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颈椎疾病诊疗与病例精解
- 李浩鹏 刘忠军 艾福志主编
- 8422字
- 2025-03-18 23:57:19
第二节 常用外科治疗技术
一、外固定技术(牵引/头盆环)
上颈椎外固定技术包括枕颌带牵引、颅骨牵引及头颅骨盆环牵引等技术。通过牵引,使上颈椎椎体间隙增大,解除滑膜嵌顿,纠正相邻椎体之间的移位、旋转、脱位等,并通过限制颈椎活动,减少活动对关节或神经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和刺激,保护脊髓、神经根,利于炎症的吸收。
牵引的体位、重量及持续时间等均会影响牵引的效果,需要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体重、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一)枕颌带牵引
枕颌带牵引(Halter牵引)是用枕颌带托住下颌和枕骨粗隆部,向头顶方向垂直牵引,包括坐位和卧位两种牵引姿势(图1-2-1),住院患者通常选用卧位牵引。其最常见的适应证是寰枢椎旋转脱位,一般在急性期(3周内)应用。使用时应谨慎,若3~5天治疗期患者症状加重或无改善,建议停止继续牵引,应选择其他治疗手段。Halter牵引的重量一般在2~3kg,一般不超过5kg;进一步加大重量会导致患者颞下颌关节及皮肤疼痛而不能耐受。
(二)Gardner-Wells钳牵引
Gardner-Wells钳牵引俗称颅骨牵引(图1-2-2),是最常用的侵袭性牵引方法,常用于急性颈椎外伤的复位,在寰枢椎脱位复位中应用较多。它以颅骨牵引为基础,清醒状态下牵引重量可增加至体重的1/10,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中,全身麻醉状态下可将牵引重量增加至体重的1/6~1/5。重量较大的颅骨牵引,时间不宜过长,牵引过程中需要及时复查X线片,以防止牵引过度,损伤韧带,刺激血管及神经。具体操作方法:局部麻醉下,选择位于外耳道连线到耳廓上方1cm处作为进钉点,可向前或向后移动1cm,以分别用于伸展或屈曲运动,旋紧螺钉至压力显示计超出起始线1mm为宜。牵引过程应从小重量开始,逐步增加,每次增加重量后均需复查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一旦获得复位,应减轻重量,直至完成治疗。
(三)Mayfield头架
Mayfield头架主要用于颈后路手术,其单钉初步贴合压力约20lb,旋紧后理想压力建议成人为 60lb、儿童为 40lb,一定不大于 80lb(图 1-2-3)。
(四)Halo支架
Halo支架是一种环形骨性固定器,最初将其应用于伴颈椎不稳的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外固定治疗。基础的Halo支架包括一个不阻挡颈椎手术入路的全金属头环,头环中配备小孔,自小孔中穿出的金属插脚穿透颅骨外板可以固定头部;头环由两个金属支柱连接至铸形背心固定。其具有佩戴时间长、稳定性强的优点,但属于有创操作,且要求患者身体条件能耐受。
安装Halo支架(图1-2-5)至少需要三名医护人员:一位固定患者头部,另外两位安装头环。事先应选好适合患者体格的头环和背心,头周与头环之间需要留有1~2cm间隙,测量患者胸围确定背心大小。开始安装之前应确保所有的必需器材均已到位,并备有抢救车。


图1-2-1 枕颌带牵引
A.坐位牵引;B.卧位牵引





图1-2-2 Gardner-Wells钳牵引
A.Gardner-Wells钳牵引弓;B.牵引弓固定位置示意图;C.仰卧位牵引示意图;D.不同体位牵引示意图;E.上颈椎术中俯卧位Gardner-Wells钳牵引




图1-2-3 Mayfield头架
A.Mayfield头架;B.Mayfield固定示意图;C、D.Mayfield头架术中固定
