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界经济形势

(一)全球经济概况

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且复杂的变化。从经济增长水平看,2019年1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展示了2018年全球经济形势的主要特征:一是全球经济继续扩张,但势头减弱。总体上,2018年世界经济增速约为3.7%,较2017年实际经济增速放缓0.1个百分点,未能延续上年强劲的复苏势头。二是此次经济“减速”具有全球化特征。分类别看,发达经济体2018年经济增速约为2.3%,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2018年经济增速约为4.6%,两个数据均较上年实际值下降0.1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增长出现分化,与美国经济表现亮眼形成鲜明对比,欧元区、日本、英国经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速下滑。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增长动能同样出现结构性分化:中国与印度经济继续保持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然而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调,印度增长势头却依然迅猛;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增速保持低位但略有回升;南非经济表现暗淡,经济增速甚至低于发达经济体中增速下滑最为严重的日本。

2018年全球性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美国为主的部分发达经济体的狭隘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思想“甚嚣尘上”,从而拖累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一是国际贸易市场“剑拔弩张”。2018年美国向多国挑起贸易争端,这一行为致使全球贸易市场摩擦接连不断,紧张局势屡次升级,经济秩序遭到破坏,最终使得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二是美联储频繁的加息“动作”使得资金回流美国,非美元货币出现集体性贬值,以土耳其和阿根廷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甚至遭遇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货币危机”。此外,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对原油减产态度存在不确定性,国际油价存在大幅波动的可能,经济不稳定性随之提高。经济利益纠纷引发部分经济体间政治生态恶化,也是拉低经济增速的部分原因。世界各国纷纷推出的减税政策为提振经济提供了一丝契机,但是,不足以抵消诸多负面因素的冲击。

在本次《世界经济展望》中,IMF对全球经济走势的部分关键预测做出修正,核心是调低了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水平。IMF认为,此次增速放缓将持续至2019年和2020年,并预测全球增长率分别为3.5%和3.6%,较2018年10月份预测值分别下调0.2个和0.1个百分点。鉴于欧元区多国家财政状况堪忧,IMF下调欧元区经济增速预测值,这是拖累发达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发达经济体2019年与2020年经济增速预测值分别为2.0%和1.7%,前者较上年10月份预测值调低0.1个百分点。对于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IMF认为整体增速将放缓,2019年和2020年经济增速预计为4.5%和4.9%。结合不同经济体的实际情况,IMF对各经济体数据调整情况并不相同(见表1-1)。比如,考虑到石油价格下跌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步伐放缓等因素,IMF预测印度经济增速将继续加快;考虑到金融监管收紧与贸易冲突问题,IMF主张对中国经济增速持保持不变或下调的预期。

表1-1 世界经济增速预测

表1-1 世界经济增速预测-续表

(二)发达国家经济概况

1.美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势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发布的数据,2018年以美元现价计算的美国GDP为2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20万亿美元大关。实际GDP增长2.9%,增幅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综合考量特朗普政府减税政策落实、监管逐步放松等有利因素以及贸易状况恶化的不利因素,2018年美国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走势,分别为2.2%、4.2%、3.4%和2.6%。经济增长速度总体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整体保持充足的增长动力(见图1-1)。

2018年美国通胀水平温和回升。2018年3~12月,季调后的美国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速在2.2%附近微幅波动(见图1-2),总体实现美联储调控目标。随着就业市场环境改善,2018年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指标频超预期,失业率呈下降趋势,其中9月、10月、11月所维持的3.7%的失业率创下196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见图1-3),市场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在政府减税刺激、失业规模缩减及通货膨胀回升的情况下,2018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进一步向正常化靠拢。一方面,美联储加息步伐提速。2018年,美联储共进行4次加息操作。3月22日、6月13日、9月27日和12月20日美联储分别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最终由年初的1.25%~1.50%上调至2.25%~2.50%。美联储频繁加息举动使非美元货币“苦不堪言”,货币大幅贬值、资本大量外流致使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遭遇不同程度的货币金融危机,同时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显著压力。另一方面,为防止市场利率上升过快动摇经济稳健程度,美联储在2018年放慢资产负债表“缩表”进程。截至2018年12月26日,美联储分别持有国债、抵押支持债券(MBS)的数量为2.24万亿美元和1.64万亿美元,累计实际减持数量滞后于计划水平。

图1-1 美国GDP季度环比折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Wind。

图1-2 美国月度CPI变化

资料来源:Wind。

图1-3 2018年美国就业情况

资料来源:Wind。

美国经济交出“亮眼”成绩单与特朗普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直接相关。对于国内企业和民众,特朗普政府推出声势浩大的减税计划,缓解成本压力。2017年12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最终版本的《减税与就业法案》并得到特朗普签署,至此,特朗普上台时承诺兑现的税改计划正式拉开帷幕。在2018年4月美国白宫公布的税改原则中,特朗普减税政策的核心为削减企业与个人所得税,从而减轻成本压力,刺激投资、消费意愿,提高经济增长动能。由于特朗普税改计划的提出时间恰逢美国经济处于上升通道,因此该项改革为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对于国际往来合作,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原则,即一切决策的制定均以服务美国自身利益为先。标准在这一原则指引下,2017年至今,美国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伊朗核协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并威胁退出各类自由贸易协定甚至世界贸易组织(WTO)。2018年,美国更是向多国挑起贸易“事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为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3月起,美国先后对中国列出500亿美元、1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的关税“清单”,中国被迫反击,终止履行多项美国产品关税减让义务,并对部分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经过多次磋商,中美双方于2018年12月G20峰会期间暂时达成“停火”90天协议。中美“贸易战”成为2018年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

