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纵笔,史志荡舟(代序)
吴戈
方冠男要出书了,她是揖别师门不到三年就要出书的第一个弟子。我曾预言她会很快脱颖而出,但是这么迅捷就出版著作仍然让身为老师的我喜出望外。妻子常说我像个老农,看到学生的成长成绩,就像看到庄稼长势和作物收成一样舒心畅意。的确是这样。她能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多头的科研推进、迭出的剧作上演之余,收拾阅读舞台后第一时间写出来的理论评论文字结集成书,几十万字,还真是令我暗暗称奇的。
她的写作爆发力很好。
关键在于,文章不是泛泛之作,其中不少篇什在一流的戏剧艺术专业杂志、在《中国文化报》《文学报》发表过,受到戏剧院团欢迎,得到舞台实践者首肯,引起海内外的一些学者关注,就更为难得了。这在一个时期以来饱受诟病的红包批评、捧场批评、辣文批评、损嘴毒舌批评、娱乐花边批评、专家平庸套路批评的背景下,就显现出了她的青年锐气与纯粹特质。
我当然十分愉快地为她的新书写序。
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奔流激情,每一篇评论都是看戏散场之后和着泪水、心悸、叹息或者愤懑泼泻出来的感性风暴,每一个段落都洋溢着穷追猛打、酣畅淋漓的快意表达,许多文字都像是一些细碎的浪花对历史文化的漫长河床的追寻、抚摸和拍打。有时我猜想,从这个小丫头的心底、脑海一定有一条看不见的通道连接指尖,触染键盘,所想所思就汩汩泉涌或者滔滔奔流地直接变成电脑屏幕上文章的妙语连珠和热情的恣意汪洋。
于是,她成为相关圈子里公认的剧评快手。
快手只是优势,还不能成为优点。只有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凿凿的快捷表达才能够成为优点。这些,方冠男的理论评论文章当然都具备了。我此刻想说的,是另一些内容。
我特别鼓励和看重的,是她字里行间透出来的诗意。
她常常能在面对戏剧人物命运、处境和戏剧场面的时候体会出生命的诗意来。我觉得,这和她童年、少年时期痴迷于中国的诗歌文化,尤其是醉心于唐诗宋词的文学世界有关系。她不是华辞丽藻式的喜欢,而是对感受着生命、吟咏着际遇、慨叹着生活的那些歌唱的深深感动。诗词中的意境情调,往往成为她一往情深的生命格调,成为她的戏剧评论与戏剧人物命运、戏剧规定情境相遇合的情感范式立足点和价值内容的出发点。因此,她的评论文章常常是诗性的。因此,我时不时会无端地觉得她像是从唐宋穿越来的书香童子或闺门才女,骨子里有一种现实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带到文章里就诗意芬芳,携在生活中却落落寡欢。现实中的她总有一种穿越的错位感和现实的不适性,她该是唐朝诗人眼里的一树桃花,是寒山寺中的一缕钟声,是伴随行吟者骑驴入剑门的细雨,是苏州小巷里随意点缀在窗边墙外的栀子花,是野渡横舟旁的依依杨柳,是大漠戈壁深处隐隐的驼铃,或者,她该是宋朝的一个学童,该生活在书斋、园林、藏书楼,生活在一个从朝廷归隐田园的耕读人家……像是前世积累,在她读书看戏时,就用这种已经酿成了自己的内在精神的诗性去寻觅藏在文字里、形象后、场面中的作者生命共振点,去遇合创造者的情感沸腾点,于是,她常常被戏剧演出的创作者引为知音。尽管在生活中、人际交往里,她并不得心应手,还时常力不从心、心不在焉;甚至会身处险境而浑然不觉、不知应对。因为,诗性的存在进入实际生活中很危险、很脆弱,但是在她的理论评论里却很隽永、很芬芳。
我更加鼓励和看重的,是她字里行间充盈着的史志精神。
考研就读之后,大家建立邮箱联系时,她自称子方。我问她是不是史书漏载了的孔门贤人?她是第七十三位?她说就是热切表达想成为孔子门徒愿望而已,虽不能,心向往。后来我发现她还真是追踪研习过孔子,痴迷过宋明理学的经典阅读。在她心里,儒学绝对是往圣绝学,谈起儒释道,一脸肃然起敬的圣洁感,令人动容。她说年轻一代应该有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自己以不知为耻,于是她读书广泛,成批读世界史、文化史、思想史,甚至文化名城的地方志……这些貌似与戏剧专业无关的阅读,在面对剧目演出的时候就发生了奇妙的作用,她思路活跃、视野纵横、上挂下联、左顾右盼,看得比人深一层、厚一些、透一点、宽一圈。正是史志知识的积累让方冠男的理论评论有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显而易见。
我继续鼓励和看重的,是她充满锐气的真赞美、真开掘、真批评的勇气。
有真知灼见,还要有勇气率真地表达、得体地陈述。得体也许还要历练,但是率真表达,她一开始就有,而且坚持下来了。她收获了无知的嘲讽,也遭遇过误解的怨怼,更收获了前辈艺术家的鼓励、演出团体的认同和同行的钦佩。在学术江湖里,她已经可以在相当范围的大山大河大漠大地上行走,以文会友、看剑论道了。只不过,她一再说自己武功未达上乘,不敢出去有辱师门。于是,宅女依旧。
她爱金庸小说,其实金庸小说世界的核心就是诗意浪漫的传奇氤氲在历史文化的沃土上,这构成了金庸小说的迷人文化气息,是有人文理想有人格魅力有英雄情结的成人童话和社会寓言。方冠男几乎就是用同样的文化气质去构建自己小小的理论评论领地,其中表述了她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社会理想。她在成长。
她和以往历届研究生一样,毕业后总会跟着新生一次再次地听我讲的课,一遍遍重温师生交流的那些不可重复的创造性场面和那些可以心领神会却又难于言传的细节,温故知新在于颖悟,知识常新必须创新。但是她已经身为教师,有自己的学生要教,应该告别师门,负剑下山,用独自面对千山万水的生命体验去书写自己的江湖传奇了。她经营了一个称作“第十四当铺”的自媒体理论评论平台,似乎在活动热身,在挑灯看剑。这举动立刻引起不少的关注,浏览量可以证明。这是当今武林江湖的一种方式,试水之后,接着就应该扬帆起航。
我知道,她在蓄积力量,酝酿更多的成果问世,完成她对自己的文化期许。
鲲化鹏,鱼成龙。会当中流击水,会当苍天展翅,坚持健康向上,定会成就成功。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