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巷陌微光

——一个失业青年的社区创业笔记

2023年3月,上海某老式居民楼的铁门贴着褪色的封条。28岁的苏晓微拖着行李箱站在巷口,盯着手机里那条冰冷的裁员通知——教培行业“双减”政策落地后,她所在的教育公司第三次大规模裁员,这次轮到了她。

一、裂缝里的光

失业第二周,社区居委会在微信群招募物资配送志愿者。晓微报了名,每天骑着二手电瓶车穿梭于五条弄堂,为居家隔离的居民运送蔬菜包。

七号楼301住着独居的周阿婆,老人总把政府发放的午餐肉塞进晓微的帆布袋:“小苏老师,我孙子读初三,网课听不懂数学……”九号楼底商的水果店主老张,边打包烂掉的草莓边叹气:“三个月没交房租,女儿艺考集训费还差两万。”

某天配送结束,晓微在电动车后座发现一张字条:“可以教初中数学吗?按课时付费。——602王女士”潮湿的纸角洇着蓝墨水,让她想起曾经批改作业的日子。

二、重启的支点

晓微在社区公告栏贴出A4纸打印的广告:“线下小班辅导,每课时40元”。当晚微信炸出二十多条询问,多是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网课时代留下的知识断层,正在吞噬普通家长的信心。

她在周阿婆家客厅支起白板,六个初中生围坐在褪色的红木餐桌旁。解题到第五天,王女士的女儿突然举手:“苏老师,能再讲一遍韦达定理吗?”女孩手背结着冻疮,草稿纸边角写满演算过程。

月底结算,晓微捏着皱巴巴的3820元现金失眠了。这笔钱不及从前工资的三分之一,却让她在凌晨三点爬起来整理教案。窗外飘着细雨,对面楼宇间亮着零星灯火,像散落的星子。

三、裂缝生长

2023年6月,社区解除封控。晓微的“客厅课堂”扩展到四个小区,二十多个孩子挤在居民家的旧沙发上课。水果店老张主动借出仓库:“我闺女考上美院了!这屋子你随便用,就当沾沾文曲星的喜气。”

转折发生在八月酷暑。工商执法人员敲开仓库铁门:“无证经营教育机构涉嫌违规。”晓微蹲在满地没收的课桌椅中间,盯着墙上的儿童涂鸦发呆——那是某个学生画的向日葵,歪歪扭扭写着“谢谢小苏老师”。

当晚,602王女士发来长语音:“大伙儿在居委会帮你争取到了‘社区便民服务点’资质,现在政策鼓励灵活就业……”背景音里混杂着周阿婆的上海方言、老张的大嗓门,还有孩子稚嫩的“老师别走”。

四、微光成炬

2024年春天,“巷陌学堂”挂牌成立。晓微将课程拆解成“15分钟知识胶囊”,通过居委会的智慧社区平台推送。退休教师组成银发督导团,全职妈妈们考取助教资格证,水果仓库变成“共享自习室”,政府发放的15万元小微企业补助金则用于购买虚拟现实设备——孩子们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故宫现场写生,或者置身敦煌洞窟听地理课。

平安夜,晓微收到特殊礼物:某位家长将自家车库改造成“星空自习室”。透明顶棚洒落月光,墙上贴着学员们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从职业院校到985高校,红蓝封皮在暖光灯下泛着细碎的光。

五、照亮彼此的星辰

2025年清明,晓微作为“社区微创业者代表”接受央视采访。镜头扫过巷口的智能储物柜——这里如今既是教材中转站,也是独居老人的送药窗口。记者问起创业初心,她翻开泛黄的笔记本,指着一张拍摄于2023年的照片:逼仄楼道里,六个孩子踮脚够着白板顶端,阳光穿过防盗窗铁栏,在他们背上烙下金色的格纹。

“政策寒冬会冻僵一个人的生计,但冻不住一群人的希望。”身后电子屏正播放最新数据:全国社区微服务企业已吸纳超300万就业者,这个数字仍在每天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