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治理智慧
- 周恩荣
- 1283字
- 2025-04-07 18:42:43
第一章 政道与治道: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双螺旋构成
2014年12月,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李明辉在接受澎湃新闻网专访时,本着善意提醒的初衷,出于“大陆新儒家”群体的内部分歧和该群体可能引起的误会、攻讦,提出“我不认同‘大陆新儒家’这个说法”[1]的观点。澎湃新闻网在2015年1月发出此专访稿时,为博人眼球,以《专访台湾儒家李明辉:我不认同大陆新儒家》为题发表。[2]这个专访稿在网上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蒋庆、陈明、唐文明、秋风等“大陆新儒家”先后公开发表文章,批驳李明辉和“港台新儒家”的观点。而李明辉也于2015年3月在台湾中研院组织“儒学与政治的现代化:李明辉澎湃新闻专访座谈会”,一方面澄清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回应相关的批评。此后还有多次“隔空交锋”。由于深感此次论战并非激于意气的“山头”之争、其所折射的问题颇有反思的必要,因此,《天府新论》编辑部联合四川省儒学研究中心举办了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邀请相关学者,澄清问题。在会讲中,“大陆新儒家”中最先阐述立场的陈明提出了“超越牟宗三,回到康有为:在新的历史哲学中理解儒学的发展”的立场。陈明认为,近代中国的主要课题是“救亡”,或康有为所谓“保国保种保教”,也可以说是“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确保疆域不分裂、族群不瓦解的前提下,如何保全中华民族的国民教化与文化连续,建构正义而有效的制度、形塑和谐而统一的文化。在陈明看来,这一问题归根结底只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危机,却“在一些精英分子自命深刻的理论中被转换成为文化危机”。在这些精英分子自命深刻的理论看来,文化有高有低、落后必然挨打,因而,要转危为机就必须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近代中国左派的以阶级为主体的“革命叙事”和右派的以个人为主体的“启蒙规划”,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陈明认为,他们都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作为儒者的牟宗三、徐复观,他们尽管有儒者的情怀和理念,但语境、问题意识和所使用的思考范式与那些“自命深刻”的“精英”如出一辙,即以中西文化问题为其问题意识,因而,其工作一方面是“建构其现代的知识系统”,一方面是“力证其与民主科学并不矛盾、可以曲径通幽”,其思想亦只有“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价值”,而于国家国族建构和当今对于中西关系和文化的理解,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哲学的偏执、对宗教的误解和对认同的忽视等。这些问题对国族建构而言是重要的。因此,陈明总结说,“国家建构,民主是重要的,同样重要却是自由、正义、法制,而这一切的前提和目标则是繁荣和富强——政治和经济紧密结合相关”。
陈明对近代中国思想界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范式的概括,自有其依据,但其据此批判现代新儒家尤其是牟宗三,却有些不甚合适。牟宗三的问题域当然包括国家国族建构,但又不止于国家国族建构。其对于中华文化生命的“终极关心”,成就兼具普遍性与个体性、享有德福合一之圆善的“有德君子”,才是其思想的整个核心所在。牟宗三关于现代化或国家国族建构的思考和解决之道,须放在这个大背景下理解,才能合乎其思想的实际。
虽说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首先来看看牟宗三思想中“用”或“表现”层面的政治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