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皮肤病学发展简史

关于皮肤病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殷墟的甲骨文中,如“疟”“疥”“癣”等,应该是最早的皮肤病病名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皮肤病的记载逐渐增多,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已知的我国最古老的医书,书中记载的皮肤病有17种:巢者(体臭)、身疕(顽固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白处(白癜风)、疣以及马疣(寻常疣)、夕下(腋下湿痒类皮肤病,如多汗症、湿疹等)。在外治法中,有熏、浴、熨、酒、按、擦、印等,其中敷法内容丰富,共有110首,几乎占全书的一半,并载有我国皮肤科迄今所见的第一首美容处方(组成:白芷、辛夷、杜衡等)。该书还记载了物理方法治疗皮肤病,如火灸治疗“痂”“干瘙”;以药物为介质按摩治疗“疥”与“冻疮”;以爪刮法治疗皮肤色素减退及痂症。

“皮肤”一词首次出现在《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中关于皮肤病相关病名近30种,如痱、秃、皮痹疽、痤、皶(酒渣鼻)、疠风(麻风)、毛拔(斑秃)等。书中论述皮肤和皮肤附属器的解剖、生理、病理,包括毛发、毛孔、腠理、爪甲等,如“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玄府”指汗腺及其开口。强调肺脾肾心肝与皮肤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如“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皆是从整体观念考虑皮肤的生理病理。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著作,书中描述的皮肤病包括:急性女阴溃疡、眼-口-生殖器综合征、色汗症、色素沉着皮肤病、脂溢性皮炎、荨麻疹、皮肤角化性改变 、湿疹、脱发、红斑狼疮等,有些甚至是世界上首次报道,这为中医皮肤病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世界上首次急性女阴溃疡的记载:“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介绍“以绵缠箸如茧”以便“浸汤沥阴中”的治疗方法,同时“蛇床子仁,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纳之”实为阴道栓剂之雏形,开后世外治法之先河。湿疹,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浸淫疮是张仲景对急性湿疹的最早记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及《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均提及浸淫疮的症状,同时提到了应用黄连粉治疗浸淫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对化脓性感染等外科疾病有突出贡献。该书首次记载以局部有无“波动”作为辨脓的指征,明确记载了局部触诊方法和有脓、无脓的临床指征;并把脉搏与体温的变化也视为诊断有脓无脓的重要指征,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不同化脓性感染保守治疗或切开治疗的原则和适应证。书中相当多的内容是论述皮肤病的,所记载的皮肤病包括疥、癣、疮、疥、鼠乳、瘾疹、秃疮、痱、热疮、皮疱等几十种,每种疾病均有相应的治疗方药,如用紫草膏方治疗小儿头癣疮,用白蔹膏方治疗皮肤热痱,用五黄膏方治疗久病疥癣,用麝香膏方治疗面黑皮疱,用白芷膏方治疗发秃等。书中首次记载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家早了6个世纪。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科学技术进步,中外交流频繁,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外科医家诊断以及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皮肤病的病种增多,而且对大部分病证的诊断更加明确,针对病因及部位、经络的治疗法则基本确立,妇人、小儿、老人以及皮肤防护与美容方面的皮肤病逐渐分化出来,丰富发展了皮肤病理论体系。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其中15门309候涉及皮肤病,相当于130种皮肤病。《诸病源候论》首次按病因、部位、症状等对皮肤病进行分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且,在该书中,虫致病学说作为皮肤科疾病的病因学说得到较大发展。隋唐医家对诸如尸注、鬼疰、麻风等病均认为是“虫”引起之病,赋予“虫”说更深更新的意义。《诸病源候论》还将“疥虫”和“疥疮”联系起来,指出病因为“并皆有虫”,对疥的传染性已有明确认识。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30卷,涉及皮肤病证名称近200种,所列述常见皮肤病证计150余种,还有小儿皮肤病、妇女皮肤病、老年皮肤病、皮肤病新生物、麻风等。该书重视皮肤与脏腑的关系,如《备急千金要方·面药》中以栀子丸治疗酒渣鼻,以肺合皮毛立论,以栀子、大黄等涤肺胃之热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成为后世医家治疗面部皮肤病的依据。《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也认识到妊娠期对胎儿皮肤发育的影响,指出妊娠七月“密腠理”“皮毛已成”,妊娠八月“成肤革”“光泽颜色”;妊娠九月“养毛发,致才力”。此外,《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美容方药和方法,是我国历代方书中较早、较完整记录美容理论和美容方药的医学著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医学美容水平,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

