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群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理论与实证研究
- 尹宏玲 吴志强
- 2568字
- 2025-03-28 19:01:46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成为塑造区域格局的关键因素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Romer,1986),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新产品引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开启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促使了新工业部门不断涌现,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工业逐渐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飞猛发展,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社会生产力呈跳跃式乘数增长,世界经济和物质产品空前发达。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成为当今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创新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普遍共识,其纷纷制定和推进创新发展战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2020战略》中将研究和创新作为实现欧盟经济灵巧增长的核心要素,将研究和创新资金在欧盟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增加至3%。美国在《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中将创新战略看作提升国家竞争力关键所在,旨在推进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和实现未来几十年美国的共同繁荣,日本也在《科学技术基本法》中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其根本目的是以技术革命和发明创造推动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在科技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确保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现阶段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力量,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轨道。为此,十六大以来,我国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二十大再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空间格局是社会生产结构在地域上的表现。创新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影响社会生产结构与模式而影响和改变着区域空间格局,城市间关系和空间组织特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各类创新要素的流动组织和交互耦合关系(陆天赞等,2016)。伴随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未来创新将成为影响区域空间格局的主导因素。
1.1.2 城市群是全球竞争的主体空间单元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方式形成的全球范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融合的同时,也极大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为规避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地逐渐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区域对外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物质、资金、信息、劳动力等要素流动日趋频繁,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增强,城市逐渐跳出个体发展束缚,呈现群体化发展态势,形成了不同等级、规模、功能的城市组合群体。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加剧与区域一体化加强的双重背景下,城市群成为全球竞争的主体空间单元,成为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合作的主要阵地。未来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着世界经济格局。
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从个体向群体发展的新模式。城市群的本质就是“群体化”发展,其关键在于城市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互动,通过发挥城市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均等。同时,城市群是将所有城市作为一个共同体,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共同构筑城市群整体优势。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家经济要素的精华所在,是参与全球化竞争合作的最高端平台,更是促进区域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空间载体。目前,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大型世界级城市群有5个,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些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带动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群成为我国推进城市化的主体空间形态。1978—202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64.72%,城市人口数量从1.72亿人增加到9.15亿人,城市数量从190座发展到685座,中国城市化进入由单个城市向城市群体跨越阶段,城市化发展产生结构性变化,城市群体化发展特征日趋明显。城市群的重要意义和空间形态逐渐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制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化健康发展战略……在区域空间结构层面,提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城市群。在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大都市和城市群正逐渐取代单个城市成为区域空间格局的主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首次明确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19个城市群和2个城市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完善城市化空间布局,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要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_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由此可见,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主体空间单元和我国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主体空间形态。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要素分布规律,有助于推进城市群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继而促进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