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脱口而出

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采薇》

与《诗经》时代共鸣

采薇(节选)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流散在社会上的诗歌300多篇。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人情百态,充满真实情感和生动形象,成为一座丰富的诗意宝库。《采薇》是其中重要的一篇。

熟悉乡村的人都知道,春天的田野里,长满一种茂密的植物,拥有羽毛一样的叶片,开着紫红色的花朵,像一片紫色的云彩。这种植物叫巢菜,一般用作绿肥,也可做饲料;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可以给人充饥。《采薇》这首诗中的“薇”,就是巢菜。可是读完这几行诗,我们却没有读到采薇的情境和画面,只见一个人在归途中的回忆、向往和悲戚。看看《采薇》原诗,却很长,我们在课本上读到的,只是节选了这首诗末尾的一部分。

《采薇》一共六节,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方的边境发生战乱,自己从军戍边,春天离开家乡,生活艰苦;战斗频繁,没有固定的戍守营地,更无法给家人捎信;没有粮食,很多日子靠着食用野菜充饥。他天天盼着回家,直到第二年年底,才被允许踏上返乡的路。

《诗经》里的作品,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诗言志。”这个“志”,不是志气、理想,而是人的情感、情怀,这成为后人写诗的主要依凭。也就是说,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人在生活中,面对世界,有了内心情感的冲动,就想说出来。把这种感情宣泄出来,就是在写诗了。每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都是天生的诗人,也包括一路还乡、一路高吟低唱的这位兵士。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两句诗,把自己久别还乡的内心情感,表达得十分微妙。《采薇》也是这样,而且用自己的动作将情感表达得更为鲜活、丰富、动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尽管又渴又饿,诗人在回家的路上,仍然一步一步,迈出沉重的步子。解脱后的轻松,回家的喜悦和急切,回忆和向往……诗人内心五味杂陈的情感,被雨雪交加的回家之路点燃了,诗的表达开始爆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往日离开家、从军戍边时,正是春天杨柳依依(表示依依不舍)的时候;现在回家的路,却雨雪迷漫。“矣”“思”,都是表示语气的词语。诗人的表达,常常由特定的情境触发,就像鞭炮一样,有了燃点,才能爆炸。这几句被称为《诗经》中最佳的句子,借景抒情,让人一读感同身受,仿佛置身雨雪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悲伤和欢乐。这些表示语气的词语,强化了诗人的感情浓度。这就叫文学的共鸣,我们获得了诗人的感动、诗的画面传达的审美感受。

读一首诗,我要努力做到的是让自己读出画面,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才能叫读诗,在对诗歌审美。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采薇》是一首民歌,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我们在文章中,直接以“诗人”相称,是想表明,每一个人,都是天才的诗人。

《江南》《敕勒歌》

让我们看得见的声音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用眼睛看世界,用耳朵听声音,这是人的天然本领。可是在读一些诗、特别是一些民歌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见”声音。“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听人读到这样八个字,同时也会看到声音——原始人砍伐竹子、制作弓箭、追逐猎物的一幅幅生动立体的画面。这首诗叫《弹歌》,是人类早期的一首民歌。

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劳动中认识自然,创造财富和文明。劳动可以让人吃饱肚子,有房屋遮风挡雨,也可以穿上暖和漂亮的衣服;愉悦的劳动,便成为人们抒发情怀的审美过程。一边劳动,一边宣泄、倾吐激情,手舞足蹈,随口唱出来,就有了能够“看得见声音”的诗——民歌。

《江南》也是一首民歌,一首能够看得见声音的诗。我们一听见有人读它,就会像看魔术一样,看见这些文字变成形象,飞落到心里,组合成一幅色彩明丽、快乐活泼的劳动画面。一幅采莲图,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了。

与原始的《弹歌》相比,《江南》出现在汉代。那时,社会文化生活已经十分发达了。水乡江南美丽富庶,沟渠交错,杏花春雨、荷叶田田,人们的劳动,充满诗情画意。莲,又叫莲蓬,可以食用,采莲便成为女孩们主要的劳动。女孩与荷叶的组合,自然就成为众多诗人歌咏的题材。

女孩在一望无际的荷叶丛中,划着小船,一边采莲,一边唱歌。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荷叶,她们唱;看着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她们唱;莲蓬太多,荷叶太密,鱼儿也一群一群游过来,女孩也就这样反反复复唱下去。我们在这样简单的诗句里,不仅看到广阔的画面,也看到悠长的夏日时光和采莲人愉悦的心情,听到了画面的声音。

画面中,女孩欢乐的形象,鱼儿在荷叶下游动,潋滟水光,清晰生动。

读北朝民歌《敕勒歌》,也会听到声音,雄浑、高亢、穿越时空。

敕勒川,敕勒人居住的草原河川;阴山,起于河套西北,绵亘于内蒙古南部,和大兴安岭相接。《敕勒歌》也是人们在游牧的劳动中,在纵马飞驰的马背上,唱出的一首民歌。

与《弹歌》《江南》一样,我们可以从声音里看到画面——远处阴山横亘,茫茫河川与牧草茂密的草原,天空与大地变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白云飘浮,日月星移斗转,就像牧人天然的蒙古包(穹庐);茫茫草原像是大海,人们在大海深处放牧。风吹草动,才隐隐露出牛羊和马匹……敕勒人放开喉咙,唱出一曲人与自然的赞歌。

我是敕勒人,

生在敕勒川,

绵延千里有阴山!