患者取平卧位,将毛巾折叠垫于患者颈肩部之下或将患者头部置于床的边缘。在安装过程中应确保患者头部不能移动,可先临时三点固定。理想的后部进针点在4点钟位和8点钟位(前正中为12点钟位),位于双耳尖之后5cm,并与前部钢针呈对角线关系。由于颅骨后部厚度相对一致,没有重要解剖结构,进针点相对不那么严格。理想的前部进针点位于颅骨前外侧,眶上约1cm,最大头围之下,眉毛的上外2/3处。此区域位于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及额窦外侧,颞凹正中,为安全区;且眼眶边缘可防止钢针向下移位至眼眶内,此处颅骨平坦也可防止钢针向上移位。如果是局部麻醉状态下植钉,需患者闭眼安装,若患者睁眼安装,患者闭眼时会有眼皮牵扯感,甚至闭眼困难。成人通常用4枚钢针固定,2岁以下的婴幼儿需用4~8枚钢针固定。拧螺钉时要按对角线顺序拧紧,锁紧之后,螺钉周围的皮肤隆起应切开松解。若患者术后用背心固定,则可提前将塑料背心穿好,背部正中置硬板,使枕部枕于其头端,便于后续操作。如需行颈椎牵引复位,则将牵引环置于双耳水平,并与头环相连,连接牵引重量进行逐渐的闭合复位牵引。床头高床尾低,起始重量6kg,每6小时增加1kg,直至最大重量15kg。每次增加重量时建议做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Halo环改进后也可以作为牵引装置,牵引方式包括Halo环-骨盆牵引、Halo环-股骨牵引、Halo环-Ilizarov牵引,以及Halo环-站立位牵引。Halo环-骨盆牵引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因此该装置建议仅在严重畸形而其他方法不足以制动时考虑使用(图 1-2-4)。
初次安装后24~48小时,螺钉应重新锁紧。每1~2天用10%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固定点。定期复查X线片,确保颈椎稳定于合适的位置。Halo支架移除之后,建议使用半刚性颈围过渡,使患者逐步恢复肌力和信心。





图1-2-4 Halo支架
A.Halo环-骨盆牵引;B.Halo环-坐位牵引;C.Halo环-站立位牵引;D.Halo环-股骨牵引;E、F.Halo-Vest牵引
使用Halo支架的并发症包括螺钉松动、固定点感染、复位丢失、固定点不适、吞咽困难、硬脑膜穿孔、固定点出血、神经损伤、头皮损伤及患者不耐受等。固定点的新发疼痛常提示螺钉松动或感染。以上情况均需在移除旧钉之前安装新的螺钉,以防止移位。吞咽困难通常提示颈部过伸,屈颈或将头部向前平移即可缓解。硬脑膜穿孔是严重的潜在并发症,可能由于患者跌倒所致,可导致颅内感染,如出现头痛、畏光、恶心和发热等,应高度怀疑,积极处理,请神经外科会诊。固定点出血多见于凝血异常,如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神经损伤和头皮损伤均可通过合理应用头环技术避免(图1-2-5)。
(五)SOMI支具
SOMI支具(图1-2-6)又称胸骨-枕骨-下颌骨固定器(sternal occipital mandibular immobilizer,SOMI),包含贴附于胸廓曲线的刚性前片(胸件),向上连接下颌托、两侧肩托,并向后上发出连接杆连接枕托,固定带从患者后背交叉经腋下到达胸件下部,前方可控制下颌关节运动,后方可控制头部运动。吃饭时可使用额部皮带代替下颌托。SOMI支具易被仰卧位患者接受,尤其对上颈椎的屈曲运动制动效果良好,但对颈部伸展运动的制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图1-2-6)。








图1-2-5 安装Halo支架





图1-2-6 SOMI支具
(郭 帅 臧全金)
二、上颈椎前路固定技术
(一)齿突空心螺钉固定术
在Ⅱ型齿突骨折中,使用前路中空螺钉固定后可稳定骨折,促进骨折愈合;固定后并不影响寰枢椎之间的关节稳定结构,因此其活动度能够得以保持。可选用一枚或两枚空心螺钉行前路齿突固定,但研究表明,两枚螺钉的稳定性与一枚螺钉稳定性相差不大,两者的骨折愈合率分别约为85%和81%,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统计学差异。
(二)前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术
前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术同后路Margerl固定技术相似,使用前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固定技术也可以维持寰枢椎的稳定。临床病例的评估研究认为,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能够提供寰枢椎之间的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Harms钢板
齿突切除术后寰枢椎不稳定性增加,需要行寰枢椎之间的固定以保持寰枢椎之间的稳定性。早期有学者认为,齿突切除术后再行后路固定存在较严重的病死率和伤残率,因此Harms设计了供齿突切除术后使用的钢板,之后学者设计的前路固定物多以此为标准设计,并以此比较其固定效果。
