄默的治疗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舒必利(0.1~1.0g/d)、(0.1~0.8g/d)、阿立哌唑(10~30mg/d)。严重者可按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处理(见本章“第3节 木僵状态”)。
二、癔症性缄默的治疗
常用暗示治疗(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治疗前应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匆忙的暗示治疗常常失败,必须在建立高度信任的关系之后再实施暗示治疗。先检查患者的声带,将检查结果告诉患者,并向他说明他的发音器官是好的。然后在配合针灸或电针刺激治疗的同时给予语言暗示,诱导患者发“啊”音,逐渐转为发单词和句子。
三、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对这类患者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若患者同时合并情绪或行为障碍,可同时予以相应药物治疗。
四、器质性缄默的治疗
主要在于鉴别,治疗的关键是病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