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生死攸关

这帮州府官吏未必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但为官为人的惯性能让他们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第二日的讨论比第一日快得多

似乎问题都已经在第一天问完了,剩下的就是些走流程的小问题,

终于历经千辛万苦,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最后便是人员的调配和征兆了。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万事开头难,说到底,还是要先挖煤,泉州府本地人丁并不兴旺,若从莅临县域州府招些人工过来,有什么影响?”

朱允炆选择以火药开矿,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现在聊的便是用人的事情,

据李工和王工推测,煤矿开矿初期进度会十分迅猛,人力不足可能挖掘不出潜藏其中的巨大潜力,

泉州人丁相比于金陵临近的州府差距很大,所以招人是大问题,

“泉州底子厚,百姓若能过上生活,都不会选择去挖煤,即使新法开煤方便快捷,他们也不知道,臣建议第一日开煤时,多让百姓观之,使之知而莫使之惧。”

“好主意。”朱允炆眼前一亮,“还有什么法子?”

其余人都没想出好法子来,

“待韩昶回来之后,和临近州府通通气,我们挣了,用了,也不会少他们挣的,用的。”朱允炆拍了板,最担心的还是韩昶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

“应该快了吧。”

“出去将近十日了还未回,这是去做什么了?”

“都指挥使大人亲自赐令,自然是有要事。”

朱允炆其实几天前当着他们的面吩咐的事情,但有些人都没放在心上,可能当天就忘了,

不过也不怪他们,因为自己灌输的东西实在是有点多,

有可能不是忘了,单纯的第一时间想不起来。

“行了,大致讨论到这里吧,我们本府支持和决心已经感受到了,剩下的便是各司其职吧,接下来一个月是忙碌的时候,各位好好休息,等韩昶回来我们便开工!”

朱允炆一番总结之后之后,

各位官吏便告退散开了,

他们来的不积极,跑得倒挺快,

主要是他们一般上午上晚班,下午都是休息,

要么在衙门喝茶,要么干脆回家了,

这种下午的工作一般被称为:加班。

朱允炆也回到了家里,坐下还未喝上一口凉茶,便听到许三喊道:“都指挥使大人,韩昶求见。”

“回来了?”

“回来啦!”

朱允炆一个鱼跃弹起:“见!”

不多时,刘笙便将韩昶引到了二堂之中,

还未等朱允炆开口,一脸倦容的知州便笑着说道:“都指挥使大人,这是名单,我招揽来的工匠近期就到,但在这之前,您承诺的【员工宿舍】必须到位。”

“到位!”

朱允炆接过韩昶手中的宣纸,读了两遍,大笑三声,

“好好好!”

韩昶请来的匠人还在其次,拉的投资才是更重要的东西,

共计十八位商人,其中十位福建籍,共计十二万两白银!

“现在万事俱备,只待开工了。”

朱允炆拍了拍韩昶的肩膀,

“不愧是我得力干将,许你一个总经理职位。”

韩昶不知道总经理是什么意思,但还是笑着说道:“我招来的都是铁匠,共计一百多位,预计这几天能到的也就五十余位,他们有的可能此前身上背了些事情,可能有些刺头,但技术方面较强。”

朱允炆:“无妨,这个名单含金量很足,就够了,中央的诏令已经下来了,一字都未更易!”

“一字都未更易?!”韩昶也很高兴,不知道为何,但就是被朱允炆所感染而高兴。

朱允炆想的不只是将福建帮的这群商人们拉上船,

还有临近省份的商贾们,

他将皇室,官府,商贾,百姓,每一块的占有,分利都划分得清楚明白,落于笔端写在了公文里,

只不过那是中央通过才能实施的事情,具体有什么微调,还得看回公文的结果,

韩昶是最后一块拼图没错,

不过也是他相信自己另一封书信里的最后一段,一定能打动朱元璋:

官府当出银资,如燕王朱棣、锦衣卫代指挥使蒋瓛等勋贵臣僚,亦当解囊以济公帑。

闽浙赣粤诸省之巨贾,若有余力者,亦当踊跃输将。

众皆出资,共襄盛举,则利国利民。

国取其大利以充府库,而分润于民商,使之各安其业,复生财源。

富者持锱铢续营货殖,贫者得涓滴以谋生业,如此官民同舟,藏富于国,散利于民,斯乃真为国为民之道也!

十月二十八,夜,奉天殿中,

朱元璋的确读了信,

他时隔多日看到朱允炆的书信,读了一遍还不够,

生怕这小子给自己挖坑,便又读了一遍,

心中有些五味杂陈,

那日他跪在自己面前恳求辞职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转眼间已经行至泉州府开始改制了,

世人都知道从上而下的改制难,自下而上的改制更难,

当年王安石变法搞得是不是轰轰烈烈,结果呢?

不适合便是不合适,其中千难万险,已有定论,

你朱允炆身为皇室宗亲,太子之子,难道比那些利益盘根错节的文官集团还要熟知天下内情?

不可能的,

所以他不信任,不相信,感觉朱允炆也不过是读书读到脑子里去,读得有些傻了一样。

朱元璋看过两遍之后,将厚厚的书信放下,看着满桌分门别类的奏疏,长叹一口气,

按理说这些小型的改制不需要上报到六部衙门,一省大员其实就可以定制,

因为无关粮田,不涉军事。

令他欣慰的是,朱允炆想要平地起高楼,不管是空中楼阁还是什么别的东西,总算有一些实际的行动,

不过是抽调官府人员,借调粮款,求宽新政罢了。

坏消息是:泉州府未来他看不透,但也不用看透,

一府之地的格局,就那么大点地方,凭什么撬动泱泱大明?

就算北平制出了乙型洪武神机炮,能代表什么呢?

大地主与文官互相勾结和皇帝分治天下的局面,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

他修订律法,定下祖制,又叮嘱子孙后代,严格遵守祖训,

可他们到底会不会遵守,谁会知道呢?

他能做的,只有为子孙后代奠定一份尚可“挥霍”的基业,

不管朱允炆多么想表现自己,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天下可能再没有像他这么勤政的皇帝了。

朱元璋负手而立,久违地走出殿外看向了满天星斗,

他还未开始老化浑浊的眼球凝视着的是那些明亮的星星,从左往右,

今日轮值的司礼太监早就“咚咚咚”小跑到他身边,轻声唤道:“皇上,夜里凉了,披件衣服吧,莫要着凉了。”

朱元璋恍若未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代代人的事业,不都是保我大明山河,屹立不倒吗?”

司礼太监低着头没有回话,他不敢回也不知道怎么回。

却听到朱元璋突然笑了:“哈哈哈。”

司礼太监鼓足勇气,望向皇帝看的方向,只见今日被群星拱卫的一颗紫薇大星,看起来非常明亮,

他踮起脚说道:“天佑我大明啊。”

朱元璋斜睨他一眼:“何以见得?”

他惶恐,但还是小声回答道:“紫微星明亮如此,便是大吉之兆。”

“好,那边让朱允炆明岁去开海。”

朱元璋沉声道,

“至于你,明日滚去尚衣监吧,不用再来奉天殿轮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