齿突切除术后的Harms钢板固定的尸体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Harms钢板与Brooks的后路线缆固定相结合,可提供与Magerl的经关节螺钉固定相同的力学载荷和刚度。
(四)寰枢椎关节下锁定钢板
前路Harms钢板固定已经被作为一种经口齿突切除术后的经典固定方案,生物力学以及临床研究表明,这一手术方案是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的很好补充。但仍有很多其他的前路固定物研究。Kandziora F设计了前路关节下寰枢椎钢板(SAAP)、前路经椎弓根寰枢椎固定钢板(TAAP)、前路关节下寰枢椎锁定钢板(SAALP)等三种寰枢椎前路固定钢板。通过尸体标本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显示Harms钢板、SAAP、TAAP稳定性要小于SAALP,SAALP即使在没有后路稳定性的情况下其固定效果也会较前几种固定效果好。
(五)TARP钢板
TARP钢板由中国学者尹庆水团队设计而成,先后已有四代产品,并进行了系列临床应用研究,证实在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不可复位性寰枢椎脱位等病例中均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其设计为倒梯形,钢板上下的螺钉分别固定在寰椎侧块及枢椎椎体或椎弓根,钢板中间存在梯度,以和寰枢椎之间的高度差相匹配;钢板中间带有开放的滑槽结构,可以在枢椎椎体前方中间固定螺钉,通过使用特制的前路复位钳固定在寰椎前弓下方及枢椎椎体螺钉上并撑开,从而达到复位的目的。
(六)重建钢板
有学者选择重建钢板行寰枢椎前方固定:经口咽显露寰枢椎前方结构后,根据寰枢椎高度截取相应长度的重建钢板,再根据前方生理学曲度预弯钢板,分别固定在寰枢椎椎体或侧块,可配合植骨使用。但重建钢板存在缺陷,钢板本身并非为寰枢椎设计,因而螺钉钉孔的位置不一定能够和寰枢椎解剖位置匹配,且钢板和螺钉非锁定设计,因此钢板和螺钉松动脱出的风险较高。
(七)前路钩状钛板
蔡斌等人设计了一种前路钩状板,为分体式设计,左右各一,形状对称,上方为弯曲钩状结构,钩住寰椎前弓上方,下方为螺钉孔,固定在枢椎椎体达到固定作用。其通过新鲜尸体标本进行了钢板的稳定性测试。研究显示,此钢板具有一定强度的生物力学性能,稳定性强度高于后路Brooks固定技术,但较前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强度低,可以作为寰枢椎脱位的有效固定方案。
(八)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
臧全金等人根据寰枢椎椎体前方的解剖形态设计了两种钢板,称为前路解剖型钢板和解剖型复位钢板,其中解剖型复位钢板的枢椎固定部分为复位装置(图1-2-7)。固定寰椎螺钉后,在枢椎椎体中间固定支撑螺钉,通过撑开及中间钉孔的加压作用使脱位的枢椎逐步复位,再固定枢椎其余螺钉,从而完成复位、固定。两种钢板的钉孔均为锁定螺钉钉孔设计,分别对应寰枢椎的侧块、椎弓根、椎体结构,锁定后能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其尸体研究表明该钢板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经临床应用后,获得了初步的临床效果。



图1-2-7 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
A.前路解剖型钢板;B.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C.钢板螺钉组合图
(九)其他钢板
有学者设计了前路特殊钢板进行枕寰枢椎前方固定,达到了病灶清除、减压固定的目的。有学者通过测量斜坡前方、寰椎及枢椎相关解剖结构数据,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枕寰枢部位腹侧缺损的斜坡钢板,分别固定在斜坡和寰椎侧块及枢椎前方,并进行了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此钢板可以很好地重建腹侧缺损,与后路固定结合可以很好地达到固定、稳定的作用。
三、上颈椎后路固定融合技术
上颈椎后路固定融合技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技术,包括钉棒系统等多种固定技术。
