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三件事(大章)

生日宴会过得有些潦草,

朱允炆拉着来复在厂区转了一圈,直到夜深时才回到府邸,

“所以从今天开始,你就不做和尚了!”

从后门下车,朱允炆牵着来复的手说道,

“你是我的经理人了。”

“小僧.....臣大概记得了,不过是统筹管理,调配人员之类;财政经运,政商接洽之事,还有.....”

“还有接受监督和调查。”朱允炆说道,“工部联合北镇抚司的新部门【工督局】,马上就会入驻泉州了,一应审查,你要和朱允熥一起帮我搞定。”

来复说道:“事情倒不复杂,但是今日皇孙殿下怎么如此高兴?林兄,咱们都指挥使大人日日都如此高兴吗?”

“你不来,我一直感觉自己缺少了点什么,刘笙虽然机灵,但毕竟是我的内侍。林大和许三二位跟着我半年多,但也有正是在身,无法分心,我正是缺你这个秘书啊!你一来,我就轻松多了,能不高兴嘛。”

“方翰林可告诉我了,你一开始是想让博洽来的。”

来复酸溜溜的语气让朱允炆皱了皱眉头,看来洪武帝选人的确存了些私心,

不然直接将博洽送来多好,

既然都问到了这么敏感的问题,朱允炆笑道:“我找的是博洽不假,但你可是皇爷爷钦点给我的。”

来复拢起袖子,抓住朱允炆的手:“我还以为是你选的我。”

不过他表情轻松,显然没有放在心上。

“进去说。”

朱允炆进了二堂,才发现朱允熥还在油灯下奋笔疾书,

每日从这府邸发出的公文都在半夜,一般是朱允熥起草之后他做修改,

见着自己弟弟这么努力,朱允炆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我都差点把你忘了,来复今日到了,我去接他,顺便在矿场和厂区转了转。”

朱允熥无精打采地挥了挥手:“来复,你也来啦。”

“明年开春,涉及到煤油灯厂的建厂一事,协调多方部门,纷繁复杂。

而且设计工厂的公文多从我们这里出,州府衙门只负责盖章,慢慢也习惯了。”朱允炆说道,“我这弟弟比我辛苦,不过也成长了许多。”

“宝剑锋从磨砺出。”来复点点头,“不过三殿下瘦了。”

朱允熥听到了,懒得回话,撇撇嘴:“煤油厂是否纳入民资过多啊,二哥?我算到这里,感觉有些不对劲了,细分成这么多板块深度合作,核心技术便已经解密了呀,被他们学了去怎么办?”

“蒸馏煤油的技术,目前只有我们这里会,北平都不会。”朱允炆看着弟弟指向的位置说道,“你就按照股权制来写,煤油厂是第一个试点项目,有些错误都不要紧。”

朱允熥摇头晃脑:“我可不敢犯错,轻易便是几万两的疏漏,若是错了,平白亏了钱去。”

从这个孩子身上,来复才感觉到几分少年人的清澈与可爱:“你这弟弟,是你手上第一个打磨成才的。”

“不不不,第一个是方孝孺。”朱允炆摆摆手,“而且还没有成才呢,莫要捧杀。”

“也是,殿下,如今方孝孺成日里背书,只为春闱不落榜,可比国子监不少学子都要努力得多。”

朱允炆捏起拳头,恶狠狠地说道:“你不说我也要问了,他要是敢松懈,我就让蒋瓛拿鞭子抽他!”

“他不敢松懈,代表的可是太子的脸面。”

“那是。”

刘笙到了茶水来,朱允炆引着来复坐下:“你对这里也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小细节上我不会干涉你,但大方向,你不许歪了,只能我来把控,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你心里应该有数。”

来复点点头:“泉州府自然是您做主,不过我也有一肚子问题要问.....殿下你可否解惑?”

