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要基于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评估和转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在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中,我们发现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限制了儿童能力的发展。

许多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人们解决新的、不熟悉的问题以及在处理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要具有四种能力倾向,这四种能力倾向如下。

(1)具有良好组织的、灵活的和可存取的专业知识,包括:事实、符号、定义、算法、概念、关系和规则。

(2)启发式策略,即寻求问题分析和问题转换的策略(如将一个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子目标来解决),这虽然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方法一定正确,但是引入系统的方法就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3)元认知,一方面,它是指一个人对关于自身认知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它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技能(例如,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计划和监控)。

(4)情感状态,像信念、态度和情绪,这些均能反映出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中所表现的情感性反应、情感投入的程度,即从信念上的异常冷漠到情绪上的热情参与。

许多观察表明,在小学化了的幼儿园中,我们的儿童掌握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虽然儿童根据要求能够应用和回忆所掌握的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自发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理解新信息、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换句话说,就儿童而言,在幼儿园里仅仅获得确定的概念和一些运算技能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具有对任务情境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与已有的经验、概念、技能在实时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和互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