(一)线缆固定技术
最先使用的后路固定融合技术是利用丝线环绕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下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其后衍生了多种线缆固定技术,包括了各种线缆和寰枢椎后路结构的融合技术,这些技术操作简单,术中无须特殊器械,但要达到骨融合均需有坚强的外固定支持。
1.Gallie 融合技术
Gallie应用钢丝穿过椎板,并结合在椎板表面及关节面的植骨来达到寰枢椎的稳定。包括位于中间的植骨块,以及穿过寰椎后弓下方的椎板下钢丝,在颈2棘突上环绕,以固定植骨块。此技术操作简单,但其控制旋转生物力学性能也最差,导致骨不融合率高,达到约25%。此外,此技术需要寰椎后弓完整,对Jefferson骨折及类风湿关节炎寰枢椎病变的患者无法应用;且环绕钢丝时存在损伤硬膜囊和脊髓的风险。
2.Brooks-Jenkins后路融合
在寰枢椎后侧方之间使用两块独立的修剪成斜面的髂骨植骨块,并通过钢丝捆扎固定。其较Gallie技术提供了更多的抗旋转位移稳定性,但屈伸活动稳定性相似,而其融合率大幅度提高。虽然这一结构旋转稳定性提高,但双侧椎板下钢丝穿行固定会导致更高的脊髓的损伤可能,同Gallie技术一样,此技术同样需要有完整的寰椎后弓。
3.Sonntag技术
是利用一块双皮质植骨块放入寰枢椎椎板间隙中,植骨块中间开槽容纳枢椎的棘突,似燕尾状。Sonntag技术避免了椎板下穿钢丝损伤脊髓的可能,且提高了稳定性。术中需要保持寰枢椎恰当的解剖复位,将寰枢椎椎板间隙磨宽,去除枢椎棘突、椎板的皮质,棘突的下方开槽来容纳固定钢丝;术后佩戴Halo支具固定3个月。本技术能够达到97%的寰枢椎融合率。
以上线缆固定技术均要求寰枢椎具有完整的后方结构,同时椎板下穿钢丝有可能会导致脊髓损伤。这些固定方案无法保证充足的稳定性,均需要额外的外固定支持;但外固定会影响患者的自身体验。在拉紧钢丝使融合装置后伸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医源性后弓骨折;在穿椎板下钢丝的过程中,钢丝损伤导致硬脊膜破裂及损伤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均存在。因为技术的更新,以上固定方案现在很少单独使用。
(二)椎板夹固定技术
椎板夹固定技术的融合率与线缆固定技术的融合率相似,但避开了椎板下方穿钢丝损伤脊髓可能的缺点。在椎板夹技术中,两个Hook钩和螺钉装置能够稳定寰枢椎,获得双侧椎板间植骨融合。应用之初,椎板夹在寰枢椎一侧使用,没有植骨,其融合率较低;后期其固定效果及植骨融合证实效果明显。生物力学实验表明,这一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前后稳定性,且其控制旋转活动较Brooks-Jenkins技术明显增强。术后仅需要颈托固定便能够保证早期的稳定性。内固定失败及植骨不融合是此技术的主要并发症。此技术也需要具备完整的寰椎后弓,禁忌证与线缆固定技术相同。因此目前临床中应用较少。
(三)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技术
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又称Magerl技术,是从后方入路应用螺钉穿过寰枢椎侧块关节固定的技术。这一技术要求患者取俯卧位,寰枢椎维持在复位位置。正中后切口显露寰椎到颈3,主要显露寰枢椎关节的后方。在固定前,需要先将寰枢椎复位,通过克氏针直接从枢椎的椎弓根下方通过关节面到达寰椎前结节后方3~4mm的位置。进针点在颈2~3关节中线侧方3mm,头侧2mm,螺钉指向寰椎的前弓,向中线0°~10°。完成Magerl螺钉固定后,通常再配合Gallie技术固定。如果寰椎的后弓不完整,无法完成Gallie融合,则需要行寰枢椎侧块关节的直接融合。有文献报道此技术骨性融合率在96%~98%之间。Margerl技术不需要完整的后路骨性结构,且融合率很高,通常被用作与其他后路固定技术比较的标准。
Magerl固定技术进钉钉道要求角度较高,对桶状胸、短颈部的患者难以应用。此固定技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在2%~14%之间,存在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椎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会导致无法安全植入螺钉,接近20%的患者因为椎动脉走形异常、复杂骨折或者其他病理性改变无法在双侧植入Margerl螺钉。
