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六百年(珍藏版)
- 阎崇年
- 2894字
- 2025-03-24 16:19:25
第十八讲 孩童皇帝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还在过年期间的乾清宫传来噩耗,三十八岁的宣德皇帝驾崩。继承皇位的是明英宗朱祁镇,实足年龄只有九岁,他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孩童皇帝。实际上在此之前,朱祁镇已经创下了明朝宫廷史上两项第一:明代年龄最小的太子,当时他出生才两个多月;他是第一位出生在北京皇宫里的皇帝。适逢永宣之治,这位小太子可以说是在安乐窝里长大的。
宣德帝对这位太子非常喜爱,期待很高。有一次他把朱祁镇抱在膝上问:将来做了天子,能让天下太平吗?刚会说话的太子朱祁镇答:“能!”又问:“如果有犯上作乱的,敢亲率大军去讨伐吗?”答:“敢!”这个稚嫩的回答,让宣德帝非常欣慰。这个九岁的孩童做了皇帝,幸福短暂的皇子孩童生活就结束了。
一、五全太后
正统帝治国大政,靠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前面我讲过的“五全皇后”张氏。张太皇太后,是朱祁镇的祖母,她从燕世子妃、太子妃、皇后到太后,现在又做了太皇太后,成为幼小正统帝的主心骨。因为朱祁镇年龄太小,曾经有一种意见是召长沙襄王进京继位,是张太皇太后宣召大臣们到乾清宫,手指着朱祁镇,流泪说道:“这位就是新天子!”确定由朱祁镇继位。在朱祁镇登极后,张太皇太后给朝政制定三条原则:
1.停止一切不急需的事务,减少开支。
2.加强对年幼的皇帝的教育培养。
3.倚靠前朝老臣处理国事。
在幼帝继位的风雨飘摇中,张太皇太后给朱祁镇撑腰,帮助他登上帝位,为他主政。
在正统帝继位前期,有一件大事得到了解决,这就是明朝定都的问题。朱元璋开国,定都南京;朱棣决计迁都北平,改名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北京宫殿建成后正式迁都北京。不料不到百日,三大殿遭雷电焚毁。洪熙帝继位,仍以南京为都,北平为行在。宣德帝仍称北京为行在,但实际以北京为都。

紫禁城景山中间筒子河
正统二年(1437)正月,开始兴修北京城门楼,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各门外立牌楼,城四隅立角楼,又深其城壕,护城河的两侧全部砌以砖石。九门旧有木桥,全部用石撤换。两桥之间,各有水闸,壕水自城西北隅,环城而向东,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流出大通桥,汇入北运河,注入渤海。正统四年(1439),工程完成。每座城门都修成坚固的防御体系,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国之观瞻。正统五年(1440),又将城墙内墙也包砖,极大提高了北京城墙的防御能力。同时,开始重建三大殿和乾清宫、坤宁宫。到正统六年(1441)十一月竣工。于是宣布定都北京。这样,长期悬而未决的定都这件大事,终于落定。(《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五)
正统七年(1442)五月十九日,由太皇太后做主,为十六岁的朱祁镇举行盛大婚礼。朱祁镇又创造了明朝宫廷史上的第三个第一:第一位在皇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举行大婚典礼的皇帝,而他的皇后钱氏,则成为明朝第一位从大明门抬进皇宫的皇后。
二、四朝老臣
正统帝读书教育,靠四朝老臣。著名的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在张太皇太后的支持下,继续为官内阁。当时,朱祁镇连开蒙教育都没有接受过,“三杨”等大臣们针对他的情况,建立起严格规范的经筵制度。什么是“经筵”?“经”指经典,主要是儒家的“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等。“筵”的本意为竹席,引申指座位,此处是“讲席”的意思。合起来,“经筵”就是儒臣给皇帝上课,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等,也就是皇帝学习的制度。给皇帝讲课的官员叫作“经筵讲官”。通过经筵,君臣之间学习经典,相互研讨,结合朝政实际,阐发儒家思想。每年二月至五月、七月至十月,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举行经筵。经筵之外,还有日讲,日讲不求礼仪繁琐,但求皇帝反复诵读规定的功课。这样,年幼的朱祁镇便开始在皇宫文华殿,接受正规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三杨”对朱祁镇的教育并不成功,甚至是失败的。究其原因在于:
于教学—读书过程应当是:一读,二讲,三写,四行;而经筵日讲,有读,有讲,有写,但缺乏行,重知轻行。
于教育—教师(讲官)、家长(太皇太后或皇太后)、社会(宫廷氛围)难以协调一致。
于体制—“立嫡以长”、皇帝终身的君主制度。
总之,朱祁镇长大一些后,常用各种理由取消经筵日讲,一会儿说身体不好,一会儿说天气太冷或太热。而他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三、精神依赖
正统帝精神上非常依赖太监王振。洪武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和交结外臣。永乐帝朱棣授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建立特务机构东厂。宣德帝朱瞻基在大内设内书堂,培养通文墨的宦官,司礼监成为太监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监秉笔太监享有“批红”的权力,可以代替皇帝批答奏章。但若宦官犯法,处以极刑,不敢放肆。然而,事有例外,譬如王振。

文华殿
逛一逛
文华殿
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文华殿在明代是皇太子的东宫,清代为举行经筵的地方。殿后的文渊阁是藏书楼,《四库全书》曾收藏于此。清沿明制设大学士,秩正一品,乾隆后,文华殿大学士常列四大学士之首。
武英殿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故宫西南部,西华门内,建筑面积6500多平方米,其西、南均被内金水河环绕。清同治八年(1869)遇火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再次被焚,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行大修,现为典籍馆和书画馆。武英殿与位于外朝之东的文华殿相对应,即一文一武。
王振,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人。少年选入内书堂。侍太子朱祁镇于东宫,为五品局郎衔。正统帝登极,年龄幼小。王振狡黠,深得帝喜欢,遂掌司礼监,引导皇帝用重典御下,以防大臣欺蔽。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王振得以滥用皇权。但是当时,张太皇太后贤能,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皆四朝元老,王振心惮之,未敢乱来。到正统七年(1442),张太皇太后崩,杨荣已先卒,杨溥老病,杨士奇以其子杨稷论死不出,王振跋扈,遂不可制。
王振在皇城东建造豪宅,又建智化寺,穷极土木,卖官鬻爵。出兵麓川,西南骚动。侍讲刘球因雷震上言陈得失,语刺王振。王振下刘球大狱,使指挥马顺肢解之。大理少卿薛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素不礼王振。王振找茬诬陷薛瑄,几乎将其整死,而李时勉则戴枷国子监。御史李铎遇王振不跪,被谪戍铁岭卫。驸马都尉石璟詈其家阉,王振恶贱己同类,下璟狱。又械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陈瑺于长安门。所有他忤恨的,皆加罪谪戍。内侍张环、顾忠,锦衣卫卒王永心里不平,以匿名书揭发王振罪状。事发,磔于市,不奏报。
朱祁镇从幼年起就在精神上依赖王振,倾心王振,常称王振为“先生”。后来正统帝说:“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至。”(《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孩童皇帝对王振情感上的依赖和生活起居上的依赖,是真挚的,这使王振手中的权力日益积重,公侯勋戚呼王振为“翁父”。其私党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都肆行无忌,恶贯满盈。于是,畏祸的官员,争附王振免死;贪婪的官员,攀附王振求升,朝廷内外,庙堂上下,逐渐形成“阉宦集团”—王振党。
大太监王振的气焰,如此狂悖,如此嚣张,埋下了正统帝在土木堡兵败被俘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