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多功能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的双向系统性研究
- 刘明明
- 7字
- 2025-03-28 09:35:35
2.2
“都”与语境
2.2.1 “都”与总括性语境
对于[复数性名词成分+“都”],常见的归纳是,其中的“都”可以不出现。正如董秀芳(2002:497)所描述的:“以下几种名词性成分都具有复数含义:由复数后缀‘们’组成的成分,如‘学生们’‘他们’;并列性名词成分,如‘张三和李四’‘学生和老师’;由复数性的指量短语构成的名词性成分,如‘这些学生’‘那几个老师’;表示类概念的光杆名词,如‘学生都要认真学习’中的‘学生’。这类指向目标的特点是它们不要求‘都’一定出现。”这与“每/所有”、任指性疑问代词、“任何”、极小量名词性成分等的表现很不一样,后者通常要求“都”的强制出现。(5)与(6)给出了相关的例子。
我们认为(5)(6)所体现的复数性名词成分与遍指、任指、极性类成分的区别十分重要(见2.4节相关讨论)。但另一方面,上述对于[复数性名词成分+“都”]的归纳仍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如果我们把语境的因素考虑进来,就会发现在具体语境下,“都”与复数性名词成分搭配时并非可有可无。请对比观察(7)和(8)中“都”的有无,[6]尤其是(7),其中的“都”必须出现。
(7)和(8)的对比说明,在与复数性名词成分搭配时,“都”是否出现受语境制约,特别是受当前语境中正在讨论的问题的制约,这指向我们在2.1节提到的“都”总括语境中问题的假说。我们进一步提出(9),作为对(7)(8)所展现的事实的概括。
(9)中的“完整回答”(complete/exhaustive answer)是讨论疑问句语义时常用的概念,我们将在2.3.1节给出准确的定义。这里,我们先给出一个直观上的理解:一个句子,如果回答了当前问题所问及的所有对象,该句子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用(10)-(11)这一最小对立对来具体说明。[7]
(10)与(11)的不同在于其中两个问题所问及的对象不同,而这直接影响到答句中“都”的有无:(10Q)只问了张三和李四,所以“张三和李四画了两幅画”(在其取分配解读时,见2.3.1节的详细讨论)既回答了张三(是否画了两幅画),也回答了李四(是否画了两幅画),完整地回答了当前的问题,“都”必须出现;而(11Q)不仅问了张三和李四,还问了王五,因此“张三和李四画了两幅画”本身没有完整地回答当前问题,“都”最好不出现。同理,我们也可以检验,(7)中的各回答都完整地回答了相关的问题,而(8)中的回答均不完整:(8a)只回答了学生们,(8b)只回答了笑,(8c)没有回答王五,(8d)只回答了一大群人中的那几个老师。
另外,“都”在列举语境下的表现也支持(9)中关于完整回答的概括。Liu(2017)观察到在列举的情况下“都”最好不出现,如(12A1)所示。这也符合(9)中的概括:列举的每一个小句,如“小a和小b画了两幅”,都只回答了整个问题的一部分,因此“都”最好不出现。
有趣的是,列举语境下可以出现“各、分别”等明确表示分配的副词,如(12A2)所示。对比(12A1)和(12A2)我们可以发现,“都”是否出现与是否需要表达分配义并不直接相关:虽然“小a和小b画了两幅”在(12A1)中很自然地取分配解读,且这一环境并不排斥分配性副词的出现,但实际情况却是“都”最好不出现,这说明表达分配解读可能不是“都”出现的主要原因,或者说“都”的主要功能可能不是分配[“都”表示分配的观点见Lin(1998a)、周韧(2021)等]。上面的(11)也说明了这一点:(11A)最自然的解读也是分配解读,即表示张三画了两幅画,李四也画了两幅画,但同样,“都”最好不出现(尤其是重读的“都”,见2.2.3节),再次表明“都”是否出现并非由是否需要表达分配义决定。
同时,我们需要指出(9)中所说的“当前语境中的问题”不一定是显性的问题,即使语境中没有显性问句,与复数性名词成分搭配的“都”有时也必须出现,如(13)。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
(朱德熙,1982:82)
从直观上来说,(13)与我们之前观察到的“都”必须出现在总括性答语的情况相似:这里的两个“都”都出现在[分说-总说]的总括句中。如果承认会话中隐性问题的存在[Carlson(1983)、Roberts(2012);见下文(21)(22)给出的相关例子及2.3.1节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这里“都”所在的小句总括性地回答了相关语境中的隐性问题:(13a)对“我们”的前途[也即(13a)的隐性问题]做了完整的回答,(13b)对“咱们”的身份[也即(13b)的隐性问题]做了总括性的回答,因此按照(9),这里的“都”必须出现。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9)中的“完整地回答”必须是“独立完整地回答”,指的是在不包括语用义的情况下根据句子本身的语义完整地回答。下面我们用(14)来说明“独立”这一要求。
(14)这类例子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在直觉上感觉(14A)已经完整地回答了(14Q):听到(14A),问话人不会再接着问“王五呢?”,并会很自然地得到“王五没笑”的推论。这是否意味着根据(9),(14A)应该加“都”?而这里加“都”显然不符合语言事实。
我们认为,正是“王五没笑”这个关于王五的额外推论,使我们感到(14A)完整地回答了(14Q)。同时,这里的“王五没笑”是一个语用会话含义(Grice,1975):听到(14A),听话人会思考说话人为什么没有说“张三、李四和王五都笑了”,而后者显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能更好地满足Grice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听话人进一步推理得出说话人没有说该信息量更多的句子是因为该句违反了其他的会话准则,最有可能违反的是Grice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因此得出“张三、李四和王五都笑了”为假,进而得出“王五没笑”的信息。我们也可以用语言事实来证明这一信息是语用会话含义:说话人可以选择在说完(14A)后接着说“王五也笑了”,这就直接取消了单说(14A)所带来的“王五没笑”的推论,证明这不是句子本来的意思,而是一个语用会话含义。
上面的讨论说明我们在直觉上感知到的(14A)作为(14Q)答句的完整性并不是由句子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句子本身的语义加上“王五没笑”的语用义得到的,因此我们认为(14A)不能加“都”符合(9)中“独立完整地回答”的概括,“独立完整地回答了当前语境中的问题”指的是根据句子本身的语义完整地回答,不包括会话含义、语用预设等语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