“你说吧,你要没问题,我还真不放心。”

来复便说道:

“小臣有幸听过方孝孺转述过您的发展论,

五座厂区规模不大,但带动的道路发展,经济发展,作用不小,

正是农闲时分,不少农民都选择来厂子里谋一份工作,

可见泉州府的发展前景广大,甚至可以推而广之,大明各省的发展前景,都相当广大。

只是我看,您基本都是在花钱呐,

前期的投入还未回本,招收这些工人,人工的支出又占据了大头,

这花钱如流水一般,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盈利?”

“其实我一开始就没做盈利项目,只是想沿着北平的路走一走,再进行些微小的调整,查漏补缺。”

听到这句话,朱允熥转过头来,停下了手中动作,看着朱允炆,

这些东西都和他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

“只是泉州无法沿用北平旧制,一应事宜我已以公文形式呈交你看过,这煤油灯厂便是我唯一的盈利点。”

“嗯,殿下您还是如此诚恳。”

“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就是技术出让,协助那些商贾们开厂的问题?”

来复点点头:“你怎么知道?”

“我只做了介绍,这个问题,就等他来给你解答。”

朱允熥当即解释了一番,每一点疑问都解释得很清晰:“来复,你明白了吗?”

“知道了。这产能爬坡和市场容量的说法,倒是都很有意思,值得仔细琢磨......”来复说道,“殿下,我没有问题了。”

朱允炆开始画饼:“好,你只要处理得好这边的事情,加官进爵非是难事,你有真才实学,也有沟通管理能力,言语交际更是无人出其右,将这揽子事情交给你,我放心。”

几个大帽子扣下来,来复坦然受之,更不推辞,反而好奇地问道:“所以将这一大摊子交给了我,殿下接下来要做什么?”

“第一是义学,第二是造船,第三是军务。”朱允炆喝了口凉茶,“你尝尝福建这边的凉茶,味苦但性爽,解心中酷热。”

来复喝着茶,听朱允炆说道:“义学,与下一代有关,培养下一代,乃是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学问传承,才是道,否则便只是术。”

“术,学问中本就有大道,皇孙您口气还是不减半分呐。”来复语气带着调侃,也可以说是有几分阴阳,阴阳的对象也并非朱允炆,“难道您的大道,皆不是出自圣人言中?”

“圣人言论若不代代抄写,注解,难道我们今日能看到?”

“倒是如此。”来复没想到“道”与“术”可以做如此解释,“假如圣人言不流传下来,那么钻研学问就成了无止境的术了。”

“没错,不过圣人指引大道,大道却并非一成不变。”朱允炆说道,又晃了来复一下,“这不断变化的学问,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便是道的显化之一。”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难道经史本身不是道,而经注才是道?”

“不断追寻的才是道,轻易得到的,不是道。”朱允炆说道,“我今天又不是来跟你论道的......”

来复尴尬地笑了笑:“是我唐突了。”

“义学的老师招了十人,五人经史,五人数算,皆是以事功为要,我们并不培养为官之人,培养的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研究员。”朱允炆轻声说道,“这一点你不清楚,抽时间去问王工李工,他们会告诉你。”

“嗯。”来复点点头,“殿下培养的是为你做事的人。”

朱允炆纠正:“是为国家做事。

第二就是造船一事,不比车马,更加复杂。我朝木船技术,对工匠要求极高,有标准化流程,国有船夫皆有海洋远近航行的经验。

我什么都没有,所以即便是我,也要扎根其中,没有苦功夫,下不来。

待得义学招生之后,我便要常驻船厂,一应事务你们要和韩昶商量着来。”

“是,二哥,那这府上的所有事,都交给我了?”

“嗯,和商贾往来,来复颇有经验,你问他就是。

具体数据细节,来复,你要多和他交流。”

“三殿下天资聪颖,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不要光顾着拍马屁,泉州府的韩昶是位能吏。”朱允炆说道,“第三件事,就是军政之事了,周德兴如今在福建卫所大刀阔斧地搞改革,重构海防体系。

我也想出点意见,过年之前我会抽时间去找他见面,毕竟是封疆大吏,不会轻易到我府上来。”

“若是在金陵城,便是您想不想见他了。”来复说道,“也就是您出了金陵。”

“人家是二品大员,这里不是金陵,我也没有那么大的架子。”朱允炆叹了口气,“你今日看到许三,觉得他怎么样?”

