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9)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编
- 3652字
- 2025-04-08 18:46:42
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2019~2020中国经济年会平行论坛二观点综述
2019~2020中国经济年会平行论坛二以“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为主题,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主持。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指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区域发展协调性在增强。一是区域差距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区域差距经历了一个从扩大到缩小的过程。1995年前后区域差距最大,21世纪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差距开始缩小,逐步改变了东部一马当先状况。二是通过各区域比较优势的交换,各地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整体蛋糕做大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各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继续向均等化推进,欠发达地区的自主发展能力、造血能力在增强。四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趋向于和谐,特别是全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空间管制制度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同时,他指出应关注区域经济分化态势。一是四大板块间的分化。2008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居四大板块之首,从2010年开始,增速相继落后于其他板块,近年来成为增速垫底的板块。二是板块内不同省份间的分化。西部地区12省份中,西南六省份的发展态势明显好于西北六省份。中部地区六省也在分化,其中问题比较多的是山西,增速自2012年以来就一直低于中部六省平均增速。东部地区也存在分化问题,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天津增速都列全国末位。三是南北分化非常明显。经济增速上,表现为南快北慢。南方地区经济增速从2013年起超过北方,两者的增速差越来越大。经济份额上,表现为南升北降。2018年南方与北方经济份额的差距由2013年的14.8个百分点扩大到2018年底的23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不同区域的动力源也呈现分化态势,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板块用研发强度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第一板块是研发强度超过2.4%的省份,2.4%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研发强度,超过2.4%意味着该区域发展动能开始步入创新驱动阶段。2018年我国有北京、上海、广东等六省市位于这个板块。第二板块是13个研发强度在1.2%~2.39%的省份,其发展动力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第三板块是研发强度低于1.2%的12个省份,其发展动能主要依靠资源驱动。各板块间新旧动能转换决定了未来各板块长期增长潜力和发展态势。
二 区域经济分化形成原因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杜鹰认为,区域经济分化既有经济环境变化的周期性因素,也有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的结构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一是周期性因素。由于国内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结构类型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条件不一样,对转型要求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区域走得更好更快,有的走得更慢、问题更多,从而表现为区域经济分化现象。二是结构性因素。主要是指不同产业结构类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北部和西部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偏重且单一,抗外部冲击能力弱,回旋余地小。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附加值很高,产业体系比较健全,产业链比较完整,应对外部冲击时,回旋余地大。三是体制性因素。北方地区的企业结构中,国有企业比重偏高,民营企业比重低,市场化程度相对低,南方地区整体的市场体系健全,经济活跃,人们的市场意识比较强,在转型时期其市场竞争力就更强。区域经济分化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将会伴随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进程持续较长时间,可因势利导,调整全国生产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下一步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一)实施好区域发展战略要把握六个要点
杜鹰认为,一要坚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普遍的。要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发挥比较优势与缩小区域差距这两对矛盾关系。要讲效率、讲比较优势,让能较快发展的地区快起来、能高质量发展的地区进一步把转型工作做好,蛋糕做大,才有充足的资本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二要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体系。这个动力体系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引领全国发展的动力源,主要来源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个层次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或城市群,这些经济区一头衔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头连接广大的内陆腹地,可以有效拓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空间。三要完善区域政策单元,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区域政策。要从区域经济分化的实际出发,顺应客观规律,打破原来以地理单元、行政区划作为单一实施区域政策主体的做法,从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向以经济板块、主体功能类型为基础转变,按经济板块、主体功能类型布局生产力。四要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打破隐性区域壁垒。五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更好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六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要有序推动产业梯次转移,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和世界经济深度调整阶段,更应加强政策设计与政策支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有承接优势的地区转移。
(二)推动城市群发展要把握四个原则
黄奇帆认为,一是制定统一的规划。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带的城镇化率会发展到70%以上,连绵带内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人口要保持合理比例,以保障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有效发挥集聚和辐射功能。二是合理的功能定位。要根据各类城市发展形成的历史的、现状的和功能性的特点,做好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使城市群内各个城市之间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三是推动形成产业链集群。城市群或大都市圈要集中力量发展主导产业,形成由龙头产业、零部件配套产业和为上中下游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共同组成的产业集群。以产业链集群为基础,使承载产业的大中小城市形成互动、协同发展的都市圈。四是推进城市间互联互通。城市群各城市内部的地铁,以及连接各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铁枢纽、城际铁路,都应按城市群发展的要求做好一体化规划。推进城市群内部口岸一体化,实现关检互认、信息共享。
(三)要保持战略定力,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张燕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国际国内形势非常复杂,中国应长期坚持动能转换、结构转换、模式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在五个方面重点突破:打造全球开放层次最高的特殊区域;推动规则制度性开放;打造全球性科技人才创新平台;打造区域供应链、全球供应链综合枢纽和跨境网络;打造培育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的支撑体系。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的关键是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地。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重点在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和空间规律,实现人口、经济和生态的综合平衡。
(四)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认为,深圳在整个大湾区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深圳与港澳的合作。深圳既要加强营商环境、金融市场、投资贸易、民生等领域的软联通,还要加强与港澳的硬联通,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些重要平台的共建共享,实现深圳和港澳优势互补,推动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广深双轮驱动。深圳与广州要在共建国际科创中心、国际航空和海运枢纽,共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深化合作。三是编制和落实深莞惠都市圈规划。由深圳牵头会商东莞、惠州共同编制深莞惠都市圈规划,深圳要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强化辐射带动,使得三个城市发挥“1+1+1>3”的作用。四是加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
(五)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钱国玉认为,一是要准确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强化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改善和优化流域发展环境,确保沿岸安全;另一方面倒逼全流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蹚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二是要准确把握河南与黄河全流域的关系,将河南自身优势与全流域优势结合起来,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要发挥好区位优势、粮食生产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城镇化潜力大和人口规模大等优势。三是将流域地区保护治理与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要立足本地又要纵观全局,以流域带动省域,统筹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四是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其他战略的关系。将这一重大的国家战略与全省其他战略统筹起来,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推动河南省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李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