天是那么高啊,

地是那么宽。

草浪滚滚牧鞭响,

风吹草低牛羊欢!

金末诗人元好问写诗:“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他称赞《敕勒歌》是一首响彻宇宙的天然之歌,让他感到一种慷慨的英雄豪气。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历史上东魏军队进攻西魏,大败而归,士兵伤亡惨重,军心动摇。东魏军队安抚士兵,让人高唱《敕勒歌》,士兵们精神为之振奋,重新凝聚起了军心。

从《弹歌》《江南》到《敕勒歌》,诗歌的声音在时间中经久弥新,焕发异彩。诗似乎也是同理,这些看得见声音的诗,拥有永恒的生命。

诗如其人,也如山水。诗人寄情山水,山水自然在诗行里显现灵性。《弹歌》的简单直接,干脆利落,表达原始人类在劳动中的真实感受。《江南》的轻灵快乐,清新绮丽,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必定在弥漫荷香的水波荡漾中产生。《敕勒歌》如大草原上歌喉嘹亮的牧马人,扬鞭催马,豪气冲天。它的故乡,一定非北方的大草原莫属,那里有粗粝的寒风,高远的蓝天白云和被茫茫草海淹没的牛羊……

劳动的人不会无病呻吟,也不懂卖弄诗情画意,在劳动时挥洒汗水,身心愉悦,情绪饱满。只要脱口而出,看得见的声音就在天地间回荡。这便是诗中有画的本源:诗中的画,必定是“眼睛看见”的声音。诗歌在人类的生活与劳动中诞生,便拥有了这样的生命特征。

《十五从军征》

怎样说话,才能叫写作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叶圣陶认为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只要真心相对,说得准确、生动,就会感人,直击人心,引起人共鸣。这样的“说话”,也就是文学,或者诗了。

《随园诗话》中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不识字的人为母亲送葬,哭母云:“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有诗人听到,激动地大声叫起来:这是诗,是好诗!他听见了这个人把一生的情感与点滴生活,都凝聚在这样血和泪的呼喊中了。仅仅“娘惯听”三个字,就会如穿起珍珠的丝线,串联起许多个母爱的画面!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诗人像说话一样平淡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一直到八十岁时返回故乡。家里房屋倒塌,野兔出没,野鸡乱飞,野谷与野葵长满院子,家人全都离世,埋入树林里的坟墓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与那位车夫一样,诗人只是在一路走,一路说,把一生的感情凝聚在简洁直白的语句里,一句一句地流淌出来。离家多久,已经无法准确计算了。出门时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现在竟然八十多岁,白发苍苍,佝偻腰背!眼前的景物越来越熟悉,迎面遇见路人,才想到问一句:“家中有阿谁?”——就像是“如何娘不应”一样,一下勾起了他往日所有的记忆。

诗人七十年戎马生涯,不知经历了多少战火漫天、刀枪铿鸣的日日夜夜。有多少风霜雨雪中的急行军,多少个漫长黑夜的思念与盼望,或者病痛、流血,或者出生入死。他就这样长大、变老……诗人把这一切凝聚在“八十还乡”的时间点上,描绘眼前形象——家人死亡、家园破败的画面,也把多年的辛酸苦辣、悲伤痛苦,全都融汇在眼前情境中了。因此,诗人讲故事的家常话,虽然简单明白,却蕴含往日的所有记忆,击中了读者心中柔软的部分,让人在画面中泪流满面。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诗歌的结尾,诗人仍然在平静明白地说话,却把情绪推向了沸腾的顶点。回到依稀难辨的“家”,他捋下野谷,采来野菜做好饭、烧好汤,这才恍然发现,会有谁来吃呢!往日其乐融融,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温馨时光,却再也不能重现了!诗人的情感,在出门向东眺望的那一刻打开闸门,平淡如水终成汹涌澎湃。

诗歌总是抒情的,哪怕是这样一首讲故事、侧重写现实人和事的诗歌。《十五从军征》从头到尾都是在写实,诗人直接铺陈故事,句句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诗人的想象,也没有直接抒情的华丽语句,但是,每一个字都让人浮想联翩,都充满强烈的感情,催人泪下。这是因为诗人带着自己真实、深厚的感情,把感情依附在具体的形象上,画面便鲜活了,有了生命力和强烈的诗意。

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表达,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仿效和学习的榜样。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向乐府诗学习,让自己的写作有了本质的升华。在杜甫的《羌村》中,我们甚至读到了与这位军人如出一辙的感受:“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诗人也是很久不能回家,也是用平常说话的方式抒发感情,平淡讲述自己“千里归家”的感受,只是杜甫表达得更含蓄且有诗意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