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工匠

距离韩昶离开泉州已经过去了五日,

十一月将至,

朱允炆坐在自己的府邸之中,感觉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

北平来的两位匠人两天前就已经到了,

他们分别是煤铁的一线工人开始做起,在新政之中得到乙级评价的“高工”,

一位姓李,叫李明前;

一位姓王,叫王之乙,

排除了铁冶所或军器营内部评级的加成,他们得到的乙级评级无疑是更加有含金量的,

泉州煤铁几处矿山的基础勘察工作交给了这两位和泉州铁冶所的煤铁工人。

从金陵城运来的五十万两白银也已经悉数到位,

这是整个【味精坊】所有的库银,可以说除了日常运转所需,都交到了这里,

【味精坊】的销售额增长存在放缓的态势,但这方面朱允炆已经不想太放心思在上面了,叫蒋瓛自己想办法,

蒋瓛也是想了个开酒楼的主意,决定拉蓝家入伙,

朱允炆便回信说:你们不如搞一个素斋的噱头,在【味精坊】的加持下能大赚特赚,

想到有宗教的加持,来复应该会很来劲,

但至于在流程和规矩上合不合格,有关部门的审批能不能通过,那就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了,

反正此路不通可以走另外的路,今后这方面的事情他就不操心了,

反正他只要钱!

还有从北平借来的十万两白银也在路上,

不过据姚广孝来信说,北平那边的银钱也有些吃紧,

有好消息:至于十月尾,火灾后的重建工作应该就能步入尾声,开始新的研究投入和试制工作,

北平那边历经波折之后,由工部牵头和卫所合作,组建了一个新的安全部门,每日专事巡查安全工作,

由此步入正轨,事物变得繁复了些,但也还能接受,

本来初期朱棣就想调动卫所的兵马帮手煤铁之事,但被姚广孝劝止了,

煤铁乃是政务,不能随意和军事掺杂,不管是大事小情,都会让北平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朱棣行事激进,彼时朱允炆才有所感受。

十月最后一天,皇孙大人起来得很早,

韩昶还没回来,但时间不能一拖再拖,

矿场确定范围,工地要确定大小,工人如何招揽,评级?

工时要出章程,土地要调配,和官府衙门公职人员如何使用,参与到什么程度,怎么管理,合作还是主导?

将来矿业发展之后,煤如何运输,主供何地?铁冶主要制作什么,用处何在,价值几何?

将来利润如何分成......

千头万绪,都要理出个成规出来,

所以等上午的衙门内部事宜处理完毕之后,朱允炆便出现在了二堂里,

衙门里正管州府之事的主官都到齐,可谓是人才汇聚,异口同声喊道:

“见过都指挥使大人。”

锦衣卫入地方便是钦差,都指挥使是京官,正二品大员,进了地方仅次于地方都指挥使司的正二品,乃是从二品的大员,部分特殊情况品轶可能调低半档,也是三品,

因此州府衙门地方官称呼他的官职一点问题都没有。

“各位同仁早。”

这是朱允炆时隔多日第二次进入州府衙门,直接坐在了主位上,

“我就不整那些繁文缛节了,离京那一天我就从北平借调了两位高工过来,各位称呼李工和王工就好。”

他伸手指向堂中,

二堂正中间摆了个方桌,桌上铺着一张不小的油纸,上面绘着地势地貌,

重要部分压覆着精心打磨的透明玻璃,上面还有墨笔绘制的文字,

“李工,王工,二位请说吧。”

进来之后这俩人就站在桌子旁边,见朱允炆提起了,便接过话头:“泉州府三处重点煤矿,三处重点铁矿,一处金矿,分布在府域较为平均,但开采挖掘利用不足.....”

两人简单介绍了一下矿产的分布情况,便开始画饼:“经由半月左右改制之后,煤铁采练改造皆可步入正轨,产量约提升十倍有余,煤产可输送北方,铁产则做改良日用,经由海运售往北方。”

一干官员听得仔细,但这两人说得有些笼统,有些云里雾里:

“卖煤可以挣钱,但其他地方煤矿比我们泉州更丰富,想必卖不了多久便会跌价。”

“铁矿多为军用,自今夏便有商贾承营铁矿,如何改良日用啊?”

“二位高工,这囫囵说来,他们都有疑问。”朱允炆说道,“各位说得都没错,刘笙,你把二位高工带来的图纸和制样拿来。”

刘笙出门,对守在门口的许三,林大二人耳语了几句,

两人不多时便搬运了几个怪模怪样的物事进来,

有的是铁轮子,有的是铁齿轮,还有木铁交制的水车,

虽然都是模型,但看起来都十分精致,

李工说道:

“这是铁质的马车车轮,较之木制车轮更为轻省。”

“这是木铁合制的水车,排水量更大,受力更加均衡。”

王工说道:“这也是北平正在研究推出的民用产品,还有一些图样。”

北平开煤,铸铁以军事用途为主,

但到了其他地方肯定不能照搬,

所幸半年多的研究,他们也开始涉足了日用。

有人掂量了一下模型轮子,怀疑地说道:“用铁做轮子,这小物事倒是轻省,但放大到车上,该有多笨重?”

“这水车是个好东西,但铁易锈腐,恐怕不堪用。”

“这个似轮子又非轮子的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是矿中实用工具。”

“在矿里面用的,叫什么日用?”

李工和王工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

这些的确是试验用品,但早就开始试制了,

相对于玻璃这种见得到钱的玩意儿,这些东西的确过于抽象了.....

“都指挥使大人,知州说开矿能挣钱,可还不如泉州瓷挣得多.....”

“恐怕您有说大话之嫌。”

“恕我直言,都指挥使大人您还未说到正题吧.....”

相对于几日之前的意气风发朱允炆有些颓了,

写公文和干实事并不一样,协调各个部门?

说服这些要干活的人就不容易......

第一个话题就如此阻塞完全不能向下推进,

朱允炆感觉自己脑袋有些发胀,朗声道:

“各位,吾令韩昶去招揽的匠人还未到位,即便是前期培训上岗也要个一月俩月,届时将在泉州府试制成品,各位不仅能看到,也能体验这些物件的作用。”

“至于你说的瓷器。”朱允炆看向说瓷器的那个人,“你写信给蒋瓛,说和他合作就行,马上就能见到回头钱。”

“工业之事是我主推,四十万两白银已经到了我府上,只待各项事业开工,是亏是盈我一力承担,需要各位相互信任,协调合作,若不能互信合作,这四十万两白银我可以随时投向别处。”

于是所有人都沉默了,

是啊,皇孙殿下自己掏腰包搞这“工业”,他们合作就行了,

至于信任,是最基本的。

泉州府衙没了韩昶知州仍是照往常一样运转,

之后的问题进展都很顺利,

但除了工业用地,朱允炆开办义学,夜校,一干事业都需要用地,

相较于工业用地审批的爽快,商用和农业用地的审批就要过多斟酌,

最主要的,还是工地和义学的配套,

以及住宿,吃饭,交通等问题,

用银钱开道终究是小道,四十万两白银能省则省,

能让大家都感觉赚到,未来有利可图,才是正道,

朱允炆劳心劳力,额头上开始出汗了:“既然到了午时也讨论不出个章程来,吃个午饭下午再议吧,你们有什么公事赶在申时之前先处理了。”

“是。”

“皇孙殿下辛苦。”

“皇孙殿下,我们稍后再回。”

一干人等离开,

许三和林大守在门口,此刻才走进来,小声说道:“皇孙殿下,饭食已经备好了。”

“嗯,就在这里吃,李工王工,一起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