宋代伍起予编撰的《外科新书》(已佚),是现知我国医学史上以“外科”命名的最早著作,比较重视外科痈疽特别是背疽的早期治疗。李迅的《集验背疽方》是一部治疗背部化脓性感染的专书,介绍了背疽的主证、兼证的鉴别,诊治和多种经验方,书中每方之前均有论说,辨析证候的虚实、治疗的节度,所载方剂如五香连翘汤、内补十宣散、加减八味丸、立效散等堪称良方。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论述了外科疮疡痈疽等化脓性感染之病因、症状体征、诊断以及诸种医疗方药和技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并且第一次明确使用“癌”字记录疾病。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的“主火论”及“六气化火说”理论对皮肤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人之疖肿,因内热外虚所生也……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腠理开,为风湿所乘,脾气湿而内热则生疮也。”“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沃之,其痒不去,谓寒能收敛,腠理闭迷,阳气郁结,不能越散,沸热内作故也。”刘完素创立的“防风通圣散”治疗皮肤病,具有解表攻里,发汗达表,疏风退热之功效,主治表里俱实证,至今应用临床,疗效甚佳。并且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白术散等名方,仍为治疗荨麻疹、中毒性红斑、疮、癣、发斑、多汗症等病证的效方。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明代外科(包括皮肤科)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出现了革新的趋势,中医皮肤科发展成熟。明代外科著作约有50种,其中有20余种至今仍是学习研究的参考书,如汪机的《外科理例》、薛己的《外科发挥》 《疠疡机要》 《外科枢要》、沈之问的《解围元薮》、王肯堂的《外科准绳》、申斗垣的《外科启玄》、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陈司成的《霉疮秘录》等,综合反映了明代外科学的发展水平。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外科学名著,涉及疮疡、皮肤疾病、外伤蛇毒、性传播疾病等多方面,实乃中医外科疾病之大全,以“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开创了外科“正宗派”之先河。书中指出“外之证,必根于内”,强调“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并且十分重视保护脾胃。

明代麻风盛行,引起医家广泛重视,出现麻风专著。沈之问的《解围元薮》开始对麻风做出系统阐述,指出麻风病是“传染所袭”,揭示本病的传染方式系接触传染、飞沫传染等,还指出机体状况在形成传染中的决定性作用。沈氏首倡麻风病以脏腑经络统之,开麻风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天时毒气,脏腑混淆,互伤舛疰,变症源当。然肺病则痛,胃病则痒,肾病则麻,心病则烂,肝病则挛,脾病则脓”。并且总结了大枫子治疗麻风的经验,否认了服用大枫子“瞽目”之说。薛己撰《疠疡机要》,对麻风病的本症、变症、兼症与类症的辨证治疗等予以全面阐论和辨析,加上清代的《疯门全书》,合称中医学麻风三大专著,各具特点,使麻风病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经过长期的历史经验和积淀,到了清朝,无论是医学理论还是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名医辈出。

中医外科发展至清代形成三大学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学术思想为代表,所以称为正宗派。临证以脏腑经络、气血为辨证纲领,治疗上内外并重,内治以消、托、补为主,外治重视刀针、药蚀等法。全生派则以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为代表,重视阴阳辨证,治疗上“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以温通为法则,反对滥用刀针,主张“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治疗阴证。创立阳和汤、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以及阳和解凝膏等方剂,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心得派以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代表,强调温病与外疡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的一致性,将三焦辨证与外科审症求因相结合,把走黄、内陷与热入营血的治疗结合起来,应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沿用至今。

《外科大成》由清朝祁坤撰写,是继承“正宗派”的重要著作,主张消托补治疗痈疽,内外治并重。“是集也,辨证辨名从博,虽微疵悉备而不遗,用药用方从约,单刀直入以取效。至于独悟之心法,不传之秘方,皆为一盘托出,不复珍惜”,以上祁氏以短短数语,如实地概括了本书的全貌。其子昭远继承父业,入太医院为判官,其孙祁宏源亦太医院人员,在乾隆四年(1739年)奉旨编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就是在《外科大成》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疡医大全》为清代顾世澄所著,全书40卷,为疮疡专书。作者汇集前代有关外科治疗的专著及其先祖宁化、父青岩家藏秘方编撰著成。书中汇集《黄帝内经》以下历代外科精要之论分类编辑,是清代外科学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巨著,对中医外科学术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网罗浩博,不愧大全”。

《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清末吴师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外治法专著。吴氏强调辨证论治在中医外治中的应用,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该书创立了经皮吸收理论,认为“病先从皮毛入,药即可由此进”。此外,该书收集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法,包括贴、涂、熨、敷、洗、点、灸、照、烧、爆、熏、蒸、煮、糁、掺、扑、抹等百余种,对古代外治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且收集了大量的民间单、验方,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治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对后世中医外治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