(四)寰枢椎螺钉固定技术
寰枢椎螺钉固定技术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寰枢椎固定技术,在寰椎、枢椎分别植入螺钉,通过连接装置连接螺钉尾端的固定技术。下面分别介绍寰枢椎螺钉固定技术及连接技术。
1.寰椎螺钉固定技术
根据固定部位不同,分为寰椎侧块、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凹槽固定技术及交叉螺钉固定技术。
(1)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
由Goel首次提出,Harms和Melcher进行了改进并推动其应用。目前广泛应用的侧块螺钉技术是改良后的Harms技术,进钉点位于寰椎后弓下方的寰椎侧块后方的中点处。螺钉走行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或平行于寰椎侧块。植入螺钉时不会损伤颈2神经节,但在植入螺钉时需要处理寰枢椎之间的静脉丛,将颈2神经节牵开,因此,仍可能出现静脉丛出血及颈2神经功能异常的情况。
(2)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脊柱外科医生将通过寰椎后弓和寰椎侧块的螺钉固定技术称为“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骨质较侧块螺钉多,骨质中的钉道更长,因此能够提供较寰椎侧块螺钉更强的螺钉把持力。尸体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寰椎标本一侧植入侧块螺钉,一侧植入椎弓根螺钉进行力学实验,通过施加拔出力,以拔出5mm作为实验终点,结果显示与侧块螺钉相比,寰椎椎弓根螺钉能够承受更大的拔出力,同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和试验后仍然保持较高的刚度。从生物力学角度看,临床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是寰椎侧块螺钉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同时,其固定位置较侧块螺钉高,能够减少对寰枢椎之间的静脉丛和对颈2神经根的激惹。目前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临床中应用较广泛,但螺钉进针点区域较小,且为皮质,应注意防止滑动引起损伤,建议使用高速磨钻将进钉点打磨使用。
(3)凹槽固定技术(Notching技术):
有学者将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做了改良,将侧块螺钉固定位置升高,使其位于寰椎侧块中点以及后弓下方交界点,这时的螺钉尾端螺纹部分在后弓内。此种技术的钉道在寰椎侧块螺钉钉道和寰椎椎弓根螺钉钉道之间,钉道在后弓下方是一个凹槽,这一改良技术避免了寰椎侧块螺钉损伤颈2神经根的风险,同时又增加了螺钉的把持力。
(4)后弓交叉螺钉固定技术:
有研究表明,约90%患者的寰椎后弓中可以植入交叉螺钉,同时体外生物力学实验表明,寰椎后弓交叉螺钉钉棒固定系统可以提供坚强的固定效果。Jun Mizutani等人使用老年尸体标本进行寰椎后弓螺钉的力学研究,认为即使在老年人中,寰椎后弓螺钉也具有很好的螺钉把持力,较单皮质Harms螺钉抗拔出力更强,且能够降低椎动脉损伤的风险。
2.枢椎螺钉技术
枢椎椎体较寰椎大,椎体后方结构如椎板、椎弓根、峡部等结构多,植入螺钉安全性更高。具体固定部位包括椎弓峡部、椎弓根、椎板等。
(1)峡部螺钉技术:
植入方式等同于Magerl螺钉固定技术,钉道平行于枢椎峡部,但止于寰枢椎侧块关节枢椎段,不进入或穿过关节。这一技术的风险与Margerl固定技术的风险相当,主要风险是椎动脉损伤。峡部螺钉植入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术中透视或者手术导航。计算机辅助手术或导航可用于减少螺钉错位从而提高固定效果。但有些患者颈2峡部较窄,横突孔较为靠内,无法行峡部椎弓根螺钉植钉。
(2)椎弓根螺钉技术:
