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脉经
- (晋)王叔和撰 贾君 郭君双整理
- 1015字
- 2025-03-18 22:23:49
整理说明
西晋时期王叔和编著的《脉经》是我国传世最早的一部中医脉诊学的专著,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由于该书收集了多部汉晋时期的重要医学文献,特别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在《脉经》卷七至卷九得以充分反映,对学习掌握《伤寒论》《金匮要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唐代太医署培养医生的必读之书中,有关经脉及望诊、伤寒论治内容,可散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学大型类书中。由于该书流传年代久远且非常重要,到宋朝熙宁元年,《脉经》经过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的类次,先后以大字本、小字本两种版本,由国子监向全国刊行。其间有地方坊刻本出现,如福建建阳本(马继兴先生认为是广西漕司本)、何大任刊本、河南龙兴道儒学本等。元明时期有坊间的影刻本问世,影响大的如叶氏广勤堂影元刻本、吴勉学刻《医统正脉全书》所收《脉经》本。清代以守山阁钱熙祚校本及周学海校本为主要刻本。
本次整理以叶氏广勤堂影元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为底本,对校本有佚名氏影宋刻本、钱本(守山阁钱熙祚校本)及周学海本;参校本有《素问》《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我们对底本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处理:
1.将原本的繁体字、通假字、古今字、避讳字均改为国家规范的简体字,不出注。
2.凡底本中明显误字,如白→曰、俱→但、止→上、阻→归、刻→克等,均据校本改正,不出注。
3.保留底本风貌。如保留早期用字,傍(旁)、差(瘥)、(咳)、管(脘)等。又如卷第八“若不结胸,但头汗出,……身必发黄”后,周学海本有“属柴胡栀子汤”六字,影宋刻本同底本,应为后世晚出的方名,故仍从底本。
4.凡底本中脱、衍、误字句,均据校本补、删。如:卷三第四“微大,为肺痹”原误为“微汗”,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改;卷四第一“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影宋本无此22字,应为前句“关上脉滑”内容的衍文,故删;卷五第四“病人足趺肿,呕吐头重者,死”11字原脱,据影宋本补。
5.保留有价值的佚文。如卷七第十一有“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注解伤寒论》卷六第十无此9字,它保留了《伤寒杂病论》古传本的面貌;卷七第十三保留《脉经》古注,影宋本作大字正文,而底本为小字注,反映了元刻本的特色。
《脉经》是医家必读的七经之一,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本次整理如有错误与不足,敬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