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国营商环境优化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民营企业办事便捷感、政策获得感和财产安全感还不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庄聪生,2019)。

首先,政务服务不佳依然是地方政府改善营商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尽管“放管服”改革成果明显,但是审批慢、环节多、服务差等政务服务不佳问题,不作为、乱作为、乱执法等不正之风问题,不相信市场、不接受开放等思想固化保守问题,仍是不少民营企业反映的主要“痛点”。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简政放权,取消或下放了很多审批事项,充分释放了改革红利。但是,仍有一些项目放得不到位、管得太细太具体。比如,企业投资审批环节仍然偏多,一些建设项目地方政府最清楚情况,然而中央部委并没有把相关权限整体下放给地方;个别地方放权“换汤不换药”,以备案、登记、注册、目录、年检、监制、认定、认证、专项计划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企业注销办理难、耗时长,经常需要在工商、税务、社保、银行等多部门来回跑;等等。这使得一些群众和企业办事依然烦琐,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其次,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交易主体仍然面临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但是由于所有制的歧视和思想观念的束缚,民营企业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在土地、资金、人才、信息、技术、能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获取上,往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民营企业基本上实现了“非禁即入”,许多产业领域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民营投资经营,但由于存在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民间资本往往难以进入或者难以充分进入。据统计,一些行业对民营资本的投资存在隐性障碍,尤其是在电力、电信、石油、军工、铁路、港口、金融、保险、水利设施、城市及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产业准入壁垒较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卷帘门”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民营企业无法进入一些垄断领域并参与市场竞争,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营商环境的改善。

最后,营商环境政策落实仍然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但是,多种原因导致了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落实走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些部门和地方对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认识不到位,工作中存在不应该有的政策偏差;有些政策制定过程中前期调研不够,没有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对政策实际影响考虑不周,没有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有些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或者是工作方式简单,导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作用。比如,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有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造成企业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在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过程中出现简单粗暴,搞“一刀切”或“切一刀”。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营商环境的改善。

因此,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我国各级政府还需要以刀刃向内的态度和勇气啃硬骨头,瞄准民营企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出台、落实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在体制机制弊端上做减法,在加强服务和产权保护上做加法。