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器官移植的希望与未来
器官移植为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福音,而移植物的保存方法——机械灌注(machine perfusion,MP),更为等待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以往甚至是现在,静态冷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依旧是最简单的移植器官保存方法,但其必然导致器官损伤,不能满足目前越来越多扩展标准供体的边缘器官的使用。随着扩大标准供体(extended criteria donors,ECD)的边缘器官的使用,SCS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存,因此科学家们可以寻找更有效的器官保存方法。器官保存是从体外循环的原始概念发展而来的,体外循环这一词是在1812年Cesar Julien Jean Le Gallois的专著中首次出现。他推测,如果心脏可以持续地灌注,并为器官提供足够的血液,不管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制造的,这样有可能无限期地保存体内任何一部分。1849年,德国科学家Carl Eduard Loebell第一次描述了在离体猪肾上进行的灌注实验。1885年,Max Von Frey和Max Gruber建立了第一个封闭的人工循环系统,它与今天的MP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1935年,Lindbergh和Carrel设计了一种用玻璃制成的灌注泵,该装置可以进行体外灌注并且能够保存甲状腺。动物模型的离体机器保存肝移植最早由Brettschneider等在1967年报道,并由Starzl应用于第一批人肝移植。从此MP成为临床实践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延长供受体的交叉匹配和器官运输的保存时间。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Folkert Belzer和James Southard开发的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溶液——UW液,提高了保存时间,并且SCS是一种更廉价、更简单的器官保存方式,且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供体器官的质量,因此人们对MP的兴趣降低了。后来,由于器官短缺迫使更频繁地使用扩展标准供体器官,很多临床研究表明MP能够产生更好的短期结果。更甚,在2002年,Brasile等研究了在延长热缺血时间的犬自体肾移植模型中移植物的功能。他发现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后的所有肾脏都具有功能。随着扩大标准供体器官使用的增多,NMP变得越来越重要。2011年NMP首次用于人类肾移植并取得成功。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对NMP感兴趣,并且对其进行研究。无缺血器官移植便是NMP的发展产物。
高质量捐赠器官的供应对移植至关重要,器官保存技术是器官移植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决定了移植器官的价值。MP更能够判断扩展标准供体移植物是否适合移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移植物短缺的问题。
器官移植已然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器官短缺、IRI、移植后排斥反应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为了继续为等待移植的患者架起延续生命的“桥梁”,需要各个领域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无缺血器官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器官移植方法,可有效地避免IRI带来的危害,为人类的器官移植事业开拓新的道路。未来应扩大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应用,有效地将其优势发挥在各个器官的移植上,并且要拓宽扩大标准供体器官的应用,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数量更多且质量更高的器官。
(赵 强 李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