同胸腰椎及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一样,通过椎弓根进入枢椎椎体固定。进钉方向是向中线倾斜15°~30°,头端倾斜20°~25°。在颅骨牵引维持下可以通过神经钩等探查椎弓根的上缘及内缘,从而更安全地植入。在螺钉植入前,应做造影或CT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椎动脉的走行,以防止椎动脉内聚,造成植入时损伤;尤其是在优势椎动脉侧,如果损伤,会出现脑梗死可能。
(3)椎板螺钉固定技术:
此技术以交叉的方式将两枚万向螺钉植入枢椎的椎板中,尾端和寰椎侧块螺钉连接完成寰枢椎固定。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枢椎椎板螺钉在抗拔出力上和植入扭矩上均优于枢椎峡部螺钉。此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损伤椎动脉风险的优点。因此,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是在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或者椎动脉高跨的情况下可行的补救固定措施。因为椎板螺钉固定位置远离椎动脉,操作时无须通过透视或导航便可完成。然而,本固定技术需要具备完整的后方椎板。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解剖特点仅使用单侧椎板螺钉固定。
(4)棘突螺钉固定技术:
由于部分患者因解剖结构异常无法行枢椎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固定,Dou等人设计了经棘突固定的新型钉道。其对14具尸体枢椎椎体进行了解剖测量,确定椎体棘突双裂基底螺钉固定的可行性,认为棘突螺钉固定对于椎动脉高跨、椎板厚度不足的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或补救技术。Liu等人通过力学研究表明,棘突螺钉可以提供和枢椎椎弓根螺钉等同拔出力的强度。
3.寰枢椎固定的连接方式
寰椎及枢椎之间的连接可以将不同固定方式的寰椎及枢椎螺钉通过板、棒或者钩的方式连接,或与线缆固定等方式连接,如寰椎下线缆及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等。
(1)万向螺钉钉棒固定技术:
是将螺钉分别植入寰椎侧块、椎弓根及枢椎峡部、椎弓根,使用连接棒固定的技术。因为寰枢椎分别单独植入螺钉,有少数患者因为解剖变异不能进行坚强的固定。Harms和Melcher在研究中报道了满意的螺钉植钉率。患者取俯卧位,显露寰枢椎,使用双极电凝和明胶海绵包裹止血酶或者止血棉的方式止血;显露寰椎后弓与侧块后下方的近中点位置,高速磨钻开口,防止移位,平行于寰椎矢状面的指向寰椎前弓。探查枢椎的椎弓峡部,在枢椎峡部表面头端及内侧的1/4象限,使用高速磨钻对枢椎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予以标记,从侧方向中间及头侧倾斜20°~30°制备钉道,选择合适长度(3.5mm)的多轴螺钉行双皮质螺钉植入,预弯棒植入万向螺钉的尾端固定。将寰枢椎后方皮质骨打磨粗糙,自体髂骨松质骨颗粒植骨。寰椎侧块螺钉的多轴螺钉头部可以旋转,能够减少颈2神经根的激惹。该技术螺钉误植发生率低,固定寰枢椎植钉时出现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是与椎动脉走行高度相关的,未经确认的椎动脉走行可能会增加损伤的风险。
(2)寰枢椎钉板固定系统:
相对于寰枢椎钉棒固定系统而言,钉板固定系统使用的是单轴固定螺钉,通过预弯固定板,固定后能够对寰枢椎脱位进行强有力地复位。寰枢椎钉板系统固定能够很好地维持寰枢椎之间的稳定性,而且对于不可复位性寰枢椎脱位能够起到很好地矫形作用,术后骨性融合率高。
(3)钩-钉系统:
寰枢椎固定的方案中有三种钩和螺钉联合的方案,即寰椎钩结合枢椎螺钉、寰椎钩结合跨侧块关节螺钉固定、寰椎螺钉结合枢椎钩。通常这些技术是钉棒系统不可行的时候才用作寰枢椎稳定的替代方案。
(五)颈枕融合固定技术
上颈椎畸形如颅底凹陷症时,多合并寰枕融合畸形,或者因感染、肿瘤等破坏了寰椎侧块无法行寰椎固定时需要将固定物延伸至枕骨行颈枕融合固定。下方固定节段根据畸形及病变情况选择颈2、3或更低节段。颈枕融合时可选择枕骨板固定,固定在枕骨粗隆部,选择钉板或钉棒系统与下位固定螺钉连接。
本章介绍的是寰枢椎的解剖及常见的固定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一些新的治疗或固定技术,将在第七章中予以解读。
(臧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