“美国优先”政策思维不仅折射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更反映了美国未能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发展的“大国责任”。长期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于美国本国经济发展无益,还会导致多败俱伤。“贸易战”的负面效应在美国已经初步显现:农业遭受巨额损失,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小型企业相继“关门”。此外,受房地产和石油价格走高拖累,美国经济增速或将放缓,面临见顶回落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欧元区、日本以及诸多新兴经济体将受到“贸易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面临显著的经济下滑压力。IMF预计,2019年和2020年美国经济增速分别为2.5%和1.8%,明显低于2018年2.9%的水平。若美国政府仍坚持保护主义立场,2019年世界经济将面临更多严峻挑战。

2.欧日经济增长状况

2018年欧元区GDP增速整体放缓,19国经济景气指数持续下行(见图1-4)。考虑内部因素,政治争端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石”。僵持多年的英国“脱欧”进程崎岖坎坷,致使英国与欧盟多类产业疲惫不堪,经济效益减退。2018年3月,意大利“大选”结果出人意料,带有浓厚反欧情绪的民粹政府与欧盟抗衡,大大提升意大利债务违约风险。2018年11月,法国28万名民众示威抗议政府税收政策,“黄背心”事件愈演愈烈,严重破坏法国正常经济秩序。受新的燃料排放标准拖累,德国汽车制造业疲弱,加之内外需求不振,经济减速较为明显。考虑外部因素,2018年欧盟与美国贸易摩擦不断“升级”,高额关税严重挫伤欧盟国家制造业与进出口行业的发展动力。此外,美国减税政策引发欧盟国家资本回流。IMF认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减速将超出2018年秋季的预测结果,预计2019年和2020年增长率将分别降至1.6%和1.7%。

图1-4 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经济景气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Wind。

与欧元区相似,2018年日本经济同样放缓复苏步伐。数据显示,2018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仅增长0.7%,增速较上年下滑1.2个百分点。四个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0.2%、0.6%、-0.7%和0.3%,自然灾害频发是导致第三季度经济大幅滑坡的重要原因。人均实际GDP增长0.9%,增幅较上年下滑1.2个百分点。制造业情况虽有改善,采购经济指数(PMI)全年稳定在50%荣枯分界线之上,但经济景气指数却持续下降,出现了自2013年以来第一次长期徘徊于负值的情况(见图1-5)。日本经济的衰退迹象表明,超长期宽松货币政策或已逐渐失效,日本政府需要从实体部门探寻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IMF认为,由于日本政府进一步提供财政支持,预计2019年日本经济增速将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微幅回升。然而,中美贸易局势、美国减税政策仍是影响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图1-5 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经济景气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Wind。

(三)新兴经济体经济概况

俄罗斯经济在国际石油价格上升驱动下经历温和复苏。俄联邦统计局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俄罗斯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3.63万亿卢布,合1.65万亿美元,实际经济增速为2.3%,较上年回升0.7个百分点,通胀水平较低且保持稳定。分行业来看,俄罗斯经济增长依赖于传统工业,采矿业、制造业、贸易等三大行业的增加值占比约40%。对外贸易方面,中国蝉联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070.6亿美元,增幅为27.1%。IMF最新发布的《2018年第四条磋商报告》指出,俄罗斯经济复苏的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当局近年来制定了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有效抵御了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然而,受制于国家地理因素、油价不稳定因素、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俄罗斯已丧失与发达经济体收入水平齐头并进的趋势,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正在萎缩。

印度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引领增长,发展前景仍被看好。2018年印度GDP同比实际增长7.3%,增幅较上年回升0.6个百分点。人均GDP水平首次突破2000美元,增幅较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印度经济增长与当局所采取的稳健宏观经济政策与结构性改革措施密切相关。2016年与2017年,印度相继推出货币兑换计划与商品及服务税改革,经济增长出现暂时性中断。随着投资与私人消费的回升,经济重新步入复苏行列。此外,国内需求复苏与国际油价上涨将2018年印度通货膨胀率推高至4.7%,较上年同期上涨1.1个百分点。目前,印度经济面临来自国际油价上涨、全球金融环境动荡、贸易冲突与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带来的下行风险。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形势下,印度在美国地缘战略中地位达到相对的高点。

土耳其经济在2018年坐上“过山车”。在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与政策驱动型信贷冲动的驱动下,2018年上半年,土耳其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增长势头。2018年前两季度土耳其经济同比实际增长7.2%和5.3%。然而,由于美国对土耳其采取制裁措施以及美联储加息缩表进程,土耳其里拉汇率在8月份经历了大幅贬值,并在全国范围上演“货币危机”。土耳其经济剧烈收缩,GDP增长率大幅下降,第三季度增长率仅为1.6%。IMF对2019年土耳其经济活力的恢复持悲观态度。

越南经济充满活力,开放程度不断深化。经济改革的有力推进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流入助力越南经济实现结构转型并提高潜在增长率。2018年前三季度越南GDP仍保持6.98%的高增长速度,三次产业同比增速为3.65%、8.89%和6.89%,其中制造业为越南经济增长提供最重要的驱动力。近年来,中越贸易合作不断加深,2018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1067.0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1%,中国成为越南贸易伙伴国家中首个与越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国家。IMF对越南经济前景保持乐观,预估2019年越南经济增速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