“许三变化很大,以前总是绷着脸,现在笑容多,手底下的兵.......感觉不一样,是金陵带来的锦衣卫?”

“哈哈。”

林大没绷住笑出声,然后飞快收敛。

朱允炆瞥了他一眼说道:“给来复解释一下。”

“奉都指挥使大人的令,钦差,许三手底下的兵,乃是福建本地的兵源,刚到时可是偷奸耍滑,得了俸钱就往青楼里钻,一晚就是一夜。给他们排早晚班在矿场工厂巡查,他们晚班的大多都跑到这城里来玩,可没有现在的精气。”

“哦?”来复跟随起身的朱允炆扭头,他已经开始和朱允熥查看二堂圆桌之上的文件了,“竟然不是锦衣卫,这等状态,好似亲兵。那便是以锦衣卫的要求和方法训练的?”

“也不是,锦衣卫的兵源都是家世清白的良民,而这些人刚来的时候和街头的混混差不多。”

“哦?那是如何变成今日这副模样的?”来复说道,“看来皇孙殿下,多有提点。”

“殿下居功至伟,以厚禄许之......”

林大又将训练这“三百兵马”的事情原原本本讲了一遍,来复听完,看向朱允炆的眼神更加诡异了,

这是什么新的法子?

一两百人的队伍倒是可以一个个地谈心交流,若是一两万人的队伍,如何做得到?

不过理想化归理想,从普通的卫所“大头兵”变成如今这副样子,还真是.....不简单,

来复心中莫面瘫,看来天底下真有人天生的领导才能。

“.....年夜和初一都放假,一定要维护好矿场和工厂的安全,不要有任何类似北平的事情发生.....”朱允炆对朱允熥说道,“老厂子基本都令行禁止,唯一担心的就是正在施工的新厂,咱们的兵力不够,恐怕生乱子......”

来复走到朱允炆旁边:“殿下,原来三十初一都休沐,我还以为无有假期了。”

“你当然没有,我都没有你想有?”朱允炆白了他一眼,“不过年夜来我这里吃一顿饭吧,所有的厂全部都会停工的,只有【巡检组】会值班,你也不用老是盯着。”

“不是有工督局的人吗?”朱允熥说道,“他们说好的年前来的。”

“锦衣卫的兄弟也不容易.....叫过来一起吃饭好了,只有我们不能放假,其他的人都是要放假的。”朱允炆说道,“可喜的是,今年应该是没有分红发了。”

他将一张废纸揉起来,又慢慢铺展开,心情有点复杂,

干了几个月,光是在花钱,真就还没回本,

预计回本要等到煤油灯厂投产一个月之后.......

他叹了口气,一开始觉得搞钱很简单,

不就是造造肥皂,搞搞白糖嘛......

但泉州府这个地方,市场太冷清了,

本质是大家的消费水平不够,或者说抗风险能力不够,

家里有小孩的,小孩生了病花钱多吧?

家里有老人的,有个灾殃也是留不住金钱的。

家家户户的固定支出都差不多,一年到头互相看着在做事,自然消费能力差不多,

习惯差也不多,有钱都想花在刀刃上,

总之,培养消费习惯,培养消费市场,难度太大。

幸好,煤油灯应该能找到一个属于有钱人的消费市场,

“愁啊,义学固定支出差不多,月俸要预留,现在越花钱越不够花了,造船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军政之事,先放放吧。”朱允炆长吁短叹,虽然把目前能够运行的事情都交出去了,但反而觉得事情变得更多了,“真是只要想做事,就有做不完的事情。”

“殿下公务繁忙,好好休息吧,三殿下你也是,小臣为您分忧。”

“别别别,我不是那种压榨员工的人,更锣没响之前就歇了吧。”朱允炆说道,“饭是一口口地来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